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當代藝術市場發展經歷慘淡與迷茫,至今終于迎來了繁榮的一天。中國,也終于躋身到了全球藝術市場的行列之中。 但近年來當代藝術中都市化、現代化、宗教等各樣問題層出不窮,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藝術市場的迅猛發展,特別是當代藝術市場迅速崛起導致的成功學誘惑現象,即當代藝術圈子中暴發的市場明星作為成功指標,在商業畫廊短期利益的驅動下,形成了成功學競賽和造星運動。本文主要以成功學誘惑為研究對象,深入思考當代藝術市場繁華背后滴成功學誘惑問題,并進行研究分析,提出相應對策。
關鍵詞:當代藝術;成功學誘惑;原因探究;對策分析
一、當代藝術存在的問題
當代藝術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都市化,現代化,流行文化,媒體時代,抽象與寫實的合流,藝術體制批判,宗教,私生活等等藝術問題。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近些年藝術市場的迅速崛起導致成功學誘惑的現象,即人們參與藝術市場,快速獲利并成名。中國當代藝術市場發展經歷了十年的慘淡與迷茫,如今終于迎來了當代藝術繁榮的一天。中國,終于躋身到了全球藝術市場的行列之中,出現了能與世界比肩的當代藝術家和藝術作品。有人形容中國當代藝術市場上演了一出“瘋狂的石頭”,也有人認為當代藝術市場泡沫太多,那么,在當代藝術市場背后,隱藏的到底是榮譽還是危機?
二、成功學誘惑
以當代藝術圈子中暴發的市場明星作為成功指標,在商業畫廊短期利益的驅動下,形成了成功學競賽和造星運動。大量藝術工作者未加反思,互相模仿,用單一的風格作為擠進藝術市場的敲門磚。在這種成功學競賽中,藝術作品以價格取代價值,以獲利為目的,藝術家以被商業畫廊簽約為榮,迅速進入風格定型和批量復制,這樣的藝術缺乏文化傳承,藝術作品也是經不起歷史檢驗的。當代藝術繁榮背后的浮躁,藝術屈服于市場,成功學誘惑成為人們面臨的一種選擇。
三、出現成功學誘惑的原因
出現成功學誘惑的原因包括社會因素和個人因素。社會因素有:不規范的藝術品投資市場;畫廊和策展人缺乏對公眾和歷史負責的精神;藝術批評家放下對學術的真誠,成為藝術市場的宣傳者和造勢的搖旗者;藝術消費者對藝術的長期價值缺乏清醒的認識,盲目地跟風,以西方的眼光為標準,過度追求前衛,時尚,增顯自己的身份地位。個人因素是藝術家面對成功學誘惑時浮躁的心態,迷失自我,把藝術品變為商品。如果說藝術市場化是當今全球化前提下的必然選擇,那么,從長遠來講,如果我們要讓中國當代藝術屹立世界,長期穩定地發展下去,中國當代藝術市場必須進入良性發展的軌道。藝術家、畫廊、策展人、美術館、批評家等藝術市場的重要構成部分都必須洗盡浮華,本著對歷史、對未來負責的態度,為打造一個健康積極的有世界影響力的東方重鎮而付出更多努力。
四、如何應對
(一)堅持本心,防止過早職業化。藝術之所以稱之為藝術,是因為其具有藝術品位,而不是批量生產的商品。藝術品位的高低層次取決于藝術家的內力,而內力是需要緩慢修煉的,即使知道方法,也需要很多年的練習才可能具有。好的藝術技巧,內力加上個人經歷、故事、性情一起熬煉出來的,不能誤把技術熟練的高級藝術農奴當作精英。因此,藝術創作者要警惕明星藝術家的不良誘導作用,要意識到天價拍賣和畫廊的操控并不是對個人藝術生涯的正向激勵,尤其要警惕過早的職業化。要堅持個人風格,不要一味追逐當前藝術潮流而喪失本心。
(二)堅持藝術創作獨立性,杜絕藝術合作化、生產化。藝術是一種歷經不斷學習和磨煉之后一種自然而然的生成,藝術與個人的修養、志趣、性情密不可分,與生命緊密結合,而不是來自一種刻意的設計或者模仿。藝術家作為創意產出的源頭,正是由于源源不斷的靈感和藝術手法、技巧的共同作用。但目前,有些藝術家喪失獨立性,大量雇傭助手和工人完成制作部分,甚至有些創意部分也開始合作化,雖然放大了藝術家的生產能力,卻也使我們越來越遠離作品制作的勞動過程,喪失了靈感和創意,成為單純的設計者。藝術創作變成了純粹的硬性工作,而不是修煉自身技藝,展示內心想法的幸福過程。為了保持藝術的獨立性,可以通過拒絕提交方案,自己的時間表和課題推進的進度,慢慢地完成工作,而不是只注重作品數量,不注重質量和個人技能提升。這樣我們就可以更多地自己動手,讓雙手越來越深刻地熟悉一種材料和工具,在勞動中獲得一種身體的知識;這樣我們的方案就不用想得太細,迅速動手行動,讓制作、觀察和想象貫穿整個過程,甚至在每一個時間點上都不可分離。這樣我們就不會有無意義的時間,我們的時間段不再分成苦心孤詣地設計方案和游手好閑的監工階段。
(三)培養藝術家的藝術責任感,提升道德素養。藝術家的生活是通向本真的堅實的路,其思考要超越世俗的評判,獨立不群,藝術家關心的是精神實現的成功。羅素說過一句話,不計成敗利鈍地追求客觀真理。我認為,這句話才是每一個藝術家都應該一生追求的東西。藝術家拒絕被美術館殿堂神化,拒絕用市場成功為自己加冕,精英是在底層的勞動中涌出,科學、技術、審美和道德拒絕分離,工作與歡樂拒絕對立。而從事者拒絕成為身份的限定,追求全面的發展。這種藝術態度在中國一直是存在并且事實上更為強大的。藝術歷來都是修身的道路。而內在的修煉從來都是與外在的責任是合二為一的。
作者簡介:王聰聰(1992.5.25),14級油畫專碩,蘭溪市馬澗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