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黃梅戲是一種地方戲曲,起源于安徽人民的日常生活,它憑借著頑強的生命力在不斷地歷史更迭中流傳了下來,并深受各地人民的喜愛。與京劇或其他地方性戲曲相比,黃梅戲有著獨具特色的舞臺魅力,能夠帶給觀眾特別的情感體驗,表現形式也是十分豐富。本文便對其表演風格和語言特色進行了深入分析,探索其生生不息的傳承奧秘。
關鍵詞:黃梅戲;表演;風格;語言特色
一、引言
王國維先生曾在其作品《人間詞話》中說道:“以歌舞演故事是中國戲曲的本質”。顯而易見,從古至今,歌舞都是演繹文化、傳遞情感的一種方式,它以或輕柔、或激烈的表現形式向我們講述著豐富多彩的人間故事。其中,歌指的是戲曲演員的說、唱手段,舞說的是他們的肢體表現方法,即:做、打等。但是,對于不同的戲曲,其歌、舞表現往往有著天壤之別。以黃梅戲來說,它的一些表演風格和語言特色就是其他類型戲曲無法比擬的,是獨一無二的。
二、表演風格
(一)貼近大眾生活
黃梅戲源自安徽人民的生活,因此,貼近大眾生活是它最明顯的表演風格。一般來說,黃梅戲都是對群眾生活的演繹,能夠使觀眾在觀看時聯想到自己的日常生活,形成強烈的代入感。同時,為使觀眾能夠充分理解戲曲內涵,黃梅戲演員在表演時十分注重面目表情與眼神的配合。例如,在表演思考時,演員便會從日常觀察所得出發,以眼睛的順時針轉動體現思考,使觀眾能夠迅速知曉其意。
(二)虛實結合的歌舞化特點
再者,黃梅戲的歌舞特點也是十分突出的,它本身就結合了民間的歌舞與說唱藝術。在舞臺上,演員將戲曲中的歌舞特色繼續放大,以較為夸張的動作呈現,營造了熱鬧的氛圍,能夠在最大限度上調動觀眾的熱情,使其沉浸在戲曲欣賞當中。
例如,《天仙配》從第一場到第四場都是以熱鬧的歌舞動作表達的。其中,當董永三進三出傅家,七仙女故意撞他的動作被以歌舞的形式放大時,增添了幽默感,使表演更加生動,并延伸了更多情感韻味,使人咀嚼不盡。同時,其歌舞動作還伴隨著一定的虛實結合特點。演員將程式表演與寫實布景結合起來,融入一定虛擬舞蹈動作,將虛實并存體現得淋漓盡致。例如,在《夫妻觀燈》中,在實體布景以外,以各種舞蹈動作模擬花燈形態,融入芭蕾等舞蹈技巧,使舞臺充滿戲劇色彩。
三、語言特色
(一)通俗易懂,地方色彩濃厚
作為地方戲的一種,黃梅戲的語言有著濃厚的地方色彩,普遍以大慶官話為主。在不斷地傳承中,黃梅戲也做出了一些調整,融入了些許普通話元素,這使其語言更加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同時,黃梅戲大多數語言都是十分幽默的,能在表演中體現出一定的生活情趣,帶給觀眾生動、輕快的感受。例如,在《夫妻觀燈》中,當妻子發現有人在偷看自己、與王小六說要回家之后,兩人出現了以下對話:“么事(si) 唦?么事(si) 唦?你講(gan)嘛。”“你看那么個老幾喲,看燈又不看燈,光把兩個眼ean 睛看著我(eo)!”該對話便以純正、幽默的方言輕松展現了生活情趣,使戲曲表演獲得事半功倍的喜劇效果。
(二)大量運用修辭格,感染力強
黃梅戲對于修辭格的使用十分頻繁,這在不同程度上為戲曲增添了更多的感染力,使觀眾的情緒能夠被充分調動。如此,深層次地傳遞情感,促進了戲曲發展,保障了高效傳承,使經典得以長久流傳。
例如,在《夫妻觀燈》這一曲目中,就出現了大量的修辭格,如反語、頂真、反復、映襯等。就“王小六:叫老婆。王妻:做什么?”的反復來說,就使夫妻之間的濃情厚愛更加突出,增強了戲曲表現力與感染力。
(三)語言明顯押韻,典故運用多
分析黃梅戲的語言,我們不難發現,它對韻律的把握十分扎實。大多數黃梅戲都會靈活設計韻腳,使每一句話的最后一個字都押著同一韻,使戲曲歌詞無論是讀起來還是唱起來都朗朗上口。與此同時,它所押的韻腳大部分都是地方語言,這使得地方性情感色彩更加強烈,更加體現了黃梅戲的精妙魅力。在《天仙配》中有這樣一句話:“董郎昏迷在荒郊,哭得七女淚如濤。你我夫妻多和好,我怎忍心董郎夫啊……將你丟拋將你丟拋!”就是在押“ao”韻,使情感表達更加強烈,加大了戲曲的沖擊力。同時,黃梅戲在設計語言時,還經常融入不同的典故,以古喻今、借古抒懷,使情感的滲透更加自如,更加能夠與觀眾形成共鳴,于傳唱大有幫助。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黃梅戲之所以能夠傳承至今,并依舊保持著良好的發展態勢,其動力源自它別具一格的藝術特征。事實上,起源于民間、取材于民間使其表演與內容均呈現一定的質樸性與生活化特點,使其更加能夠被社會大眾所接受,更加符合大多數人的審美與欣賞需要。因此,在日后的發展道路上,在新的時代背景當中,黃梅戲仍舊應堅定自身的戲曲定位,把握好地方語言的運用。并不斷跟隨時代的潮流對細節部分進行積極的、正向的調整,在保留原有藝術特征的基礎上開創新的成長方向,以獲得源源不斷的發展動力,形成高質量傳承。
參考文獻:
[1]張冬晴.黃梅戲舞臺動作敘事特點及風格特征[C].中國體育科學學會.第十一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中國體育科學學會:中國體育科學學會,2019:7688-7690.
[2]楊永青.黃梅戲表演藝術的特色[J].戲劇之家,2019(18):34.
[3]趙章偉.黃梅戲的語言特征淺述[J].大眾文藝,2019(9):158+240.
作者簡介:徐芳蘭,安徽省池州市藝術劇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