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必須要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制定明確的活動策略,進而確保學生能夠更快更好的掌握和運用信息技術的知識,從而為學生未來穩定健康的發展提供有力保障。因此本文就針對信息技術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模式的有效性進行分析,明確其在實際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制定完善的應對策略,真正為信息技術教學水平的進一步提升提供保障,從而滿足學生穩定發展的教育要求。
關鍵詞:信息技術課堂;小組合作學習;有效性
一、 引言
當前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活動的開展中,小組合作教學模式逐漸受到教師的重視,對于教師來說,要積極有效地挖掘學生的潛力,并以培養學生的互動意識和積極的合作探究能力為重點,由此才能為學生未來穩定長遠的發展提供保障。因此在信息技術教學活動中,要科學有效地運用小組合作教學模式,并針對學生特點、教學要求等,制定完善的教學策略,能夠為提升信息技術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奠定堅實基礎。
二、當前信息技術教學中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活動的問題表現
(一) 欠缺明確的分組分工,整體學習氣氛有待改善
對于在實際的信息技術教學活動中,其小組合作學習模式是最為有效的教學模式,其能夠讓學生在相互幫助和良好互動下更好地研究和掌握信息技術知識,對學生未來良好的發展有極大意義。但對于實際的信息技術小組合作學習活動中,卻存在小組分工不明確的問題,俗話說三個和尚沒水喝,在同學參與到小組合作學習活動中,會存在成員間欠缺明確分工的表現,成員間不能明確自身責任和任務,這樣會導致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中積極性和參與性不強,在實際的小組成員進行合作活動時,時常會存在你推我、我推你的現象,這樣將會對整體教學有效性的提升帶來嚴重影響,也不利于教學水平的進一步提升。另外,小組成員中欠缺較高的集體榮譽感,難以將集體團結力量更好地展示出來,這樣將難以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優勢。而且在實際的信息技術小組合作學習中,也存在成員間交流不夠的表現,整體學習氣氛并不高,對此將利于教學水平的進一步提升,整體教學效果也難以更好地提升。
(二) 課堂秩序較為混亂,難以有條不紊地完成教學要求
對于實際的信息技術教學活動來說,其與那些主課內容有很大的不同處,信息技術教學中,有著較強的應用性特點,因此就要求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中,要掌握更多應用知識,從而確保學生能夠更為有效地借助信息技術來解決實際問題,由此能夠確保學生綜合能力的進一步提升,可以更好地凸顯信息技術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但針對當前的信息技術教學活動中,在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活動中,時常會發生教師難以把控教學秩序的信息,而且學生在學習中難以將注意力集中在學習上,這對整體教學效果的提升將會帶來嚴重影響,不利于學生未來的良好發展,因此在當前信息技術教育工作當中,必須要明確小組合作學習模式的重要性,并有效優化教學秩序,由此能夠為整體教學水平的有效提升提供保障。
三、信息技術教學中運用小組合作學習活動的有效策略
(一) 科學分配小組,優化課堂氛圍
首先,合理地組建小組,確保組間水平相當。
針對實際的信息技術教學活動中,想要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優勢,那么首先要做的就是要科學分配小組,根據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來進行分組。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明確分析和掌握,并針對學生的性別比例、學習情況以及性格傾向等進行科學搭配,其每小組的人數應控制在5-6人左右。而且每組當中的成員也要有不同層次的形式,一般要選擇兩個能力較強的學生;兩個能力適中的形式以及兩個能力稍差的學生來分為一組。而針對“組內異質”,就是將特長不同的學生分為一組,進而使得小組成員能夠學會取長補短、互相幫助,進而提升小組合作學習的作用,發揮其優勢和重要性。而針對“組間同質”,就是應確保小組間距離應是最小的,確保其各個小組的實力都保持相當,由此能夠為全班各小組間的公平競爭提供保障。
其次,科學選擇小組組長,開展有序的小組學習活動。
在小組合作學習中,也要為每個小組選擇一名小組長,學生可以通過自我推薦的形式來選擇,獲得組員同意后方可當選。而對于組長的要求必須要具有組織能力、樂于助人等精神,而且要求組長應在小組合作學習活動中,積極的組織小組成員進行合作交流,并督促組員形成良好的合作學習的習慣;也要由組長在開展操作中及時的調控組內的進度保障學習任務能夠更好地完成;而且組長也應具備能夠總結組內成員觀點的能力,并做好發言與評價工作。
