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淑慧
【關鍵詞】 數學教學;有效性;提升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16—0165—01
隨著新課改的推進,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成為大家的共識。筆者認為,有效的教學取決于兩個方面,一是教學內容,二是教學對象。那么,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呢?
一、吃透新課程理念
《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中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新課程理念倡導“以生為本”,指出讓學生在民主、和諧、愉快的課堂氛圍下積極主動地探索新知識,體會學習的樂趣,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要做到這些,一定要認真研讀新課程標準,改變傳統的教學理念。
二、創設教學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小學生貪玩、注意力不易集中,如何將他們的注意力吸引到課堂上來,是提高教學有效性不得不思考的問題。而創設教學情境能使學生身臨其境,有效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綜合考慮學生的實際,適時創設教學情境。
比如,教學“小數乘法”一節內容時,筆者事先讓同桌兩個模擬購買學習用品的情境,一人扮演售貨員,另一人扮演顧客,然后詢問他們在買東西時有沒有誰把錢算錯了,你是怎么知道誰把錢算錯的。游戲結束后,筆者讓一個學生上臺扮演售貨員來賣蘋果。蘋果每千克9.8元,現在買了3.5千克,應該付多少錢?實踐證明,這樣教學,由于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學生特別感興趣,很快試著用自己的方法求出了結果。同時學生也體會到了小數乘法知識在我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進而對數學知識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三、不斷變換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個人如果對某種事物感興趣,那么他會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學習也是如此。學生只有對數學學習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他們就會積極主動地進行探究,學習就會成為一種內需,教學效果必然事半功倍。因此,教學時,教師要靈活選用教學方法,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當然,在此過程中,教師不能僅僅考慮教學內容的特點,還要考慮學生的個性特點,適時因材施教。比如,可以給喜歡畫畫、善于觀察物體特點的學生布置觀察、畫畫的任務,給喜歡閱讀、善于總結學生布置閱讀類的任務。
比如,教學“平面圖形的面積”時,可引導學生用事先準備好的紙,通過剪、拼及平移使其變為學過的圖形,再根據學過的圖形與現在圖形之間的聯系和區別,得出現在圖形的面積計算公式。
四、注重數學知識的運用
加強數學與生活實際之間的聯系,是當前正在進行的新課程改革的主要內容之一。如何有效地溝通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之間的聯系,應成為我們教學中應該關注的一個重點。原有的教材與生活實際也有聯系,但相對來說,那種聯系是間接的,或很牽強的,甚至是造作的。同時,原有教材在知識運用時,大量出現的都是封閉式的練習內容、模式化的思維方式。這時的運用,與其說是運用,還不如說是在進行簡單化的訓練。它只是單純地考慮到了如何達成數學學科學習的需要,沒有考慮到數學與實際生活之間的緊密聯系,讓數學學習失去了生命的活力。這種枯燥的運用,時間一長,不僅學生對數學學習沒有興趣,也割裂了數學與現實生活之間的聯系,更不利于學生思維的發展。因此,教學時,教師要適時聯系生活實際,將生活素材引入課堂,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應用數學知識。
總之,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用新課程理念指導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提高學生學習能力、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創新精神,將有效課堂真正落到實處。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