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煬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產業結構也處于深化改革的階段,其中的文化產業在多元化的社會形式下呈現出了良好態勢,各種群眾藝術形式也受到了大眾追捧,這也為我國的文化產業發展提供了新的發展途徑。群眾藝術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符合我國現代居民文化需求和市場需求,本文針對當前文化發展趨勢進行分析,探討群眾文化藝術的優化途徑,為今后的群眾文化工作提供更多的思考角度。
關鍵詞:文化產業;群眾藝術;發展策略
藝術起源于生活,也高于生活,群眾對于藝術的渴望和追求具有巨大的市場潛力,我國正處于全社會改革的重要階段,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水平在不斷提升,繼而人們對于精神文明生活也有了越來越高的要求。在信息化時代的背景下,群眾藝術活動要與市場相結合,但是同樣需要扎根群眾內部,深入了解群眾的所思所想,群眾有意愿參加藝術活動,是一種突破自我的文化活動,但是在不同地區的群眾藝術形式也不同,因此需要了解群眾藝術發展與文化產業之間的關系,才能更好地將兩者結合,促進文化經濟快速發展。
一、群眾藝術與文化產業的價值分析
(一)有利于豐富群眾精神生活
群眾藝術在長久以來的時間內都是在群眾內部范圍逐漸發展的,各級的政府文化館和社區文化站都對群眾藝術發展進行了指導,使得其更加符合百姓的文化需求。由于藝術形式的多樣化,人們對于精神文化的追求也呈現出多元化趨勢,因此群眾藝術逐漸成為民間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而且很多社會組織和政府部門也多方舉辦相關的比賽、展覽等,充分調動了群眾參與積極性,群眾感受到了藝術的魅力,同時也讓自娛自樂的精神世界更加豐富,但是還沒能形成產業化發展模式[1]。
(二)傳遞與弘揚社會正能量
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變革的重要階段,黨和政府也提出了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戰略方針,文化發展首先需要文化自信,由于社會各界對于群眾文化活動的重視,很多群眾也自發地獻計獻策,為豐富活動表演提供了很多良性建議。文化自信不僅體現在對于傳統習俗的重視,同時也要對與自我文化有強烈的認識感和認同感,群眾藝術就是自我文化的一部分,在群眾文化中需要傳遞和弘揚社會正能量,祖國的強大給了人們更多的民族自信心,因此宣揚社會正能量更有助于社會前進,并創造一個良好的輿論氛圍,以及在保民生、促和諧、利團結等仿古面都有積極作用。
(三)提升文化產業的經濟效果
人們的生活主要包括兩大部分,即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當物質生活達到了一定高度,人們就會對精神生活有著相同的高度要求,因此適時發展文化產業符合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我國近些年來的發展有目共睹,人們的物質生活逐漸富足,根據社會發展特點需要提升人民群眾的精神文明世界高度。群眾藝術起源于人民內部,群眾藝術活動鼓勵全員參加,但是需要有政府作為牽頭,做好引導工作,將文化產業與群眾藝術相融合,符合市場經濟運作規律,促進了藝術形式多樣化和多元化發展,這對促進群眾藝術文化發展有著長遠性的意義。同時推動群眾藝術市場化發展,是對文化市場的一種宏觀調控,既有助于緩解政府財政壓力,還能夠從社會層面借助力量傳承和發揚群眾藝術[2]。
二、文化產業下的群眾藝術發展策略分析
(一)結合市場動態,發展群眾藝術
群眾藝術形式多種多樣,也符合當前的文化產業規律,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逐漸提升,國家層面對于文化產業的布局與路線也越來越明顯,群眾藝術要緊跟黨的路線方針,緊密聯系群眾,弘揚社會正能量,在藝術發展過程中不斷加強群眾精神文明建設。目前我國的群眾文化藝術在各地都如火如荼地開展,經常能看見不同形式的群眾藝術比賽和活動,社會資源也愿意參與到這樣的活動中來,也有部分組織和機構需要群眾藝術為自己制造聲勢,因此發展群眾藝術需要結合市場動態。當前是多元化的時代,群眾藝術發展也需要展現出新時代的氣息,首先要樹立發展新觀念,將群眾文化作為一種產業和事業來做,相關工作人員要明確文化產業與藝術事業之間的關系。其次,謀求群眾藝術發展的多個渠道,尋找文化產業與社會資源的相關結合,并不斷挖掘文化發展潛能。最后,要將服務產業與文化產業相結合,打造具有區域化的文化品牌意識,并根據市場動態和市場供需求,創造文化產品,加強文化自信,促進文化產品流入市場[3]。
