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天


摘要:隨著網絡社交平臺與現實生活中的邊界不斷重疊,我們似乎對自己觀點的立場變得更加清晰了。我們可以輕易的就能總結與表達出自己贊同的或是反對的觀點,并保持理由的充分和條理的清晰。不過奇怪的是,縱使我們可以做到這一點,一旦希望進一步進行交流與探討的時候,我們會發現這件事變得非常困難。這其中的問題在我看來恰恰就是因為我們的觀點過于清晰與單一了,同時又因為網絡社交平臺的存在,這樣數量繁多的、過于清晰并單一的觀點很容易讓發表者對立起來并為了爭執觀點的正當性而耗盡我們的精力,反而把交流變成了立場的對撞,無法進行真正的溝通與討論。面對這樣的困境,我試圖通過藝術課程的訓練讓我的學生可以認識到事物的復雜性并希望他們能理解這樣的概念:我們每個人觀點因為經歷的不同都具有偏差性,所以哪怕是對立的觀點我們也應該允許同時存在。注重更加完整的、多角度、多層次的描述一個事物的方式,并通過這種描述方式進行相互交流,而不是對事物的某一面的某一點進行的觀點上的表達。我希望通過這樣的藝術課讓他們可以在這個時代中完成更多的溝通而不是參與沒有結果的爭執。
關鍵詞:藝術教育;溝通;藝術課程
一、引言
隨著網絡社交平臺強力介入當下生活與萬物商品化價值觀的普及,我們似乎對自己觀點的立場比起上一個十年有著更清晰的判斷。我們在這個時代中可以很輕易地就能總結與表達出自己贊同的或是反對的觀點,并保持理由的充分和條理的清晰。不過奇怪的是,縱使我們可以做到這一點,一旦希望進一步進行交流與探討的時候,就會發現這件事變得非常困難。由于在這個時代中我們似乎都要盡快的確定自己的立場從而標榜自己思考的獨立性,而這種立場上的對撞又是無法妥協的,我們的溝通就變得越來越困難了。這種溝通的困境所造成的結果遠遠比我們想象的更加嚴重,我們的社會也因此處于一種動蕩得狀況之中。
二、困境產生的原因
那么產生這樣的困境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之前提到了萬物商品化價值觀的普及,在我看來它就是造成我們溝通困境的主要原因。 當下的時代毫無疑問是一個資本主義橫行的時代,我們嘗試著給所有的事物與行動都估有價值,并鼓勵社會商業化。但也正是因為這樣,當我們大部分人對商業本質還沒有一個完整的概念時,就已經被商業化所影響了。例如說網絡社交平臺,網絡社交平臺表面上看起來以及它的宣傳會讓我們誤以為這是一個交流觀點的平臺,但實質上它是資本主義時代中的一個商業公司的所建立的產品。那么既然它是一個商業產品,交流觀點的內容就肯定不在它的最優先考慮級上,而社交平臺的核心是用戶的活躍度,也就是用戶發表與點擊的數量。當有著足夠多的數字作為前提的情況下,產品會利用觀點的內容刺激更多的用戶發聲,也就是更多的觀點的出現。產品會不斷地細化分類,標簽人群,設立意見領袖,通過這些行動讓用戶不斷地通過發表觀點定義自己,反駁他人,從而刺激更多的用戶活躍度。至于這些發表是否會干擾到觀點的交流那并不是商業產品的考慮重點,甚至我們可以懷疑,社交平臺是鼓勵這種干擾現象的發生的。我們必須意識到在這個資本時代中,網絡社交平臺并不是為了交流觀點而建立的,自然我們在應用它的時候會面臨溝通的困境。
其實不僅僅是網絡上的溝通受阻,線下也是一樣,比如我們的藝術世界。我們現有的藝術世界中也充斥著商品化;從我們的藝術機構的高價門票;作品在白展廳中隨時保持著待售的狀態;我們對職業藝術家的關注與對藝術從業者的忽略;藝術宣傳也是哪件作品又拍出了高價,更不用提藝術衍生品市場了,無處不見商品化的影子。而在這個時代中你試圖拋開資本,想單純的聊聊藝術,這個想法也是很難進行的。當下的藝術世界之所以存在與資本環環相扣,而在這個藝術世界中的觀點之所以不斷出現的原因是因為它們可以更好地為資本服務。我并不是說我們的觀點不存在或是沒有價值,而是在藝術世界中,我們除了討論資本本身,自由的觀點交流其實是被限制的。