最后,優化課堂氛圍,提升整體學習水平。
合理有序地課堂是確保教學任務順利開展的關鍵。對于實際的信息技術教學活動,其每周每班大約會上一到兩節課,而這使得學生很難更好地熟悉信息技術教師,這樣也將會使得學生對教師的敬畏程度不深,而且在課堂上,讓學生上機操作的環節非常多,因此課堂比較容易失控。對此,教師應在學生機與教師機當中安裝相應的電子教室,進而能夠為小組合作任務的布置、學生的發言和反饋評價等對學生進行有效地控制,從而讓學生能夠在良好的氛圍下掌握更多知識,進而提升學生整體學習水平。
(二) 對教學內容進行科學設計,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優勢
在新課程標準中注重“任務型”教學,問對于合作內容設計的核心就是合作任務的設計環節。因此在信息技術教學活動中,應為學生設計合理的小組合作任務,明確教學目標,由此能夠為提升教學水平奠定堅實基礎。首先,應制定明確的學習目標,并且要求不應過多和過高。制定共同的合作目標,能夠為小組合作活動的開展提供保障。其次,應結合學生興趣和實際生活經驗,注重貼近學生實際生活,進而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應的知識。最后,應培養學生信息技術技能,確保學生能夠在合作學習中掌握更多信息技術知識,并運用信息技術去解決實際問題。
例如,在引導學生學習“認識文件”一課中,教師在課前應明確本課教學目標,并為學生制定小組合作的學習目標,要求學生在合作學習中,能夠正確的認識和了解電腦中文件的圖標,可以正確認識常見文件類型,并要求學生在小組合作中,運用畫圖軟件來建立圖像文件。在課堂上,待教師講解完本課知識點后,應讓每小組來針對任務進行合作學習,從而讓學生在相互幫助、相互探究中掌握和理解本課知識,為整體教學水平的進一步提升奠定堅實基礎。
(三) 凸顯教師引導作用,合理創設合作學習情境
在實際的信息技術教學活動當中,應科學有效地設計小組合作學習活動,不僅要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要將教師的引導作用凸顯出來,從而為小組合作學習活動的有效性提供堅實保障。所以教師要轉變以往教育觀念,將學生視為主體,并在教師的引導之下,讓學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所學知識,由此為教學水平的進一步提升奠定堅實基礎。
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也應為學生創設合理的合作情境,使得學生能夠有意識的參與到小組合作學習當中。對于信息技術教學活動和學生動手實踐操作能力的要求是較好的,所以,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為學生創設實踐操作的情境教學模式,并讓學生在小組合作當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應知識,由此能夠為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奠定堅實基礎。
(四) 以評價來反饋小組合作的成果,制定良好合作循環體系
在實際的小組合作學習當中,其評價環節應體現出“兩個結合,兩個側重”的原則,主要就是將學習過程的評價和學習結果評價進行融合,注重與過程的評價。也就是在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活動中,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識,形成獲取、處理以及加工信息的能力,并在學生學習中對過程進行評價,從而提升整體學習的效果。也要將合作小組的集體評價和對小組成員的個人評價進行結合,注重的是對小組集體的評價,想要進一步提升學生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那么就必須要將小組評價和個人評價進行結合,在合作小組達到了目標后,應對小組進行合理評價,從而提升整體教學水平,也為提升信息技術課堂中的小組合作學習有效性的提升奠定堅實基礎。
四、 結束語
在實際的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必須要結合實際情況、教學要求以及學生情況等制定明確的小組合作學習體系,并吸引學生參與到合作學習中,進一步提升整體教學有效性,這樣能夠為教學水平的進一步提升提供堅實保障。
參考文獻:
[1]梁建.小組合作學習在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有效性研究[J].教育界,2016(16):185.
[2]陳月娥.淺談信息技術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有效性的提高[J].中學教學參考,2015(20):122-123.
作者簡介:
朱丹,福建省南平市,福建省南平市光澤縣杭西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