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俊
[摘 要]目前,說明類文本入選教材的數量整體偏少。這樣,導致對它的研究不夠充分,在教學中出現了忽略表達、淡化文體、忽視語境等問題。要想提高這類文本的教學實效,就要從解讀文本、關注人文性和留白訓練等方面入手,引導學生深入學習,使學生獲得學習能力的發展。
[關鍵詞]說明類文本;應對策略;解讀文本;人文性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9)22-0007-02
當下,說明文的社會功效被不斷地凸顯,應用范圍在不斷擴大。統編教材編者十分注重這類文本的選編。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就安排了完整的說明性文章單元。《太陽》《松鼠》《鯨》三篇自然知識的說明文,海陸空兼有。教學這一單元,通過閱讀教學與習作指導,讓學生感受說明文的表達之趣,學會選擇恰當的方法將某一事物說明清楚。
不過,因為說明類文體入選教材的數量整體偏少,導致研究不充分。因此,在日常的教學中,通常會出現以下一些問題。
(一)強調方法,忽略了表達
說明類文章要把事物介紹清楚,無一例外都使用了相應的說明方法。在教學中,雖然需要強調這些方法,但是如果僅限于方法的強調,那是不夠的。請看《鯨》的教學片段。
師:還有哪些地方寫與“大”相關的特點,快速瀏覽課文,找一找并勾畫出來,想想作者是通過什么方法來突出這個特點的。
(學生自學—小組討論—班級交流。教師出示文章中的句子)
目前已知最大的鯨約有十六萬千克重,最小的也有兩千千克。
長須鯨剛生下來就有十多米長,七噸重,一天能長三十到五十千克,兩三年就可以長成大鯨。
……
師:通過這些數字,我們知道了鯨大與重的特點。數字讓說明更準確,也更具說服力,讓人信服。這種方法叫作列數字。
這個片段中,教師將“列數字”這種說明方法講得很具體,這是值得肯定的。不過,仔細研讀文本,在列數字表達的同時,有些詞語也是需要關注的。如,“目前已知”“約有”“也有”等詞語,體現說明文表達的嚴謹性與科學性。這是說明文比較突出的表達特點,也是需要學生學習并掌握的。
(二)關注語用,忽略了文體
所謂“語用”,即語言文字的運用,“運用”區別于研究、分析等。《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這句話明確界定了語文課程的性質。強化語言文字運用,能提高學生的語言感悟、運用能力,在聽說讀寫的扎實訓練中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因為文體的差異,“語用”的方式也不盡不同。如果不管文體差異,說明文的教學也是按照“激趣導入—初讀感知—品讀課文—體會寫法—拓展運用”這樣常用的模式,那就把說明文教成一般的記敘文。統編教材總主編溫儒敏先生曾指出:“不管學什么文體,無論小說、散文、詩歌、童話、議論文、科技文,全都用差不多的程序和講法……課型不變化,沒有節奏,老是那一套,學生能不膩味?”
(三)拓展運用,忽略了語境
在提倡群文閱讀、海量閱讀的今天,適度拓展是有益的,而“運用”則是習得語言能力的重要標志。如,《松鼠》的教學片段。
師:學習完課文,你覺得如何才能更好地介紹一種動物呢?
生1:介紹的語言要準確、生動。
生2:要抓住動物的特點。
生3:還可以融入自己的感情。
師:同學們說得非常好!下面我們學習《松鼠》一文的表達方法,介紹你喜歡的動物。
初看起來,教師讓學生從教材文章中習得方法,去拓展運用,似乎水到渠成。但是,仔細一想,學生就算掌握了《松鼠》一文的表達方法,如打比方、擬人化等,也很難介紹好一種動物。因為,這還涉及動物類習作知識的運用、觀察方法的指導和資料的篩選與運用等。倒不如在教材的語境下,改成諸如《松鼠的自述》之類,依托文本,反而能讓學生在較好地在運用語言中再度感悟文本語言表達的準確與精妙。
以上問題,歸根結底是教師對語文學科的工具性、人文性把握的失衡,文體意識的淡薄和教學手段的單一所導致的。那如何有效提高說明類文本教學實效呢?
(一)以合適的角度解讀文本
王榮生教授說:“好的閱讀教學往往基于合適的文本解讀。合適的文本解讀建立在合適的閱讀技巧上。不那么好的閱讀教學,其原因往往是不顧文本體式,采用了莫名其妙的解讀方法。”這就告訴我們,文本解讀的關鍵在合適的閱讀技巧、策略。根據王榮生教授的理論,我們在解讀文本時,要關注這樣三種閱讀。一是理解性閱讀,也叫作分析性閱讀,目的在于讀懂文章說了些什么,主要是抓住要點,把握重要的語句理解文章的內容。這種閱讀是閱讀教學常見的方式。二是批判性閱讀。教師要學會用批判性思維,對文本的觀點進行深度思考,最終得出合理的結論。三是研究性閱讀。它以研究問題為目的,綜合說明類文體的相關特點,力求有自己的新觀點。重視了這樣的閱讀,在解讀文本時,就不至于“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二)凸顯人文性
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有機統一的,這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里強調“凸顯”人文性,是因為在說明類文本的教學中,教師大多關注了工具性,而有意無意地忽略了人文性,這是不可取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互相交融在一起的,此中有彼、彼中有此。著名特級教授支玉恒先生說:“要實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必須到文本的語言文字中去……通過對語言本身的研究,語言中蘊涵的人文因素自然就在讀者的頭腦中滲透、融化,變成讀者自己的人文情懷。”
比如,導入環節,《太陽》一課,我們可以從觀察圖片入手,回顧后羿射日、夸父追日等傳說,感受太陽在天文學和文化中的差異;《松鼠》一課,以印象中的松鼠、動畫片里的松鼠等引入,讓學生了解松鼠的形象,從而觸摸到說明類文本的特點;《鯨》一課,通過文字演變的過程來了解“鯨”的寓意,理解鯨的特點。以上這些,都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統一的有益嘗試。
(三)重留白與補充
留白是極具中國美學特征的藝術創作手法,從書畫作品到文學作品,都不鮮見。說明類文本也有留白的藝術。在教學中,我們要善于捕捉和利用。一是內容的留白。比如,本單元的三篇說明文,《太陽》一文的結尾用了一段話總結了太陽的作用和人類的密切關系,而《松鼠》《鯨》兩篇課文就沒有這樣的結尾。這一內容的留白,可以讓學生試著去總結,鍛煉他們概括能力;再讓他們去補白,發展他們的思維能力。二是思維的留白,讓學生在讀中玩味、品析、比較表達方式的不同。如,下面的句子在用詞的準確上是有區別的。
三是情感的留白。如,《松鼠》的描寫片段:
“他們面容清秀,眼睛閃閃發光,身體矯健,四肢敏捷,非常機警。玲瓏的小面孔上,襯上一條帽纓形的尾巴,顯得格外漂亮。尾巴老是翹起來,一直翹到頭上,自己就躲在尾巴下歇涼……”
讀讀這樣的文字,松鼠的可愛、乖巧如在眼前,是極具美感的畫面。此外,文中提到的松鼠蹦跳的輕快與機靈、搭窩選址時的勤快與聰明,都能從文字中品讀出來。這不僅表達作者對它們的喜愛,更將這樣的情感傳遞給了每一個讀者,從而激發出學生對小動物的熱愛之情。
(責編 韋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