三、我的藝術課
(一)概述
既然觀點的交流會因為資本的存在而受到阻礙,難道在這個時代中我們真的沒有辦法繞開資本進行自由的觀點溝通了嗎?我認為不是這樣的,我們是可以在教育體系內自由的溝通藝術的。(注意:我在上一段中說的是藝術世界中拋開資本溝通藝術是困難的,但我認為藝術世界中我們面對的藝術與在教育中面對的藝術之間是有區別的。)讓我來具體解釋一下前面的話:我相信所有的事物都是復雜的、多面的,而我們在沒有完整的認知事物之前的就急于表達對這件事物的觀點,其實這時交流的可能性是關閉著的,而當我們每個人存在于的信息量爆炸式增長的年代中時,可以說我們的觀點本來就是拒絕溝通的。但如果我們盡可能地不著急表達觀點,而是用足夠多的角度與層面對這個事物進行認知與描述的話,我們的溝通就變成了認知的方式的溝通了,而認知方式的溝通是資本無法干涉與吞噬的。因為認知方式沒有主體,沒有規則,不夠清晰,不夠有目的性,更難以爭執正確與錯誤。正是因為這樣,我們溝通的路徑就打開了。但也同樣因為這些原因,我們唯一能運用這種方式進行交流的主題就是教育中的藝術。在教育體系中,藝術是允許模糊、允許低效、允許非資本的。
(二)舉例
那么我是如何讓我的學生進行這樣的訓練的呢?我想用一個在我課堂上隨手拿到的礦泉水瓶蓋作為例子試著說明一下:
(三)客觀地去描述一個瓶蓋
當我們看到的一個礦泉水的瓶蓋的時候,我們的第一反應一般是它的功能性,也就是它的作用是阻止水從礦泉水瓶中流出來。但如果我們現在就停止對這個瓶蓋進行認知,而急于進行觀點上的表達的時候,你的觀點就將與所有不同于你的第一反應的觀點發生沖突,甚至更多。所以在這個時候,我們需要更加耐心的繼續對它進行描述。一個礦泉水瓶蓋其實有著非常多的客觀屬性:設計科學與美學,商業元素,材料選擇,歷史事件等等諸多方面可以讓我們對它進行信息的搜索與收集,以便更完整的認知它,然后把我們對它進行的所有描述都分享給大家聽并記錄下你自己分享的部分與你覺得他人分享中有趣的部分。
(四)主觀地去描述一個瓶蓋
我們對一件事物的認知肯定不僅僅是客觀的認知,我們可以加入主觀態度對這個事物進行描述。比如說,我發現這個瓶蓋與其他礦泉水瓶的瓶蓋之間大小是有區別的,大部分礦泉水瓶的瓶蓋的尺寸是一樣的,而這個瓶蓋很明顯兼容性不那么強,我完全可以說這是個自私的瓶蓋。另外,也許我們對礦泉水瓶蓋有些特殊的回憶,比如說我小時候經常打籃球之后會買冰鎮的瓶裝礦泉水喝,但因為手臟,喝完水后看見瓶蓋上的防滑紋路總是卡著臟兮兮的泥水。又比如說我們偶爾看到電腦前礦泉水瓶瓶蓋沒有蓋好的會產生焦慮感,發現一個單獨的沒有瓶蓋的礦泉水瓶在空曠空間中的會產生失落感,又或者雖然在外形上沒有什么區別,但是未開封的瓶蓋與開封之后瓶蓋之間給你的感受完全不同等等。把這些你對一個瓶蓋主觀描述也都說給大家聽并記錄下你自己說的部分與你覺得他人分享中有趣的部分。
(五)描述對一個瓶蓋產生認知的原因
思考自己對一個事物觀點產生的原因是什么?是什么讓你產生這些感受或是做出這些判斷?比如說我們剛舉的例子,你的對未蓋好的瓶蓋的所產生焦慮的原因是什么?是因為社會大環境?還是個人經歷?是因為某本書或者某部電影?你對一個開封過的瓶蓋和一個未開封的瓶蓋為什么會有感受上的不同?是否對它們兩個有所偏好?這又是為什么?是因為外形還是某種心理因素?把這些思考也都通通地說給大家聽并記錄下你自己分享的部分與你覺得他人分享中有趣的部分。
