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惠娟
【關鍵詞】 數學教學;基本活動經驗;積累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13—0168—01
數學是一門來源于生活并運用于生活的學科。與其他學科相比,數學應用性比較強,且也是小學階段主要的學科之一。通常來說,高效的課堂教學活動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與綜合素質,再加上數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因此更應該強化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但是從當前的教育實際來看,由于應試教育的影響,很多教師過分重視理論知識的傳授,忽略了學生活動經驗的積累。實踐證明,由于活動經驗的缺乏,限制了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不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因此,教學中,幫助學生積累活動經驗至關重要。那么,如何在數學教學中幫忙學生積累活動經驗呢?
一、聯系生活教數學,促使學生主動探究
從教材內容來看,很多內容都與生活密切相關,且很多數學素材也是從生活中挖掘的。加之生活是數學知識產生的背景,只有聯系生活實際教數學,才能拉近學生與數學知識的距離,他們才能體會到數學的價值所在,進而對數學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結合生活實際教數學。比如,可以讓學生觀察生活中有哪些數學問題,也可以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悟出一定的數學道理,還可以讓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只有這樣教學,學生才能在學習活動中積累有效的活動經驗,為后續數學知識的學習打好堅實的基礎。
以教學“有余數的除法”這部分的內容為例,這部分的內容涉及到循環小數,為了降低理解難度,筆者在課堂上創設了問題情境:“大家應該都跟爸爸媽媽去買過水果吧,假若媽媽花10塊錢買了3個蘋果,你們能算出來一個蘋果是多少錢嗎?”這樣的應用題對學生來說很簡單,他們很快列出了除法式子,計算出一個蘋果是3.3333333……元。學生發現,這個式子怎么除也除不盡,一直都是在“3”這個數字上循環。之后教師讓學生繼續計算“11÷3”“19÷3”等等,學生在驗算的過程中就能發現這些數字都是除不盡的,且余數相同。此時,教師引入課題。實踐證明,這樣教學,由于激發了學生的內需,調動起了他們學習的積極性,教學效果事半功倍。
二、強化課前準備,豐富學生的課堂活動經驗
教師要重視課前準備工作,為學生準備所需的道具,在課堂上鼓勵學生動手又動腦。同時,教材的內容也不能局限于課本,要科學靈活地設計。這樣教學,不僅活躍了課堂氛圍,同時還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最主要的是還豐富了學生的基本活動經驗。
以教學“認識人民幣”這部分的內容為例,教師可以在課前準備一些1元、5元、10元、20元、50元的人民幣,并且在課堂上準備一些物品,分別貼上價格。如,鉛筆0.5元、鋼筆3元、作文本2元、書包80元等等。然后假設教師是商店的小老板,讓拿到錢的學生到教師這里買東西。學生對人民幣并不陌生,但是對人民幣的認知還比較籠統,這時就出現了拿1元錢去買鋼筆、拿5元去買書包等等這些現象。這時,教師再引入新課的學習,充分利用剛才學生手中拿到的人民幣教他們區分人民幣的不同。實踐證明,這樣教學,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三、重視課堂實踐,幫助學生積累活動經驗
學生的基本活動經驗主要源自學生思考、觀察、交流等活動,為了能夠有效積累活動經驗,教師要重視課堂實踐,讓學生成為實踐活動的主體,這樣才能更好地幫助學生積累與豐富基本的活動經驗。
以教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這部分的內容為例,若教師只是單純地借助公式來計算,只會讓學生感到單調、枯燥。反之,若讓學生動手操作,那么就可以最大程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此,教師可以在課堂上讓學生畫出一個平行四邊形,并且動手將自己畫出的這個圖形剪出來,之后用切割法將這個圖形轉換為長方形。在此過程中,學生積累了相應的活動經驗,并且也發現平行四邊形可以轉化為長方形,從而準確地把握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方法。這樣一來,學生就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也積累了豐富的活動經驗。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