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教育時期的小學數學教學活動的開展需要做好明確的教學定位,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需要以學生為教學的中心,小學階段中融入活動課時,教師需要找好自己的教學定位,創建思維型活動數學教學課堂,隨著數學教育改革的開展,數學教學開始逐漸受到人們的廣泛歡迎,活動課程也變得與必修課程一樣,逐漸成為小學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內容。本文主要結合實際教學實踐面向全體學生提出了新時期小學數學教研工作的開展方向,并明確揭示了教師的基本定位,希望能夠全面提高數學活動課的質量。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研工作;教師的定位;開展策略
新時期的數學教學開展需要結合學生的實際年齡特點,以及身心成長發育的必然規律,制定出具有一定目的性的教學計劃,并且能夠通過活動項目的設立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借助全新的活動方式來讓學生有一個良好的心理狀態,全面拓展學生的知識面,讓學生擁有一個良好的動手動腦能力,提高學生的數學素質。教學內容的設計要新鮮,教學形式向著多樣化、靈活化發展,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空間,全面激發學生的內在潛能,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教師作為教學的引導者,全面促進學生個性發展。
一、新時期小學數學教研工作開展策略
新時期小學數學教研工作設計主要分為復習鞏固和發展提高兩個階段,我們以小學高年級的學生為例,高年級學生已經掌握了數的整除、倍數、因數、奇數、偶數、合數、公因數、公倍數等一些基礎的數學知識,因此在進行教學工作開展時,需要做好數學活動課的具體安排。運用全新的活動形式來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首先打破常規做法,要求八位學生為一組,每組選拔一名組長,在教學開展前準備好學具,每人佩戴胸牌,胸牌上標注自然數,在100以內可隨意選擇,每組準備撲克牌一副。
復習鞏固階段:讓九位學生分別佩戴1~9九個自然數的胸牌上臺,其他小組的學生對自然數是質數還是合數進行搶答,誰給出的答案最快,就能夠獲取一定的分數,這樣以游戲活動形式的教學開展能夠全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尤其是一些比較難判斷的自然數,能夠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接下來,為了讓學生能夠用較短的時間求出兩個數的最大公約數和最小公倍數,就需要教師通過適當的引導與學生一起歸納出兩個數之間存在的互質、倍數、一般關系,并以此為今后相同類型題目的解題做基礎,活動需要全體學生共同參加,小組活動要由選出的組長帶頭,分別說出我是質數××(假設),同我是互質關系(或倍數關系)的請起立,這時候學生還會開動腦筋,做出相應的動作,獲取不同的分數,循環往復,在相類似的游戲互動中學生能夠更好地達到復習鞏固知識的目的。
發展提高階段:在進行教學設計完成后,學生能夠在課程中學習到求兩個數的最大公約數和最小公倍數的方法,為了讓學生能夠更好地掌握數字關系,教師可以設計不同的教學活動來讓學生參加,每個小組都有一副牌,牌上都具有自然數,王牌可以作為任何自然數,教師將牌分好后理牌,按照一定的順序依次排列,某位學生先出2、3、5三張牌(假設),并且提出條件兩兩互質,其他同學需要考慮自己手中的牌,找出兩兩互質的三張牌,出牌后,就將學生出的牌收進,收進者重新出牌,循環往復。當手中的牌第一個出完增加分數,學生們通過活動能夠在游戲中體會數學的奧妙,提高自身的學習興趣,有一個良好的學習思維。
二、新時期小學數學教研工作中教師的定位
從實際教學工作設計來看,新時期的數學教學中教師需要做好教學指導,堅持以學生為課堂的中心,教師在教學內容選擇、教學流程規劃和教學結束討論的整個教學過程中的主要任務就是教學指導,通過適當的引導來幫助學生完成學習任務,想要保證教學有效性的提升最為重要的就是教師指導有方,這是數學活動開展的關鍵。同時不同指導方法的創新和應用與教師自身的綜合素質息息相關,不僅需要在課前進行充分的準備(教材、教具、活動組織等),還需要在課后認真了解學生的生活習慣和興趣愛好。這就需要在新時期的小學數學教研工作開展過程中教師要不斷地完善自己,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設計出符合學生個性發展需求的教學內容。
三、 總結
綜上所述,新時期的小學數學以實踐為主,運用全新的教學方式來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數學知識,能夠在實際生活中進行靈活的運用,堅持現代教育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通過必修課為學生奠定堅實基礎,通過活動課和實踐課來促進學生發展,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水平,讓學生在活動中能夠有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營造出良好的教學氛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自主性,并且做好教師的角色定位,設計合理的教學內容,為小學生學科素質教育提供必經之路。
參考文獻:
[1]陳耿.小學數學教研活動策略與創新[J].寧夏教育,2018(5):46-47.
[2]楊方厚.小學數學教研活動的有效開展研究——以數學課堂為主陣地,開展特色校本教研[J].新課程(小學),2018(3):48-50.
[3]孟亦濬.深入開展小數教研活動促進教師隊伍專業成長[J].山西教育(管理),2017(12):51-53.
作者簡介:
方益錄,安徽省馬鞍山市,安徽省當涂縣石橋中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