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承超
[摘 要]利用交互式電子白板輔助數學概念教學 ,能夠提高學生對數學概念的感知與建構,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以人教版教材一年級上冊“認識圖形(一)”為例,給出利用白板培養學生抽象思維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交互式電子白板;概念教學;抽象思維;數學課堂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9)26-0066-02
數學概念大都是抽象思維下的結果,由此看來,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對學生的概念學習大有裨益。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運用交互式電子白板輔助概念教學,不僅能創新概念教學模式,而且能有效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下面結合人教版教材一年級上冊“認識圖形(一)”的教學實踐進行具體論述。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課標》)指出,數學教學要讓學生“經歷從實際物體中抽象出簡單幾何體和平面圖形的過程。”因此,筆者在教學中設置課堂活動,引導學生多感官感知“立體圖形”這一概念,這對于學生抽象思維的培養具有重要的作用。
【新課引入】圖形分類
教師創設“小猴子購物”的情境,白板課件呈現小猴子采購的物品的圖片:墨水盒、足球、牙膏盒、魔方、乒乓球、紙巾盒、可樂易拉罐、保溫杯。教師利用白板出示問題“請將相同形狀的物體放在一起”,并請一名學生上臺操作。這位學生利用白板的“選擇”功能拖曳這些圖片,將其分為四類:魔方和墨水盒為第一類;足球和乒乓球為第二類;紙巾盒和牙膏盒為第三類;保溫杯和可樂易拉罐為第四類。教師問及這樣分類的原因時,學生回答這幾類分別為正方體、球、長方體和圓柱。教師伺機利用白板的“標注”功能,分別將這四類物體圈畫起來,形成4個集合圈,再依次拖曳出4個對應的文本框:正方體、球、長方體和圓柱。這時教師引導學生觀察集合圈并提問:“圈中的四類物體,每類物體中的顏色、大小都不一樣,為什么分為同一類呢?”學生紛紛發言,互相補充,最后得出結論:集合圈內的物體形狀相同,便分為同一類,不考慮物體的大小、顏色等。
以上教學環節中,教師利用白板的交互功能,以學生為主體,注重課堂教學的動態生成,讓學生在課堂活動中理解和掌握這四種立體圖形的本質屬性。
學生對概念的建構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因此,教師應精心設計動手操作的活動,讓學生心手皆動,從而逐步在頭腦中建構起數學概念。
【探究新知】操作感知
教師請學生拿出自己準備的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四種形狀的物品,4人為一小組一起把這些物體認真地看一看、摸一摸、滾一滾,看看有什么發現。在學生匯報觀察發現時,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操作白板課件,利用“旋轉”功能讓學生直觀地看到長方體、正方體都有6個面,它們不容易滾動,并且利用“填充”功能,將長方體和正方體相對的面涂上相同的顏色,再利用“展開”的功能,引導學生發現:長方體相對的面大小相等,正方體6個面大小都相等。同樣的,利用“旋轉”功能,展示圓柱放倒時能滾動,圓柱上下底面是圓形,中間是個曲面,而球是可以隨意滾動,是由球面組成的。
在這個教學實例中,教師讓學生直觀操作、自主探究,避免學習數學概念的枯燥無味,使學生在操作中對概念形成一定的認識。在學生匯報圖形特征時,教師適時利用白板,配合學生的回答展示圖形的特征,這樣,學生就對立體圖形有了豐富的感性認識,在頭腦中建立了這四種圖形的概念,形成抽象思維能力。
概念教學中,教師要創設運用概念的教學環節,使學生對概念進行再認識,并在這一過程中加強學生抽象思維的培養。
【應用鞏固1】聽歌謠,裝積木
教師利用白板“知識配對”的功能,制作了課堂互動練習:請學生幫助小猴子把左邊的積木分別拖到右邊的盒子旁邊進行配對。教師提醒學生:聽清每個盒子的歌謠(提示語音),才有可能正確配對。教師點擊白板課件,一一播放圖中這四個積木盒子(長方體、正方體等四種立體圖形)的數學歌謠,再請一名學生根據歌謠描述的圖形特征,分別將盒子與長方體、球、圓柱、正方體配對,然后學生點擊“提交答案”,電腦即時反饋結果。
以上教學活動形式新穎獨特,學生拖曳圖片進行配對時,能根據語音提示想象出描述的實際物體,這便有效引導了學生對概念進行再認識,與此同時也對學生的抽象思維進行了加強。
【應用鞏固2】數一數,填一填
教師在學生掌握本節課的概念知識后,聯系之前的知識點,設計了以下練習:
待學生獨立思考后,教師請一名學生到白板上操作:學生拖曳答案到相應的位置,然后提交答案,檢查是否解答正確。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要聯系“左右”的概念,同時結合本課的圖形概念,還要運用數一數的方法。由于經歷了分析綜合的學習過程,他們對相關概念之間的聯系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這個教學過程中運用白板“選擇填空”的功能,提高了學生學習概念的效率,也使學生的抽象思維得到了進一步的加強。
既然數學概念源于生活,那么,在概念的教學中,教師應該從生活中取材,搭建概念與生活之間橋梁,激發學生的思維潛能,同時提升學生的抽象思維。
【學習延伸】汽車輪胎為什么是圓柱形的?
教師在學生掌握了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這四種圖形的特征后,利用白板出示一張汽車輪胎的圖片,接著提出問題:“你們覺得汽車輪胎是什么圖形?”學生回答是圓柱形后,教師再次提問:“誰來說說為什么汽車輪胎要設計成圓柱形的?”一名女同學拿著四種圖形對應的學具,面向全班同學,邊演示邊說:“如果輪胎是長方體、正方體的形狀,輪胎轉動時汽車就會上下抖動,我們坐在車上會很不舒服;如果是球的樣子,就會滾來滾去,亂跑。現在輪胎是圓柱形的,汽車就能平平穩穩地前進。”
在這個學生回答結束后,教師操作白板課件,利用“旋轉”功能一一旋轉長方體、球、正方體、圓柱等四種圖形,請學生邊觀察、邊想象這四種形狀的輪胎轉動的樣子,從而印證那位女同學的說法是否正確。
可見,教師將生活中的問題引入課堂,能引導學生思考生活中的數學知識,使數學概念與日常生活緊密聯系起來。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8年度立項課題“基于交互式電子白板的小學互動教學策略研究”(立項批準號:FJJKXB18-449)研究成果 。】
(責編 金 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