(二)開展群眾文化工作,不斷優化內部管理
正所謂“無規矩不成方圓”,群眾藝術發展離不開優秀的管理團隊,任何行業的提升與進步都需要按部就班的實現科學化的內部管理,因此建議以當地政府為主導,成立相關的群眾文化管理站點,并結合藝術發展形勢合理安排人力資源作為其背后管理支持。群眾藝術既要扎根于群眾,也要服務于群眾,相關機構和組織需要將群眾藝術工作者整合起來,并積極參與到各類社會活動中,在有能力的情況下也可以與相關的企事業單位進行合作,為相關單位進行有償演出或產品輸出,以此推動市場化文化產業發展,需要注意的是這種市場化的文化產業運作要認真核對相關的項目賬本,確保賬目筆筆精準。另外內部管理要結合工作人員的工作強度進行調整,將工資以及其他福利待遇合理分配,激發工作人員的工作熱情,并制定浮動、客觀的勞務報酬計算規定,有效調動各方的參與度。
(三)發展公益事業,提升群眾文化活力
我國是一個幅員遼闊的國家,雖然全國經濟總量已經達到了一個高度,但是相對的人均收入還極大的不均衡問題,正是由于各地區發展差異性所導致了文化產業的不均衡,中東部地區經濟形勢較好,同時精神文明建設也更加完善,但是在中西部地區以及一些偏遠地區則缺少相關的文化產業建設,人民群眾的精神生活也相對匱乏,同時在農村地區也沒能形成有效的文化產業網絡。鑒于此種情況,群眾文化事業需要更多地向基層進行滲透,在經濟欠發達地區更多的發展公益事業,提升群眾文化活力。建議地方政府為當地的文化產業提供相關的政策優惠,尤其在鄉村文化建設上要加大力氣,樹立自己的鄉土文化品牌,成立文化表演隊伍、文化產業服務社、文化展覽等,積極引入社會資金和資源,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利用社會資源發展本土文化經濟,同時鼓勵城市文化藝術組織下基層進行慰問演出,并跟蹤相關的開展情況,提升群眾文化藝術產業高度[4]。
(四)建設群眾文化集群,提升群眾文化品質
我國地大物博、人杰地靈,每一個地區都有著自己的群眾文化資源和群眾文化藝術,從宏觀發展角度講,需要結合不同地區特色打造不同的文化氛圍,這樣才能促進多文化協同健康成長。由于我國群眾文化藝術形式多種多樣,在長期的發展中形成了割據現象,就是地域特征性明顯且比較分散,因此對于文化消費上很難形成一種商業結構,因此需要建立相關的群眾文化集群,促進文化產業融合。例如,城市文化公園、文化創意產業園、城市群文化之旅等,實現現代群眾文化工業化集成發展。另外在很多地區都有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是傳統古文化的精髓,需要引起其相關部門的重視,傳承人的培養是非遺文化繼承與發揚的關鍵環節,需要工作人員在全面理解非遺文化發展現狀的基礎上,規劃未來發展方向,但是不能以短期利益為發展目標,而是要站在更加高瞻遠矚的角度思考文化傳承的使命,結合群眾文化集群,建立相關的文化市場,加大宣傳力度、提升的使命感和榮譽感,打造健康可持續性發展的群眾藝術文化環境。
三、結語
綜上所述,群眾藝術的發展需要緊跟時代的腳步,在文化產業的背景下藝術要以群眾為基礎,注重文化產業布局的長遠規劃,與當前的文化市場動態相融合,提升內部管理機制效能,既要豐富群眾的日常精神文明生活,也要明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發展目標,同時注重各地區的文化均衡發展問題,為我國的文化產業全面性可持續發展助力,實現文化事業全面豐收。
參考文獻:
[1]李麗.探索群眾文藝創作與全民藝術普及的幾點思考[J].大眾文藝,2019(23):15-16.
[2]麗春.試論群眾文化藝術在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J].神州,2018(28):263.
[3]陳偉.先進文化背景下群眾文化藝術培訓的策略探究[J].文藝生活·下旬刊,2019(9):264.
[4]李麗.文化產業視域下群眾藝術的發展對策研究[J].大眾文藝,2019(24):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