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媒體的不斷涌現對舞蹈傳播而言利弊共存,一些相對冷門的舞蹈因抖音等新媒體的出現而被重新認知,與此同時,一些極具創意性的舞蹈因被廣泛模仿而被使得其市場價值大打折扣。本文以抖音為例,著重分析了新媒體對舞蹈傳播帶來的積極和負面影響,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一些完善建議。
關鍵詞:新媒體;舞蹈;抖音
一、前言
當前以抖音、快手等為代表的短視頻內新媒體層出不窮,早在2018年7月份,抖音國內活躍用戶數就已超過了5億,并且還在不斷增長中,這種巨大的用戶數量決定了這些短視頻類的新媒體在經濟社會發展中所帶來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值得注意的是,當前抖音的用戶早已突破了年輕人的范疇,中老年人的規模也呈現出逐步擴大的趨勢。在抖音平臺上人們錄制短視頻或是通過直播的方式來進行科普、教學、交流、欣賞等,通過直播帶貨、賺取聲浪或者點擊量來獲取利潤,已儼然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產業鏈。
二、新媒體對舞蹈傳播帶來的積極影響
(一)擴大了舞蹈的受眾面
當代中國人在舞蹈方面的知識還是非常匱乏的,對舞蹈也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偏見或是錯誤的認知。一些個體雖然對舞蹈較為熱愛,但卻苦于沒有合適的路徑或是缺少那一份為舞蹈付錢的理念,網絡上的舞蹈教學資源雖有但卻存在著使用不便、需要收費等一系列問題,加上當代人工作生活節奏比較緊張,因此很多人對舞蹈雖有一份熱情但卻很難將其付諸實際行動。以抖音為代表的各類短視頻新媒體,入駐了大量的視頻生產者,其強大的功能選擇、較短的時間安排以及貼近人們移動閱讀的方式,使得受眾可以更加方便地了解舞蹈方面的知識,無形中大大擴大了舞蹈的受眾面。
(二)培育了大批舞蹈網紅
對于很多舞蹈者而言,在沒有抖音等為代表的短視頻平臺出現前,他們的才華雖然在一定范圍內被熟知,但多數處于默默無聞的狀態中。有了抖音這個強大的平臺,依托其平臺后方的推送技術和網絡強大的傳播力,一大批的舞蹈從業者成為網紅[1]。當然,成為網紅的原因千奇百怪,有因為顏值的,有因為奇談怪論的,不過對于多數的舞蹈網紅而言,他們之所以能夠飄紅歸根到底還在于其自身有著難以掩蓋的才華。
三、抖音等新媒體涌現對舞蹈傳播帶來的比例影響
(一)影響舞蹈的專業化發展
在抖音等短視頻新媒體平臺上,為了最大限度地產生視覺沖擊,并且要配合整個短視頻時間的限制,因此在具體內容的選擇上體現出了一定的針對性,整個的內容選擇主要從受眾的需求出發,盡可能地從通俗易懂的方式來進行解讀,這種方式可能會導致大家對舞蹈的專業解讀不足,進而影響到舞蹈藝術的專業化發展。實際上,抖音平臺上的一些視頻制作者僅為舞蹈愛好者,其舞蹈素養參差不齊,他們對舞蹈的理解自然也存在著較大的偏頗[2],對于受眾來說他們缺乏必要的專業素養,更容易受這些短視頻的影響。
(二)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舞蹈創新
抖音平臺本身是一個巨大的傳播媒介,隨著其用戶規模的逐漸龐大,其對舞蹈藝術傳承和發展所起到的影響也越來越大。可以較為容易地看到,在抖音上流行的一些舞蹈多數是現代舞蹈,較強的視覺沖擊下、豐富的動作語言是這些舞蹈能夠在抖音上流行的關鍵,但對于一些小眾的舞蹈種類而言,抖音上強大的用戶偏好使得其只能選擇隨大流。
四、新媒體環境下對推動舞蹈傳播的一些建議
(一)精準把握新媒體特點注重主流引導
抖音等短視頻新媒體平臺是一個很好的舞蹈藝術傳播渠道,在這里要注重舞蹈基本素養的培養和基礎知識的傳遞。一是相關舞蹈機構以及專業人員應當加快入駐抖音平臺,從自身的專業視角出發,以生動形象的語言向公眾傳遞舞蹈知識和技能,幫助公眾樹立科學認知;二是要深入開展對新媒體的研究,精準把握新媒體的傳播機理和規律,在此基礎上謀求舞蹈藝術的傳播策略創新;三是要注重反饋,搭建溝通的橋梁。要充分利用抖音等新媒體強大的互動功能,也粉絲保持密切互動,及時高質量回答粉絲們的疑問,同樣有助于舞蹈藝術的發展。
(二)建立健全舞蹈傳播知識產權保護體系
要形成創新范圍,就要在建立健全知識產權保護體系上下功夫。一是抖音等新媒體平臺既要向社會公眾、相關機構發出倡議,也要加強對內容的審核,通過大數據以及一系列先進技術的應用,對雷同度較高或是完全抄襲的作品進行下架處理,保障原創;二是要與原創作者進行合作,探索構建有效的利益分享機制。一個平臺必須有大量的原創作品才能保持吸引力,對此需要平臺自身要樹立正確觀念,并通過與視頻制作者、發布者等簽訂協議,共享利益,這樣可提升大家的原創熱情;三是我國要建立健全知識產權網絡傳播權利的維護機制,對合理使用和商業使用做出更加明確的規定,及時懲處違背相關法律法規的行為,從而形成長效發展機制。
新媒體的不斷涌現對舞蹈這門藝術而言機遇與挑戰并存,其帶來的影響積極與消極并具。對于舞蹈從業者、推廣者以及相關機構而言,就要在正視消極和積極兩方面影響的基礎上,基于對受眾需求的精準把控,實現舞蹈這門藝術在新媒體盛行時代的有效傳承和發展。
參考文獻:
[1]付楊.試論新媒體對舞蹈藝術發展的促進作用[J].科技傳播,2019,11(22):107-108.
作者簡介:楊玉萍,西北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