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霞
摘 ? ?要: 新時代對中國高校思政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各類課程都需融入思政教育內容,以實現全員育人、全方位育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富的精神財富,可以融入通識課程思政教育中,更好地實現課程思政教育目標,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
關鍵詞: 優秀傳統文化 ? ?通識課 ? ?課程思政 ? ?思政教育
十九大以來,中國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代,高校作為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培養的重要場所和機構,對其人才培養機制體制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擔負著幫助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重任。但是長期以來思想政治理論課孤軍奮戰,與通識課、專業課脫節,難以形成良好高效的育人環境與氛圍。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各類課程都要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在此背景下,上海市將德育納入教育綜合改革重要項目,逐步探索從“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轉變,提出全員育人、全方面育人的理念,針對不同類型課程,提出不同德育要求與原則,“思政課重引領,更要觸及靈魂;通識課植信念,還需潤物無聲;專業課有情懷,勿忘播撒信仰”(1),從而形成整體課程德育系統。
在上述教育理念的指導下,所有課程都必須具備價值塑造、能力培養、知識傳授三位一體的教學目標,即對各類課程教學提出新的要求,提供更大的發揮空間,獲得更大的教育價值。通識課程,也稱為綜合素養課程,提供各領域基礎知識教育,主要是為了彌補現代大學教育分科過于專業化、職業化,以重理輕文功利性思想影響導致的人才基礎知識與理論較為薄弱的問題,有助于平衡大學生知識結構,從而突破專業知識局限,拓寬視野,開闊思路。在我國高校通識課程中,中國傳統優秀歷史文化所占比重較大,且富含豐富的德育教育資源素材,不僅可以很好地融入德育教育體系,還可以賦予傳統歷史文化新的時代精神與價值。
一、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精神財富
傳統文化是我國豐富的文化遺產,是當代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思想源流之一。在中國五千多年文明歷史長河中,人們創造出了無數文化成果,其中有很多湮滅在歷史中,但也有很多經過時間的濯洗與磨礪,漸漸成為蘊含文明光華的珍寶,并滲透進華夏民族的血脈中、思想中、行為中,形成中華民族獨特的民族標識與民族性格。這種民族品格使中華民族在近代百多年飽受欺凌與踐踏之時,上下求索尋求救國之路、能夠浴血奮斗保家衛國;使中華民族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的貧窮、落后、孤立無援的困境中,自力更生\艱苦創業;使中華民族在新的時代主題與國際競爭中解放思想、改革創新。今天中國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正是對傳統中國文化的繼承、升華、超越、發展。傳統文化中帶有不同的時代性特征,從歷史語境上體現出厚重而凝練的文化傳承。傳統文化形成于特定的歷史時期之中與文化背景之下,并在歷史發展進程中變化沿革,漸漸成型,在所有傳統文化素材中均可溯本追源其所經歷的時代背景、人文浸潤與傳承演化。因而,學習傳統文化的同時也是接受傳統洗禮與熏陶,學習歷史的知識與智慧。
傳統文化中帶有民族性、地理性特征,從全球化語境上體現出濃郁而獨特的民族特色。全球化發展到今天,我們接觸到不同的文明體系與多樣化的文化傳統,相互之間沖突、碰撞、摩擦、融合,在融合與趨同的過程中如何體現自身的價值,進而成為具有主導型與引領性的主流價值,而不是湮滅于文化碰撞之中,答案就是以自身鮮明的民族特性凸顯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傳播推廣并影響其他文化。既不能驕矜自閉、自娛自樂,不能在國際化、全球化中被同化至喪失自我。相反,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傳統文化是在相對獨立的歷史、地理環境中形成發展而來的,帶有濃郁而獨特的民族特色,在文化交流中具有特殊的價值與地位。
傳統文化中帶有開放性特征,從時代語境上具有與時俱進、兼容并包的發展空間。傳統文化并非一成不變、故步自封,而是在歷史演進中一直發展變化,具有與時俱進、兼容并包的特性,正因如此,才有了中華文明歷經五千年而不衰、豐富多彩的文明。
二、傳統文化與課程思政結合的途徑
那么傳統文化如何與課程思政相結合呢?筆者以為,可以根據課程內容與性質的不同,采取直接的價值教育、間接的價值引領及環境的價值滲透等不同形式。
一方面,可以在課堂教學中遴選優秀傳統文化內容作為教學素材進入課堂,培養學生的國家意識、政治意識、文化自信與公民人格,進行直接的價值教育。習近平主席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中華民族在長期實踐中培育和形成了獨特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規范,有崇仁愛、重民本、守誠信、講辯證、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有自強不息、敬業樂群、扶正揚善、扶危濟困、見義勇為、孝老愛親等傳統美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規范,不論過去還是現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價值。”(2)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關于理想信念、國家民族、文化精粹和道德人格等等面的內容,其中不少更是為廣大青年學生所熟知,稍加提煉就可以進入課堂,成為課程德育的素材。例如講到愛國主義,從不食周粟、抱節守志的伯夷、叔齊,到“精忠報國”的抗金英雄岳飛,“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抗元英雄文天祥、抗清英雄史可法、抗日英雄鄧世昌等,盡管由于時代背景不同,他們的愛國形式不同,但愛國主義的精神代代相傳、綿延不絕,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成為近代以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抵御外侮、振興中華的精神動力來源。這些都可以成為我們對學生進行國家意識教育的典型素材。
