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亞寧
[摘 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是語文課堂教學的重要目標。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就要從課內閱讀向課外閱讀發展,擴大學生的閱讀量。在課堂上,教師要立足教材,通過鏈接體裁、文本等讓學生多閱讀,同時通過各種平臺引導學生分享、交流閱讀感受,使學生養成閱讀的習慣、掌握閱讀的方法。
[關鍵詞]課內閱讀;課外閱讀;教材
[中圖分類號] G623.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19)22-0028-02
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規定小學階段的學生應完成不少于145萬字的閱讀量,并積極倡導溝通課內外閱讀,增加學生語言實踐的機會。閱讀教學的質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整個語文教學的質量,而課外閱讀的質量直接影響閱讀教學的質量。“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教材更是一座橋,是學生由課內走向課外的橋,是學生由一篇走向多篇、走向整本書的橋。通過課內閱讀促進課外閱讀,課外閱讀深化課內閱讀,這樣使語文教學不斷向生活、社會輻射,向更為廣闊的空間發展,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語文新課程標準的頒布實施,標志著我國語文教育進入一個新紀元。大語文觀念下的語文教學,要求師生從語文知識的微觀中解脫出來,更關注學生的語文能力、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的培養以及學生健全人格的發展。
(一)預習資料閱讀,激發閱讀欲望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課前進行預習,發現課文中值得探究的問題,并通過各種途徑去查找、收集相關的信息,嘗試自己解決問題;引導學生在課堂上進行反饋、交流,互相碰撞,產生新的思想。如,預習《一個蘋果》一文,為了了解抗美援朝的時代背景,學生通過查閱大量的文字材料,深切感受到上甘嶺戰役的殘酷,理解了“一個蘋果”的重要意義。
(二)課內習得方法,促進課外閱讀
“得法于課內,受益于課外。”課堂教學的根本任務就是交給學生“一把鑰匙”,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質疑、學會運用、學會創造。如,《東施效顰》這篇文言文通過側面描寫的方法,把東施的丑態寫得淋漓盡致。教學時,我推薦學生課外閱讀《陌上桑》一文,讓學生體會作者通過側面描寫表現羅敷的美的方法。這樣,不僅使學生習得閱讀的方法,更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
(三)相同體裁鏈接,強化舉一反三
在教學一類文體時,教師可向學生推薦同類體裁的讀物。這樣,不僅加深學生對該體裁文章的理解、掌握,更重要的是能提升學生解決類似閱讀問題的能力。
如,小說《窮人》一文的環境描寫是一大亮點,全文沒有一個“窮”字,卻處處體現出“窮”來。環境描寫是推動著整個故事情節發展的重要因素,是小說不可或缺的內容。為了強化學生的這一認識,我推薦學生閱讀《駱駝祥子》中描寫祥子在暴風雨中拉車的選段。這樣,讓學生感受環境描寫的作用,使學生產生很強的閱讀饑渴感,從而進一步閱讀《駱駝祥子》全書。
(四)學一文識一人,以一人品風格
在課內學習了某位作者的文章后,教師可以緊接著介紹作者的其他作品讓學生在課外進行閱讀。這樣,既可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增加閱讀量,又可以加深學生對這一作者其他作品內容的理解,進而體會作者的寫作風格。
