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教育體系新課程改革的實行標準就是核心素養的培養,素質教育在教育體系發展的今天顯得尤為重要,而德育工作是教育重要的工作內容,對啟發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等等都起到引導和積極的教育作用,本文重點從班主任如何加強德育工作進行深入分析探究。
關鍵詞:新時期;班主任;德育工作;策略
全球化科技進步的發展條件下,教育體系也不例外,在信息時代的新時期,任何人包括學生信息知識的來源渠道越來越廣泛,而信息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學生未來的發展,所以學生的德育工作不容忽視,學生的人生觀以及價值觀都需要在這個階段初步確立并正確引導,所以班主任的工作核心就是德育工作內容,通過課堂課外的多種途徑去滲透德育教育,以達到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最終教育目的。
一、 德育工作教育的重要性
德育工作也就是教育體系中常常提到的教書育人,每個時代的德育教育都有它自身存在的特性,傳統教育一直以教書為主,認為知識才是改變未來的最重要的途徑,隨著時代變遷,教育體系提出核心素質教育思想等等大綱要求,也就預示著國家更加看重的是德育教育全面發展的復合型人才,育人也逐漸被教育工作者重視起來。
身為教育工作者,班主任的責任非常重大,不僅僅要在教書的同時讓學生深刻理解其內涵又要在課內課外時刻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雖然工作內容非常復雜且煩瑣,但是作為班主任也不能夠忽視德育教育的重要性,關于德育教育工作不能僅僅停留在基礎知識理論層面,而是更加應該把德育教育實踐在生活中,或者課堂上,無形之中給學生滲透進去,這就對班主任的教學方式需求增大。只有把學生的德育工作系統的和課堂以及生活緊密結合,才能讓德育教育工作真正走進學生的內心。
二、 德育工作策略探究
(一) 德育工作,心理探究
要想真正地做到以人為本,身為班主任,就更加要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深刻了解學生內心所想,真實的心理狀況以及情緒,是每個班主任都需要密切注意的重要工作內容。現代教育的核心素養教育要求教師“不僅僅是人類文化的傳遞者,也應當是學生心理的塑造者,是學生心理健康的維護者”而作為班主任,在日常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是否能夠準確把握學生的心理活動,以及做出有針對性的措施,將對促進學生健康成長起到巨大影響。
(二) 德育工作,因材施教
每個學生在學習階段心智尚未發育成熟,對是非對錯的判斷以及日常的行為習慣往往都不同,差異化的特性非常明顯,每個學生都是以一個獨立的個體存在,所以無論是素質修養,知識儲備,個性興趣等等,都有著千差萬別的不同性。同時學生也極容易受周遭環境影響,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看法,這種明顯的差異化的特性就需要班主任教師深入學生中間,做一個傾聽者,與學生以一種平等自由的相處模式,深入地了解每個學生的內心以及學生的個人情況,及時發現問題,針對性地區別不同的學生,選擇不同的教育引導方式,以差異化的思想方式針對每一個差異化的學生解答問題,這樣才能把德育教育工作發揮到極致,也能收獲良好的教育成果。
(三) 德育環境,良好構建
學生正是對這個世界充滿著無限好奇的時候,所以環境的影響作用對于學生來說非常重要,課堂是學生集體學習的地方,同時也是給學生傳輸知識以及培養德育教育的主要場地,所以在學生成長的這一方天地里,一定要營造出良好的學習環境以及德育教育環境。班主任是這個集體的帶頭人,要跟著學生一起共同參與,探討,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才能始終和學生站在一個方位思考問題。其次,信息化的時代來臨,網絡已經融入到千家萬戶,網絡環境對于學生的整體心理健康以及行為模仿化影響特別深遠,網絡信息雖然拓展了知識渠道,但是網絡信息中有很多內容不適宜學生并且內容好壞參差不齊,一旦被學生進行模仿,將會帶來極其嚴重的后果,這對班主任來說也是一項不小的挑戰,網絡環境我們無法完全隔絕,所以只能靠引導學生關注網絡上良好的一面,教會學生有對錯意識,通過網絡能夠自主進行學習,有針對性地開展德育教育工作。
(四) 德育教育,溝通交流
我國現代教育的整體大綱思想是在保證高效教育的模式下,針對性地對德育教育重點發掘,所以德育教育的實現工作也逐漸向高效性轉變,而德育教育最重要的一環就是溝通交流,作為班主任應該與班級的學生建立一種良好的友誼溝通模式,讓學生足夠放松,愿意跟教師進行溝通交流,從根源以及生活上去真正的關心關愛班級里的每一個人,并且足夠了解每一個學生的家庭情況以及性格特點,生活習慣等等,這些細節都需要作為教育工作者從生活以及課堂中積極地觀察,這是一個相互信任的緩慢的過程,所以作為教育工作者不能夠一直都表現出太過于急于求成的狀態。在合適的時機發現問題,并且通過循循善誘,找出一個既不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又能鼓勵其進步并且能夠答疑解惑的教育方式,才能真正地實現德育教育的核心思想的有效傳遞。
(五) 德育教育,尊重人格
教育工作者和學生之間往往有一種很微妙的關系模式,這種關系模式常常讓學生不敢太過于親近老師,所以作為教育工作者想開展德育教育的第一步就是放下老師原有的姿態,與學生建立良好的溝通以及足夠尊重學生們的思想和行為,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尊重人格。如果班主任沒有及時發現學生自尊心以及自卑感等問題,就會帶來不良的影響,并形成惡性循環。只有在相互尊重的前提條件下才能夠真正平等良好的溝通,也能夠及時地照顧到問題學生的情緒問題。所以在教育體系中,尊重學生是不容忽視的教育內容的前提條件,尊重就是以愛為基礎平等地去愛班級里的每一個學生,才能真正地做到不區別對待,寬容等等。就算沒有條件能夠跟學生進行交流以及尊重,也要積極地創造條件去和自己的學生進行心靈上的溝通,才能因勢導利,達到德育教育的最終思想目的。
三、 結束語
我國對教育體系改革的腳步從未停歇,但是德育教育工作永遠是學習生活中的重中之重,只要充分地考慮到學生的差異化以及心理健康變化等特性,就能維護好跟學生之間良好的溝通,也能讓學生迎接屬于自己燦爛的未來。
參考文獻:
[1]王彥彥,武春霞.淺談新時期小學班主任德育工作策略[J].神州,2019(6):174.
[2]姚中華.淺談小學班主任德育教育中如何有效實施激勵策略[J].才智,2015(23):89.
作者簡介:
董永強,甘肅省白銀市,甘肅省會寧縣郭城農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