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兆莉
【關鍵詞】 數學教學;思維;啟迪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15—0155—01
數學是思維的體操。數學教學就是數學思維活動的教學,即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數學思維活動,發展學生數學思維。在數學思維結構轉化的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更要啟迪學生的思維,給學生一把思維的鑰匙。所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啟迪學生的數學思維,是值得廣大數學教師探討的問題。下面,筆者就此談談自己的看法和體會。
一、問題導學,激發學習興趣
問題是思維的導向。小學生年齡小,他們沒有思維的方向,此時,就需要教師依據教學目標,緊扣教材內容,精心設計具體、有針對性的問題,讓問題為學生的探究活動指明方向。為了起到引領的作用,教師設計的問題必須極具針對性。
例如,教學“立體圖形的體與面”一課,筆者由一個近似于正方體的沙包引出要解決的數學問題:怎樣得到這個沙包的平面展開圖?它的平面展開圖有幾種?要做成一個對面顏色相同的“三色包”,需要什么樣的材料?這些材料可以怎樣連接呢?這樣的問題極具針對性,能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的立體圖形的知識技能,積極地投入到解決問題的探索之中。
二、小組合作,引發學生思考
在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礎上,大力開展師生間、學生間的合作,引導學生用心傾聽別人的發言,進而引發自己的思考,從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例如,當學生通過自學已經基本掌握了“排水法求不規則物體體積”的方法后,思考交流:“如果把量杯換成長方體的水箱,該怎樣求梨的體積?”學生先畫圖獨立思考,然后交流發現:梨的體積就是上升部分水的體積,用長方體的體積計算方法來計算。大多數小組達成共識,這時,有一個小組提出不同的想法,認為梨的體積也可以是下降部分水的體積。接著,學生上前實驗驗證自己的想法。面對裝水的長方體容器,通過把梨放進去、取出來的活動,學生觀察、思考,發現梨必須全部浸沒水中,長方體底面積不變。之后教師抓住關鍵,進一步引導學生深刻理解了“排水法”,體會轉化的數學思想。接著,教師給出長方體的長、寬以及放梨之前和放梨之后水的高度,求梨的體積,通過反饋對比優化方法。
三、適時追問,突破教學難點
為了落實教學的針對性,教師要針對重點、難點和關鍵點設計有價值的問題進行有效教學,真正實現少教多學。實踐證明,在學生思維的生長點上設置問題,能有效引導學生將探究深入。這就要求教師發問一定要準確,適時通過追問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深處。
例如,在學生已經建立“排水法”的數學模型以后,教師繼續追問:“如果把梨放入裝滿水的容器里,會發生什么情況?梨的體積等于什么?”學生思考,回答完之后,教師繼續追問:“如果把梨放入距容器口1厘米的長方體容器里,水溢出,這時梨的體積等于什么?”教室里出現了不同的聲音,通過思考交流達成共識。為了突破個別學生的思維障礙,教師繼續引導:“兩次水都溢出了,但是梨的體積計算方法不同,為什么呢?”學生在不斷思考中內化了知識,更好地把握了知識的內涵與外延,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四、以練促學,培養思維的靈活性
練習是學生熟練掌握知識,培養思維品質的具體措施。在學生自我探究之后,應組織學生進行當堂訓練,真正做到“堂堂清”。課堂練習設計要有層次、有坡度、循序漸進,對于學生容易混淆的知識,要設計一些對比練習,使學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學知識。
例如,在練習環節設計了分層練習:(1)達標訓練題。(2)自我挑戰題。
在一個長8米,寬6米,高2米的水池中注滿水,然后把兩條長3米,寬2米,高4米的石柱立著放入池中,水池溢出水的體積是多少?反饋中發現,部分學生思維不嚴密,只關注了石柱體積是溢出部分水的體積,但是忽略了完全浸沒水中的石柱才能排開水,通過交流思考,學生明確了溢出水的體積是兩條高2米的石柱的體積,深化理解了排水法的關鍵點。通過分層次的練習,及時反饋存在的問題,讓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
五、延伸課堂,培養思維的發散性
教學中,教師始終要抓住知識的生長點,思考如何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讓學生的數學素養有所提升。
如,在學習了“正比例”之后,讓學生思考:“你能量出學校旗桿的高度嗎?想一想,利用今天所學的知識該怎樣解決?”讓學生帶著疑問這把鑰匙開啟一扇扇智慧之門,激發學生主動學習、探索問題的積極性,使學生由一個被動者變為主動探索者,充分挖掘學生學習的潛力,感受學習數學的價值。
編輯: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