裴愛萍
【關鍵詞】 數學教學;創新能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 G63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15—0073—01
在高中數學教學中,注重學生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的培養,不僅是挖掘學生潛在學習潛能、提升數學教學質量的內在需求,更是順應時代與社會發展以及素質教育教學的需要。教育學者楊振宇先生曾說,中外學生最主要的差距在于創新能力的有無。而我國恰好是一個缺乏創新的國家,而現今卻是一個創新性人才競爭的社會,在這種背景下,我國學生明顯處于劣勢。因此,提升學生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成為了目前廣大教育工作者面臨的一大社會難題。而所謂創新能力主要是指學生對于社會以及自然界中的數學現象具有求知欲望與好奇心理,并且在不斷思考、追求新知的過程中,激發與培養發散性思維與創造性才能。那么,如何在高中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呢?
一、教師要轉變觀念,正確認識學生的創新學習
在傳統的高中數學課堂上,學生大多只是學習的機器,他們沒有主體意識,更沒有主體地位,在課堂上人云亦云,跟著教師亦步亦趨,根本沒有意識去創新、探究。教師也習慣了學生的這種被動、“乖乖式”學習,學生在課堂上稍有“異常”,就會被扣上不聽話、不信任教師的帽子。無疑,這種教學方式抹殺了學生學習的潛能,抑制了學生創新能力的提升。可見,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教師首先要轉變觀念,正確認識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性,并且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層次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二、營造氣氛,激發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習的重要動力,也是創新的重要動力。寬松的學習氣氛有利于學生在心理放松的情況下形成一個無拘無束的思維空間,有利于學生積極思維、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使學生對所學的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因此,在課堂上,教師應該努力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多與學生接觸,多給學生一些鼓勵、支持,對學生的正確行為或好的成績表示贊許,增強他們的自信心;不把成績好壞作為評價學生好壞的標準,用平等、親切、商量的口吻與每一個學生交流;還要保持幽默的教學風格,以營造親和氛圍,進而促進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提升。
三、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問題是學生不斷學習、不斷進步的一個重要體現。在高中數學教學中,如果學生沒有問題,也不提問題,那只有兩種情況,一是沒聽懂,二是不敢提問。這兩情況的形成,有學生自身的原因,也有因為教師教學方式比較死板、課堂氣氛不活躍等原因。針對這種情況,教師要在教學中運用新穎的導入方式,在課堂上巧妙設置懸念,應用幽默的語言等。同時要鼓勵學生提出不同的見解,對學生提出的觀點不要急于下結論,應主動接納學生的錯誤,幫助學生了解錯在哪里,讓學生在關心和支持的氛圍中,不斷獲得學習機會。當然,對敢于設想創新、標新立異的學生要及時給予鼓勵和表揚,以促進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
例如,“已知一個等差數列前10項的和是310,前20項的和是1220,求前30項的和。”在講這道練習題時,筆者沒有帶著學生分析,而是拋出解法,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等差數列的定義、通項公式、前n項和公式等知識進行嘗試,看誰解得快,解得好,然后放手讓學生去思考討論。問題給出后,學生的探究熱情被激發起來了,他們躍躍欲試,立即投入到解法的探索中去。時間不長,便有學生給出了如下解法:
解法一:設Sn=An2+Bn,求出A,B,然后求出S30。
解法二:可以證明:S10、(S20-S10)、(S30-S20) 成等差數列。并通過學生探討得出一般結論:若數列[an]是等差數列,則Sk、(S2k-Sk)、(S3k-S2k)(k∈N*)成等差數列。
此時,學生探究問題的興趣和熱情愈發高漲,有學生提出在等比數列中是否也有類似的性質。筆者沒有直接給予答案,而是讓學生將課上的激情延續到課后。實踐證明,通過本題教學,激發了學生探究數學的興趣和熱情,培養了他們的創造力,優化了他們的思維品質,教學效果不言而喻。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