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觀賞者角度出發,通過比較中西方觀賞者的觀賞習慣,并深入探討其背后的文化精神,分析觀賞者對于繪畫創作的影響。比較分析觀賞者如何影響中國山水畫與西方風景畫的取景。
關鍵詞:山水畫;風景畫;比較
從古至今,中西方繪畫并非是兩條永不相交的平行線,二者不斷相交又相離,互相學習,互為參考,但都保持著明顯的獨立性,并沒有真正地被哪一方所同化。中西方繪畫有著明顯的區別,比如工具和技法上的不同,就十分一目了然。那么,二者之間又有什么深層次的區別呢?本文將以題材相似的中國山水畫與西方風景畫為例,從觀賞者角度出發,比較分析二者的取景,并分析導致這些異同的文化因素。
一、觀賞角度的影響
從觀賞者的觀看角度來說,中西方的觀眾有著大不相同的觀賞角度和習慣。中國觀眾習慣“游目”,邊走邊看,仿佛置身其中,體驗仿若身臨其境游山玩水的感受。而西方觀眾更愿意站在一處與畫作有著一定距離的固定地點,聚焦在繪畫作品上,細細觀賞繪畫之美。這種觀賞方式的不同,自然而然地影響了繪畫的創作與取景。山水畫多呈卷軸形式,讓觀者可以放在手中把玩觀賞,所以寬度有限,長度與之相比則十分夸張,如米友仁的《瀟湘奇觀圖》的尺寸是19.7厘米寬,286厘米長。這幅畫就體現了卷軸式山水畫的平遠構圖法。這種構圖方式也對畫面的取景有著一定的要求,由于畫面跨度很大,這就要求畫面中包含的場景要寬闊、綿延、有一定的長度,不能是單一的、不連續的小場景。這些要求使得山水畫的取景更大,可以體現為綿延的山脈或是江河的沿岸風景。在觀看卷軸時也就如同漫步山谷之間,山川、河湖、沙渚、樹木交相呼應,移步換景。
風景畫則固定在畫框之中,掛在墻壁上,由觀眾站定欣賞。這種形式一方面推進了透視技法的發展,高超的透視技巧可以將風景再現地更為真實,如同在墻上開了一扇通往風景的窗。另一方面,這種方式也將風景畫的取景局限住了,風景畫很難再現如同山水畫一樣廣闊的山脈,而是將目光放在小景的描繪上,著力描繪精細具體的場景,如河邊的樹木等。如《孟特芳丹的回憶》。
二、觀賞者審美的影響
同時,觀眾的審美追求也不盡相同。如同中西方繪畫創作者群體的出入一樣,觀賞者群體也不盡相同。山水畫的主要受眾是文人士大夫,中國古代的文人士大夫階層是掌握權力與文化的階層,他們對審美的追求不是入世的,而是出世的,欣賞山水畫代表了他們內心對于隱世生活的憧憬與向往。因為他們追求的是內心中對于世外桃源的美好想象,所以他們對寫實的要求很低,反而對于畫面蘊含的文化精神要求更為嚴苛,即“雅”與“俗”。在山水畫從創作者到受眾的主體都轉為文人士大夫后,山水畫對于用色就越來越吝嗇了,從青綠山水到淺絳山水再到水墨山水,表現力慢慢向筆墨傾斜,文人們相信,單純而變化豐富的墨色以及多變的毛筆線條更能表現他們寄托于山水之間的情感,包括取景的內容也體現了內心的寬廣程度。
與之相反,風景畫中使用了大量的色彩塑造,對于線條和單色使用很是謹慎。風景畫的主要受眾是王公貴族、富商和有余錢裝飾家庭的中產家庭,階層有一定的跨度,不像文人士大夫一樣受教育程度相似,這也就決定了風景畫為了能夠吸引更多的觀眾,畫面的選擇就更加通俗,畫面內容的美可以打動不同階級的受眾。風景畫更多作為室內裝飾的一部分出現,這使得它的取景更加貼近生活,更加注重描繪生活中可以見到的風景的美,使受眾觀之便能夠感受到愉悅。
三、總結
通過以上比較分析,可以看出山水畫與風景畫的取景方式是大不相同的。這些出入不單單是因為工具、技法的相異導致的,更重要的是孕育了兩種繪畫種類的文化所決定的。中西方不同的哲學思維指導了畫家大不相同的思考方式。雖然在繪畫史上,西方繪畫受到過中式風格的影響,如洛可可風格;中國畫也吸收過西畫的方法技巧,如波臣畫派,但是這些都沒有對兩種繪畫的思想根基產生動搖或影響。所以不管是中國繪畫還是西方繪畫,都有著鮮明又獨立的性格,這是深深根植于源遠流長的文化中的。
參考文獻:
[1]孔新苗.中西美術比較[M].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2008.
[2]張法.中西美學與文化精神[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3]安德魯·路米斯著.畫家之眼:像藝術家一樣思考,從題材到技法,淬煉風格與心法的13堂課[M].陳秀玲,譯.新北市:大牌出版,2018.
作者簡介:肖瀅曦,身份證號為1310221995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