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海峰
【關鍵詞】 思想政治;探究式教學;核心素養
【中圖分類號】 G633.2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15—0175—01
2017年12月,教育部頒布《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其中規定“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主要包括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公共參與”。 其中指出 “在課程設計中,要構建以培育核心素養為主導的活動型科學課程,要立足學生的真實生活,著眼學生的長遠發展,使理論觀點的闡述與學生生活經驗有機結合;在課程實施中,要通過議題的引入、引導和討論,問題情境的創設和社會實踐活動的參與,在合作、探究學習過程中培育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這種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社會實踐能力的課標要求,需要轉變教學方式,使教學在師生互動、開放民主的氛圍中進行,讓學生在合作探究中獲取知識、掌握方法、培養能力。
基于此,筆者認為,高中思想政治課核心素養可以通過關注熱點、鼓勵質疑、設置情境、挖掘潛能等路徑來培育。
一、關注時政,激發學生探究欲望,增強學生的政治認同
政治課具有極強的時政性,脫離時政熱點就會缺乏生機、陷入空洞。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盡可能地將教材知識與現實的熱點結合起來,引導學生關注時政熱點,把鮮活的時政內容融入到政治教學中。如在學習“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領導核心”的內容時,我結合改革開放40周年紀念大會、偉大的變革——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型展覽、我們一起走過——致敬改革開放40周年等時政資料,向學生展示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改革開放所取得的豐碩成果,激發學生探究欲望,使學生在探究中自覺生成中國共產黨之所以成為領導核心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的政治認同。
二、鼓勵質疑,提升學生探究質量,培育學生的科學精神
發現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問題意識是引發學生深刻思考的前提和基礎。當前的政治課堂教學,依舊未能擺脫傳統教學所形成的教師掌控話語權的特點。而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需要實現話語權的轉移,教師應啟發、引導學生自主提問,讓學生敢于質疑、樂于質疑,帶著問題通過自主探究得出結論。如在 “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教學過程中,在公有制主體地位的體現這一知識點 的把握上,我鼓勵學生結合生活實際大膽質疑,就有學生提出,他們當地的企業大多是私營企業,而鄉鎮企業發展并不景氣,這是否表明我國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基本經濟制度發生了變化?由于非公有制經濟的飛速發展,本地的經濟構成中公有制的比重有所下降,根據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原理,是不是我們的國家性質也發生了變化呢?這些敏感的現實問題激發了學生討論的興趣,通過大家的討論和教師的總結,達成共識,解除了學生心中的疑惑。通過類似方式,可逐漸培育學生理性分析、辯證思維的科學精神。
三、設置情境,引發學生探究興趣,培育學生的法治意識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政治課堂教學中情境創設是激發興趣的有效途徑。通過不同情景中核心問題的思考與解決,不僅能增強學生對生活實踐的了解,更可提升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例如,在 “新時代的勞動者”教學中,我創設了這樣的情境,草擬了一份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的勞動合同,在合同中故意設置了幾項侵害勞動者合法權益的條款,讓學生模擬求職者,要求他們運用已有的勞動者合法權益的知識,并以我給他們提供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和《勞動合同法》為依據,認真審視這份勞動合同。通過審視合同,絕大多數學生拒絕簽訂合同。然后,我讓他們把拒絕理由、需要達到的要求和增加的條款一一道來,并逐條寫在黑板上。最后,從學生提出的原因、條件和需要增加的條款中來引出和分析勞動合同的內容、訂立勞動合同的重要意義以及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的途徑等。通過類似情境,讓學生樹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培養學生依法行使權利、履行義務的法治意識。
四、挖掘潛能,拓展學生探究平臺,引導學生的公共參與
潛能的挖掘具有一定的隨機性,而隨機性的產生需要通過學生親自參與體驗實現,但在傳統的政治課堂教學中,學生參與體驗的機會少,潛能的挖掘很不充分。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盡可能地搭建學生參與體驗的平臺,從而大大提高挖掘潛能的可能性。如在“民主決策”的教學過程中,僅靠教師的口頭講解效果不會理想。如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拓展學生參與平臺,讓學生模擬參與決策過程,效果則會大不相同。可在事先準備的基礎上,組織學生模擬本地出租車票價方案聽證會。讓學生以聽證會“申請人”、“參加人”的身份介紹方案、討論方案的合理性、可行性、公平性,并發表自己的主張,提出合理化建議。通過類似活動,逐漸提升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增強學生的公共參與精神。
編輯:孟 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