另一方面,可以在社會實踐中以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與形式與新時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指導思想相結合,潛移默化地進行價值引領。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兩者并非相互沖突,傳統文化能夠傳揚至今,經過無數次流轉與變化,今天正在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而進行或急或緩的轉變,傳統價值融入新的時代觀念,傳統智慧得到新的現代運用,傳統精神被賦予新的時代內涵。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非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而是在吸收優秀傳統文化基礎之上的繼承與超越。在學生社會實踐活動中可以汲取傳統文化的內容、形式,賦予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神內核。比如誦讀經典活動、傳統節日紀念活動、文化遺址遺跡與名人故居參觀考察活動、傳統文化創作與才藝展示宣傳活動等,都比較受到學生的歡迎。
此外,思想政治教育不僅僅在課堂、課程,還在環境,如校園文化與校園環境建設中融入優秀傳統文化要素,形成校園文化生活氛圍,同樣可以起到潤物無聲的價值滲透作用,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與國家意識。
三、優秀傳統文化與通識課程思政教育相融合的意義
習近平主席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指出:“在五千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3)將優秀傳統文化與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相結合對于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培養青年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都具有積極的作用。
傳統文化與思政教育融合有助于學生理解馬克思主義經典理論,使其植根于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之中,具有中國氣派、中國作風。馬克思主義揭示了人類社會歷史發展規律,指明了發展趨勢與目標,成為指導中國革命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思想,但是馬克思主義誕生于19世紀的歐洲,產生發展于西方歷史文化背景之下,與中國歷史文化傳統與政治經濟現實有不小的差距,學生在理解與認知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難。找到兩者的共同之處,將馬克思主義精神內涵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內容與形式相結合,有助于學生理解與認同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
傳統文化與思政教育融合,可以借助國民教育路徑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中華文化內容豐富、博大精深,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與外來文化的沖擊,傳統文化賴以生存的政治、經濟與文化環境都發生巨大變化,很多優秀的文化傳統漸漸被邊緣化乃至流失湮滅,這是讓人痛心的巨大損失。將傳統文化融入思政教育中,賦予優秀傳統文化以新的時代內涵與社會價值,有助于傳承并發展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延續中華五千年文明的薪火,增強青年學生的文化自信。
埃及盧克索神廟法老像鐫有一句話:“我看到昨天,我知道明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是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題中應有之義。”(2)因此,將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與思政教育相結合,能使青年學生更好地理解華夏文明悠久的傳承與生生不息的活力,在了解歷史文化的基礎上,發展地、辯證地看待今天,堅定地、自信地走向明天,有利于陶冶愛國情操、增強民族凝聚力、堅定文化自信。
參考文獻:
[1]鄧暉,顏維琦.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上海探索構建全員、全課程的大思政教育體系[N].光明日報,2016-12-12(08).
[2]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EB/OL].http://jhsjk.people.cn/article/27699249,2014.10.15.
[3]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EB/OL].http://jhsjk.people.cn/article/28517655,201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