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對小學生音樂表現技能教育、音樂知識教育、情感教育的美育載體,小學音樂借助音樂技能教學、優秀音樂作品賞析、主題歌曲教學的過程,培養小學生的音樂興趣、音樂鑒賞能力、音樂素養和音樂知識,從而增強小學生欣賞美與創造美的能力,有利于學生形成健康、開朗、積極的價值觀與情感態度。本文將探討分析核心素養下音樂與美育有效融合的方法,希望對小學音樂教育工作有所幫助。
關鍵詞:核心素養;音樂教學;美譽;融合
一、引言
由于小學音樂作品和音樂學科的主題具有精神陶冶性、思想性等美育特點,因此十分有助于培養小學生的價值觀、情感態度、音樂能力與知識等為中心的核心素養,兼具直接作用與潛移默化的影響。
二、對小學生開展美育啟蒙教育
作為一種反映人類情感與情緒的靈性載體,音樂被許多人應用到胎教內容中。小學生正處于生長發育的重要階段,音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選擇適合這一年齡段的音樂作品,穿插著必要的音樂素養與音樂技能教學,將美育作為中心點展開工作,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
比方說在《感恩的心》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在學生學習歌曲的同時引導他們嘗試演唱、演奏歌曲,讓學生在這一過程中熟悉唱歌的節奏和控制節奏的辦法、各類節奏的特點,然后通過表現與欣賞音樂了解音樂節奏的一些控制技能與樂理知識,進而掌握各類節奏下展現出的歌曲,讓學生產生感恩的意識,懂得感恩父母、感恩社會,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歌詞中的“要蒼天知道我不認輸”旋律激昂,教師這時可以為學生展示一些不畏逆境的名人故事,讓學生逐漸懂得不畏懼困難險阻堅持努力總會有所收獲的道理,有助于學生養成堅韌不拔、積極進取的好習慣,更好地貫徹美育啟蒙教育,有助于學生的長遠發展。
在開展實際教學過程中應分階段進行,一、二年級這類低年級學生主要還是實踐性學習,教師組織學生親自參與演奏各類基礎樂器中,逐漸體會不同音樂活動展現出的音樂效果以及技能特點,讓學生在演奏與學習過程中學會相關知識,將音樂的美轉化成個人音樂能力的美以及內在的道德美與情感美。三、四、五年級這類高年級學生在學習音樂時,教師應參考其平常在音樂課上的表現,挖掘學生的擅長之處,因材施教,做好音樂啟蒙工作。特別是教師應熟悉班里參加課外音樂輔導班的有哪些學生,綜合考量學生在某一方面的音樂天賦,正確引導學生挖掘日常生活中的藝術美與音樂美。
三、培養小學生音樂美的興趣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小學生的日常娛樂、學習與生活與音樂的聯系愈發密切,它既讓小學生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又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學生學習音樂,減輕了學生在人際交往、學習與生活中產生的壓力。
比方說,在學習《都有一顆紅亮的心》時,教師先給學生講解一些京劇知識,讓他們對京劇的一些伴奏樂器、京劇服裝、京劇臉譜、京劇歷史有一定的了解,讓學生發現京劇的魅力,再給學生講解這首歌曲的時代背景以及表達的含義,引導學生正確領會歌曲的內涵,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同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勇于嘗試學習京劇,將國粹發揚光大,更好地彰顯愛國主義情懷。
由于不同的學生會有不同的音樂喜好,教師應努力區分學生的音樂興趣。首先是聲樂歌唱興趣,有些學生愛好唱歌,教師應準確分析其先天性的音質與音色,然后挖掘學生在美聲、民族、流行等領域的歌唱潛力,讓學生在正確的領域努力。此外,還有樂器演奏興趣,有些學生在課下參與了葫蘆絲、琵琶、鋼琴等樂器的培訓,有的學生在這些樂器上頗具天賦卻從未參加培訓,教師可以讓他們演奏擅長的樂器,不斷激發小學生演奏樂器的興趣,提高音樂學習的效率。
四、培養小學生的音樂表現能力
在開展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努力創造機會讓學生在課堂上表現自我,首先是剛開始上課時的興趣表演環節,教師可以鼓勵那些能夠演奏歌曲或者擁有特長的學生帶來優秀的音樂表演,比方說擅長唱歌的學生表演一首精彩的歌曲,讓別的同學產生表演欲望,或者以小組為單位共同演奏某一樂曲或者合唱歌曲。其次,教師可以組織各小組開展對抗表演活動,也就是說教師指定某一歌曲,將全班同學分成人數均等的幾個小組,組織其表演歌曲的比賽,然后所有同學作為評委,根據每組表演的音準、藝術性、技巧等方面打分,引導學生產生相互矯正、相互支持、相互學習的良好氛圍。此外,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嘗試改編教材上的音樂內容,面對不同音樂風格已逐漸成熟且全面的環境下,教師應努力挖掘班里具有音樂才華與天賦的學生,鼓勵他們嘗試改編,比方說愛好演奏樂器的學生可以改編某一樂器類型的樂曲,擅長說唱的學生可以嘗試改編說唱,不斷激發學生音樂創造方面的能力。
五、結語
核心素養下,藝術教育承擔著別的學科無法取代的特殊的重任。作為小學音樂教學的一項重要功能,美育有助于小學生形成善良、穩定、健康、積極的情感。為此,本文研究了核心素養下音樂與美育有效融合的幾種方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充分利用音樂教材以及其他的音樂作品,通過對小學生開展美育啟蒙教育、培養小學生音樂美的興趣、培養小學生的音樂表現能力等,為學生打造具有針對性、全面性、多樣性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在能夠選擇興趣愛好的積極氛圍中成長,有利于小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鄧曉楨.核心素養下音樂與美育有效融合探析[J].教師,2018(27):93-94.
[2]朱瑩.生活化教學模式在小學音樂課堂中的應用[J].黃河之聲,2018(23):108.
作者簡介:劉衛平(1976.10-),女,漢族,四川成都,本科,四川藝術職業學院助理講師,研究方向為音樂與審美教育,聲樂教學中心理狀態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