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藝娜 曠利平
摘 ? ?要: 隨著國家經濟的高速發展,各行業對人才需求的力度逐步加大,為了彌補人才缺口,國家大力推動職業教育的發展,職業院校數量急劇增加,辦學規模迅速擴大,辦學方式趨于多樣化,導致職業院校的源頭師資隊伍大量緊缺,非專任教師成了師資隊伍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同時職業院校使用產業教師(導師)得到了教育行政部門的認可和推廣,國家出臺了多個文件支持職業院校對產業教師(導師)深入探索,職業院校產業教師(導師)隊伍建設逐漸成為熱點研究問題,同時產業教師(導師)存在穩定性不高、責任心強弱不一等問題,作者主要從產業教師(導師)的存在問題和現狀方面進行客觀、理性的分析。
關鍵詞: 職業教育 ? ?產業教師(導師) ? ?現狀
產業教師(導師)即在整體產業在高端化和集約化背景下,由學校正式聘任的,承擔一門或者一個方向專業課理論或實踐教學,或者直接參與專業人培和課改,師資隊伍建設和校企合作、頂崗實習及社會服務的高端企業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隨著職業教育的蓬勃發展,建立一支數量充足、結構合理和素質精良的產業教師(導師)隊伍,對進一步發展職業教育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1.存在問題
筆者經過長期研究表明,目前職業院校產業教師(導師)隊伍群存在以下特征:一是構成來源復雜,橫向來看主要由學校、政府機關工作人員、企事業單位人員和退休人員等構成;縱向來看主要由技術人員、管理人員、服務人員和營銷人員等多方面構成。二是任職的出發點不一,其中包括熱愛教學崗位和學生、提升專業知識、改善經濟狀況和發揮余熱等多項因素。三是教學業務能力良莠不齊,從同行評價和學生評價看教學業務能力水平參差不齊,勝任教師職務的占比較大,優秀占比不高,還有少部分業務能力較弱。四是穩定性不足,主要體現在隊伍群由于各種原因流動性較高,相對穩定的占比不高。五是職業認同感不同,教師職業有本身的職業價值和意義,需要有足夠的工作熱情、主觀的積極性、創造性和職業認同感,如果沒有職業認同感會導致較多問題。六是對理論和實踐的占比不清晰,職業院校一般規定理論和實踐占比各半,注重實踐的同時要求學生有一定的理論水平,但來自一線的產業教師(導師)會主觀認為企業實踐操作經驗更為重要,進而忽略理論教學,導致學生會做不會說。七責任感不一,教師是個良心職業,需要有強烈的責任心和較高的職業道德,主要體現是為人師表、愛崗敬業和關愛學生等,如果沒有精神信仰支撐的話,就會導致:應付了事、心不在焉等狀況,具體表現為:未認真備課,業務知識片面或出錯、上課調課、遲到、上課接打電話等違紀狀況。
總體來說,大部分產業教師(導師)是接受過良好教育的,滿足職業院校和學歷要求,是一支符合教學規律的隊伍,其中大部分是各自單位的中流砥柱,處于人生最好的一個階段,有著較高的責任心和進取心,不安于生活現狀,主觀希望提升自我,他們的工作經驗對職業院校是一個很好的提升和補充,但同樣存在一些問題,以下筆者逐一分析。
2.現狀分析
2.1學校方面現狀
2.1.1遴選制度不嚴格,聘任制度不完善。
產業教師(導師)的遴選直接關乎隊伍群的整體素質,擇優錄取,嚴把入口是關鍵,現在部分職業院校的產業教師(導師)的招聘渠道不順暢,具體招聘細則和要求沒有深入闡述,存在急迫性、隨機性和盲目性,院校人事部門與用人部門缺乏足夠的溝通,以及人事部門對業務的未知性,導致遴選質量出現偏差,要求未嚴格落實,進而影響隊伍質量。
2.1.2培訓和考核制度落實不嚴格。
職業院校主要注重對產業教師(導師)的使用,硬性將教學任務安排下去,而忽視對產業教師(導師)的培訓和考核,缺乏對產業教師(導師)教學活動中遇到問題提供幫助,實際上應該對產業教師(導師)上崗前進行相應的培訓,培訓內容主要集中在思想政治和教學業務能力等;同時由于約束性不足的問題,導致產業教師(導師)的考核和專任教師存在差異,部分停留在態度層面,缺乏足夠的全程監督和指導。
2.1.3缺乏對產業教師(導師)人性關懷和激勵機制。
