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雪英
【摘要】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國人千年來的智慧結晶,也是人類歷史文化的精髓,隨著我國傳統文化的地位提高,高中語文教學需要加強對傳統文化的滲透。基于此,本文以傳統文化作為研究對象,分析其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的必要性,引導教師科學設計課程,發掘教材中的文化內容,提高課堂效率。
【關鍵詞】傳統文化;高中語文;教學滲透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高中語文課程可以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知識的載體,其中不僅有豐富的歷史,還有著民族文化知識,教材中許多文學作品蘊含了深厚的文化內涵,學生接受傳統文化教育的同時,也可以提高審美能力與思維創新能力。隨著西方外來文化的滲透,我國傳統文化受到沖擊,因此,教師需要采用有效的方法將傳統文化融入課堂,從而加深學生對傳統文化內涵的理解。
一、傳統文化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的必要性
隨著教育改革的推進,傳統的應試教育已經無法滿足社會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人們雖然重視高考分數,但也開始意識到傳統文化對人的積極影響,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如果依然使用過去的灌輸式教學方式,教材中古詩詞無法被詳細講解,學生們的學習效果也不會理想。將傳統文化滲透到高中語文教學中,學生可以獨立思考,在輔導資料的幫助下,提高了對教學的興趣。且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內容涵蓋廣泛,學生可以從多個角度看待中國歷史文化,激發對中華民族的熱愛之情,也提升了對學習語文知識的積極性,增強對文化知識的認識,進而提升思想道德水平。
不僅如此,將傳統文化滲透到高中語文教學中,還能夠鍛煉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語文新課程標準》中已經明確提出了傳統文化在課堂中滲透的重要意義,高中語文課程需要發揮自身的優勢,讓學生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弘揚民族精神,感悟中華文明的偉大,從而引導學生形成美好的人生態度。
二、傳統文化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的有效途徑
(一)科學設計,完善課文
教師對學生展開傳統文化教學時,需要堅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思想觀念,讓學生學會傳承文化,并嘗試著推陳出新。只有這樣,經過時代長河流逝的傳統文化才會生生不息,歷久彌新。繼承優秀傳統文化,重點在于采用批判的目光去繼承。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以新課程標準作為教學指導,從素質教育的角度展開教學活動,讓學生成為傳統文化的傳播者與追隨者。
例如某教師在為學生講解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中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的時候,可以引導學生瀏覽全詩,感悟全詩的大致含義,在此基礎上去關注李白創作的時代背景,感悟詩人的創作環境。學生了解到這是李白的夢境仙游世界,從仙境中回到現實,這種夢境和現實的強烈反差,學生初次品讀時會感到十分奇妙。隨后在教師的引導下,了解到這是因為詩人被賜金放還,其人生境遇剛好符合這首詞中的夢境與現實。學生通過對李白的境遇了解,從而加深了對詩詞中的文化意蘊感悟,從而提高了自身的傳統文化素養。
(二)挖掘語文教材中的傳統文化內涵
高中語文教材中,每一篇古詩詞文章都是經過嚴格篩選的,其中充分表現了作品的品質與美感。不僅如此,這些古詩詞文章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品讀這些經典作品,有利于提高學生的道德思想境界。教師在講解文章之前,需要仔細研讀內容,發掘其中的傳統文化內涵,包括哲學思想與文化理念,并將其詳細講解給學生,讓學生去深入發掘文化視點。例如,某教師在講解韓愈的《師說》時,就會讓學生了解從師求學的道理,去感悟我國尊師重教的傳統。教師可以結合文章的寫作意圖,讓學生了解韓愈創作理念,從而學會傳承古人尊師重教的優良傳統。
(三)注重采用漢語思維方式進行教學
我國各民族擁有屬于自己的語言,也有著獨特的思維方式,二者之前相互密切聯系。漢語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共同語言,有著簡單、生動的特點,在文章中采用恰當的修辭手法可以提高文章的效果,讓文章充滿美感。因此,高中語文教學實踐中,教師在講授古典文學作品時,也應該按照漢語言思維方式去理清古詩詞的思路,用文字來講授傳統文化的深刻內涵。
例如,教師在講解蘇洵創作的《六國論》時,需要讓學生了解這是一篇政論文章,學生們需要圍繞全文的論點,明確文章結構的嚴謹性與客觀性,并感受文章的首尾呼應。《六國論》開始于“六國”,也終止于“六國”,這可以充分體現我國古代文人騷客在著作文章時喜愛的首尾呼應思維方式。學生在了解《六國論》全文的時候,也會看到賄賂秦國的后果,作者在創作時有著十分嚴謹的思維。再比如《前赤壁賦》中,學生閱讀與背誦時發現《前赤壁賦》中有很多對偶句存在,這說明蘇軾在撰寫文章時采用的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對稱思維方式。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思維方式,感悟古詩詞中的語言美感,從而提高整節課的課堂教學效果,也讓學生去看到更優秀的傳統文化。
(四)創新教學模式進行教學
在新課改背景下,產生了多種類型的教學方法,通過創新教學模式,不僅可以活躍課堂學習氛圍,而且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高中語文課堂的教學效率。教師在進行高中語文教學時,可以將翻轉課堂教學法和微課教學法融入課程教學當中。翻轉課堂教學法是學生在課下獨立完成課程預習,教師在課堂上進行問題解答的教學方法。例如,教師在教學《陳情表》課程前,教師根據文章內容從網上查找相關視頻,上傳到校園網站中供學生觀看。學生根據視頻指引自學課程內容,標注較難課程知識點,便于學生課堂上進行提問。《陳情表》中有需要學生背誦的段落,該校教師在教學前隨機抽選學生進行背誦,完成抽查后,進入課堂答疑環節,教師在答疑過程中,將諸葛亮的愛國情懷融入知識點講解中,借此提高學生對文言文的理解層次。微課教學法是制作短視頻進行教學的方法。例如,教師在講解《觀滄海》時,制作了曹操生平的微視頻,使學生大致了解《觀滄海》的寫作背景。該古文中最著名的詞句是“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該詞句是古詩文教學中的難點,教師可以借助微視頻對該詞句進行重點解析,讓學生明確課程教學目標,更快地掌握重要知識點。
(五)利用多媒體播放文化節目
為了進一步提升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播放傳統文化節目。
相較于枯燥的文字教學,視覺和聽覺的享受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例如,教師在課下時間,推薦學生利用多媒體觀看與傳統文化相關的節目,如《中國詩詞大會》《中國成語大會》《經典詠流傳》等。為了提升學生的觀看率,教師可以布置語文寫作,要求觀看完節目后,每人上交八百字的觀后感。在最初執行階段,學生大多處于被動狀態,需要教師監督才能完成節目觀看。在督促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后,不需要教師提醒,學生也可以自主完成節目觀看,提高自身的文化知識儲備。另外,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也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一些節目片段,借此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品格。
三、總結
總而言之,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滲透到高中語文教學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強學生們的文化素養,有利于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高中語文教師需要深入發掘學生的內在潛能,將傳統文化更深層次的內涵帶給學生,提高學生對古詩詞文章的審美情趣,從而提高語文學習成績。
參考文獻
[1]張文穎.新舊語文版七年級教材中的傳統文化內容比較研究[D].漳州:閩南師范大學,2017.
[2]葛娜.高中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J].亞太教育,201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