(六)通過記錄進行相互的溝通
當再次觀看之前我們所記錄下來的所有內容的時候,你會發現原來你對一個我隨手拿的瓶蓋可以有這么多看法。你已經不在乎哪些是你的觀點,哪些是別人的觀點。你可以既覺得一個瓶蓋很美,又覺得一個瓶蓋很自私,你可以既因為一段回憶喜歡一個瓶蓋,你也可以因為一種感受討厭一個瓶蓋。你可以對一個瓶蓋有著無限的觀點,你也可以允許別人對一個瓶蓋有著與你不同的無限的觀點,甚至這些觀點是同時存在并對立的。
課程到了這個階段的時候,我們對“瓶蓋”的態度是什么已經無關緊要了,而是把重點都放在溝通這個“瓶蓋”的方式上了,我們還可以用什么樣的角度來觀看這個瓶蓋?我們還可以用什么層面來思考這個瓶蓋?所有的討論都放在了這類問題之中。當我們不斷地拓展對這件事物更多角度與更多層面的理解的同時我們之間的交流變得更順暢,我們對事物的認知變得更加完整,我們的觀點變得更加松動與獨立了。
四、結語
也許你會質疑這樣的溝通方式是漫無目的的,而且除了在教育體系中空談無法執行的藝術之外沒有任何意義,在現實生活中如果運用這樣的溝通方式我們無法完成任何事情,而且最關鍵的是,有著這么多前提的方式無法真正的解決我們所面臨的溝通困境。對于這些質疑,我完全同意。不過在我看來,藝術教育的模式本來就跟當下社會中講求的效率相悖,但也就是因為這一點,藝術類的教育才在這個時代中更有存在的意義。而且,這樣的課程只是一個開端,可以想象,當有足夠多的人可以獨立應用這種方式去討論與看待每一件事情并相互交流的時候,我們的討論會變得多么的散漫與自由,也許就是因為這樣,我們才可以繼續討論下去。
參考文獻:
[1]羅新.有所不為的反叛者: 批判、懷疑與想象力[M].上海三聯書店,2019.
[2]斯蒂芬·布魯克菲爾德.批判性思維教與學-幫助學生質疑假設的方法與工具[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
[3]Willoughby Sharp, “An Interview with Joseph Beuys”,?Artfourm, December 1969. [EB/OL].https://www.artforum.com/print/196910/an-interview-with-joseph-beuys-36456.
[4]Petra Richter, “Beuys:To be a teacher is my greatest?work of art”, Published on June 7,2017.
[5]Eric Michaud,” The End of Art According to Beuys”,?trans Rosalind Krauss, October, Vol. 45 (Summer, 1988):36-46.
[6]David Adams, “Joseph Beuys: Pioneer of a Radical?Ecology”, Art Journal, Vol. 51, No. 2, Art and?Ecology(Summer, 1992):26-34.
[7]Stefan Germer, “Haache, Broodthaers, Beuys”, October,?Vol. 45 (Summer, 1988): 63-75.
[8]Stephen Miles, “Seeing Cage, Hearing Beuys”,?TDR(1988-), Vol. 54, No. 2, (Summer 2010):126-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