產業教師(導師)作業職業院校師資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若想發揮其積極性、技術性和創造性,就需要有健全的保障和激勵機制,需要實質性的文件支持,從遴選、管理和待遇方面做出明確的規定,同時對其個人合理訴求予以充分保障。目前部分職業院校基本都是粗略地考慮個人報酬,缺乏足夠的人文關懷和激勵機制。
2.1.4職業院校缺乏理念更新和機制改良的動力。
部分職業院校缺乏先進的人力資源理念,主要側重于人力成本,忽視產業教師(導師)的人力資源戰略視角的考慮,把大部分精力放在條件符合度等招聘方面和工資發放方面,忽視宏觀上對產業教師(導師)數量、結構和層次等做戰略性思考,同時由于職能部門配合不嚴密等因素,影響整體產業教師(導師)隊伍建設。
2.2產業教師(導師)方面現狀
2.2.1時間和精力不足,教學熱情欠缺。
部分產業教師(導師)自己本職工作需要耗費大量精力,可能會導致其備課不充分、課堂缺乏教學組織等問題,同時由于時間和精力的不充裕和部分產業教師(導師)認為薪資太低等因素,影響教學質量和兼職穩定性。
2.2.2職業歸屬感不強。
從大量分析數據表明,部分產業教師(導師)對于專業技術和教學工作區分不夠明確,專業技術主要針對具體事務,而教學工作針對的是學生,工作性質上有著較大的差異,所以除了有較強的技術能力外,還需要有教育學和心理學知識,并需要掌握足夠的教學方法和溝通技巧。若難以同時掌握這些能力則會導致學生認可度不強,進而影響產業教師(導師)職業歸屬感。
2.3政府方面現狀
2.3.1政府政策抑制了學校產業教師(導師)隊伍建設的動力。
我國實行的是中央、省和地方三級辦學體制,施行辦、管和投入的準則,大部分職業院校由地方主管,接受地方政府財政撥款,同時人事方面跟隨地方政策,由于在政策層面引進專任教師比產業教師(導師)在經濟上更為合算,導致職業院校聘請產業教師(導師)的熱情不高。
2.3.2政策忽視產業教師(導師)群體進而導致其缺乏歸屬感。
我國目前現行的教師引進、考核、職稱評定等相關的教育人事政策,主要針對的是專任教師,而產業教師(導師)未能得到社會實質性的認可,同時由于頂層設計的缺失,使得職業院校在產業教師(導師)建設上仍停留在自發狀態,人事合同大部分為短期,工資水平取決于學校財政狀況好壞,導致人事管理和勞務報酬影響產業教師(導師)的歸屬感。
2.4企業方面現狀
2.4.1企業逐利性本質限制了產業教師(導師)發展。
逐利是企業的本性,同時企業是人才的隸屬方,由于對自身經濟利益的極度重視,希望最大限度地使用人力資源獲取利潤,這是企業不愿意承擔社會教育責任的主要原因,部分企業對于自己員工去學校任課持保守態度,部分企業甚至認為員工到學校兼職是忠誠度不高的表現。企業對于員工兼職行為的分析表明:一是害怕員工影響本職工作,進而影響企業效益;二是害怕員工隊伍不團結,人心渙散,影響整體凝聚力;三是害怕泄露公司或行業機密等。
2.4.2缺乏現代教育理念,教育參與性不高。
由于現代教育理念缺乏,企業希望自身是人才的輸入方而非輸出方,造成企業希望從學校獲取優質的師資和學生資源,而不想成為資源的輸出方。企業不想付出教育投入,沒有意識到自身的教育義務。
隨著國家教育廳相關文件的出臺,產業教師(導師)正式進入政策視野,區別于以往兼職教師,產業教師(導師)對職業教育的參與度更高,需要政府、行業、院校和企業更大的聯動機制,從單純承擔實踐課程兼職體制到直接參與人培課改的轉變,意味著產業教師(導師)隊伍要走制度化、規模化和科學化的道路。同時在國家推動職業教育大發展的背景下,產業教師(導師)的研究是一個重要的課題,要深入剖析產業教師(導師)現狀和問題,做出針對性的改進,找出政策、人事、財政等出路;其次充分注重產業教師(導師)的優勢,進一步夯實職業教育基礎,提升職業教育整體水平。
參考文獻:
[1]國務院.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Z].國發〔2017〕95號,2017.
[2]仲偉楊.關于職業學校專業師資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及思考[J].科技信息,2009(33).
[3]田虹.企業社會責任效應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07.
[4]李福華,趙普光.人力資本產權視野中的高校人才柔性流動[J].高等教育研究,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