如,教學《養花》一文時,教師推薦作者的《貓》一文,引導學生深刻體會“人民藝術家”老舍的淳樸真摯的語言魅力和自由美好的生活志趣。學習《遲到》一文,推薦作者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兒落了》以及整本書《城南舊事》,感受父女情深和作者的寫作風格,使學生學一文識一人,從一人品風格,不斷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品質。
(五)追溯經典本源,深入解讀原著
讀原著可以對作品有更深層次的、更全面的理解,對人物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人物的性格特點理解得更深刻。如,《臨死前的嚴監生》一文,刻畫了嚴監生吝嗇鬼的形象。為了引發學生讀原著的渴望,在教學結尾時,教師出示下面幾段話:
(1)嚴監生的哥哥犯事逃了,差人來抓,嚴監生“隨即留差人吃了酒飯,拿兩千錢打發去了”。之后,“嚴二老官(嚴監生)連在衙門使費,共用去了十幾兩銀子,官司已了” 。
(2)為了治好妻子王氏的病,嚴監生“每日四五個醫生用藥,都是人參、附子”。王氏去世,他“自此修齋、理七、開喪、出殯、用了四五千兩銀子,鬧了半年”。
(3)他自己生了病,“過了燈節后,就叫心口疼痛。初時撐著,每晚算賬,直算到三更鼓,后來就漸漸飲食少進,骨瘦如柴,又舍不得銀子吃人參”。
然后,設疑激趣:“為什么嚴監生的表現如此矛盾?”要解決這一問題,就要走進吳敬梓的《儒林外史》原著中,認識更真實的嚴監生,感受作家的生花妙筆。
在閱讀活動中,學生如果獨自閱讀一本書,沒有與他人交流,情感體驗得不到共鳴,久而久之,他閱讀的興趣就會消減。而把每個學生領進書海,并通過豐富多彩的讀書活動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這取決于語文教師。為此,我把課外閱讀帶進課堂,有計劃、有目的地指導學生大量閱讀,并構建起對話、交流、分享的平臺,讓閱讀體驗、閱讀感受流動起來,提升了學生閱讀的質量。
(一)好書推薦,共享平臺有寬度
在語文教學中,我每個月進行一次“好書推薦會”,為學生搭建分享好書的平臺。學生根據自己讀某一本書的感受,饒有興趣地和同伴分享并推薦給大家。在“好書推薦會”中,學生聽到同伴的心聲,觸動了心靈,學會選擇更多的圖書,閱讀的動力也更足了。“好書推薦”像加油站,激起了學生不斷讀下去的勇氣和決心。
(二)同讀一書,共享平臺有深度
結合教材,我們每學期全班至少要共讀一本書。在學習了《麻雀》一文后,我要求全班學生共讀《西頓動物記》系列叢書。在分享讀書感受時,學生不僅對優美的句段進行賞析,而且表達了他們獨到的認識。有的學生說:“大熊不再可怕,它也很可憐,很孤獨。生命是平等的、可貴的,動物的父愛母愛也是無私的、可敬的……”共讀一本書,讓學生在分享中讀得更深入、想得更透徹。
(一)展開讀書活動
1.“讀書漂流”活動定期進行。在閱讀中,我們定期進行“讀書漂流”活動,引導學生將自己讀過的書隨意放在教室后面、走廊等特設的公共閱讀場所,并將自己的閱讀感受制成小卡片夾在其中,讓后來者閱讀。這樣,不僅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而且使學生養成了閱讀思考的好習慣,讓閱讀不斷升溫。
2.每周的“親子悅讀”活動讓每一個孩子和家長參與其中,形成了“小手牽大手”讀書的氛圍。在這樣氛圍中,學生享受到的不僅是親情,更是讀書的愉快,從而養成了讀書的習慣,在潛移默化中提升了學生的語文素養。
3.每月的“主題朗誦”活動,使學生在誦讀中受到熏陶、感染,助推他們閱讀品質的提升。
(二)形成教育共同體
因為讀書,教師與家長之間有了可以對話的內容與途徑。在“親子共讀一本書”活動中,有位父親和孩子共讀了《增廣賢文》一書,并深情寫道:“讓我深有體會的是‘當家方知油鹽貴,養子才知父母恩這一句。這句話使我想起了往事……10多年來,我們一家人是在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關愛中度過的。”家長的話句句感人肺腑,它化作對我們工作的支持,化作對孩子成長的陪伴。
總之,閱讀讓一切改變。我們應多方引導學生閱讀,讓學生愛上閱讀、學會閱讀。
(責編 韋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