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飛
摘要:在高校,普通話課程是一門公共通識課,擔負著改善大學生普通話語音面貌、提高口語表達能力的重任。在實際的教學中,存在著教師教學策略單一、教學理念有偏差、課程設計不合理等理由。針對這些情況嘗試提出教學改革倡議,期望對普通話教學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高校;普通話;教學改革
大力推廣和普及普通話是我國國家語言文字工作的重要任務,普通高等學校是推廣普通話的重要陣地,很多高校開設了普通話課程,積極探索普通話教學的模式。高校開設的普通話課程較其他專業課具有特殊性,它是一門理論和實踐緊密結合的語言類的課程,既要講授基本的語音知識,還要幫助學生正音、訓練,使其掌握說話技巧。同時,課程教授的主體是大學生,他們已經形成了語音習慣,要在短期內幫助他們改掉不正確的發音習慣,培養良好的語感,需要老師付出很大的努力,所以,這門課程對老師和學生的挑戰性很高。普通話課程作為高校的公共必修課,只有解決現有理由,進行教學改革,才能擔負起改善學生語言面貌、提高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重任。
一、高校普通話教學中學生層面的特點分析
(一)學生普通話基礎參差不齊
由于高校全國招生,學生來自全國各地,一方面受生活環境的影響,語音存在很大的差異,尤其是方言對學生語言面貌的影響,致使他們在發音、用語習慣上不盡相同,層次水平存在差異。另一方面,學生的語音啟蒙環境和長期的教育環境的不同,特別是教師的語音情況,決定了學生的語言水平的高低。因此,在高校中,城市的學生比鄉鎮的學生語音情況要好;北方的學生較南方的學生在普通話水平測試中成績更突出;有的學生發音標準,口語表達流暢,有的學生發音和表達存在很大的理由。因此,教學對象的多樣性和差異性,增加了教師教學的難度,對教學策略和模式的創新提出了挑戰。
(二)學生語言習慣已經形成
大學生所處的年齡階段已不是語言學習的關鍵期,他們受到家庭、學校、社會的影響,已經形成了固定的語言習慣,其中方言的使用比重很大:在家庭、社會中使用方言交流,在學校中受到老師、同學方音的影響。在語音和用語上或多或少地存在理由,與標準的普通話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轉變固有的語言習慣和思維,接受標準而規范的語言訓練。
(三)語言表達能力較低
大學生在基礎教育階段,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多是對書本知識的記憶和掌握,對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的訓練較少,所以很多學生進入大學后,不適應課程的變化,在口語表達訓練中語言邏輯性不強、語言組織能力差、調理不清晰,出現不愿說、不敢說、不會說的情況。加之,部分學生閱讀量不夠,知識儲備的局限導致語言表達的淺薄和無力。因此,普通話教師要把學生的口語表達訓練作為課程設置的重點,通過理論講解和實踐練習真正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水平。
(四)對普通話缺乏認同感
大多大學生認可普通話課程開設的必要性,對普通話學習有很高的熱情,但迫于普通話等級測試考試的壓力,表現出一定的“功利性”,即,應試成為普通話學習的唯一目的,普通話學習成為一個短期行為,隨著普通話等級測試的結束,學生學習和推廣普通話的熱情和愿望也就結束了。另有一部分學生認為,已可以說一口流利的普通話,無須再學習,不把普通話課程與專業課程放在同等的位置,缺乏學習的積極性。
二、高校普通話教學中教師和課程層面的特點分析
(一)教師教學理念存在偏差
普通話課程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是讓學生學會使用標準的語音,并掌握說話的技巧。但由于普通話等級測試的高校普通話教學改革初探存在,很多教師把普通話教學的目標設定為此,教學的內容和課程的設置僅僅圍繞測試,缺乏口語表達能力的擴展訓練和思維能力的訓練,在教學中出現了偏差:重視理論、輕實踐;重視語音、輕口語表達,使教學與實踐脫節,忽略學生對普通話學習的需求,因此,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無法體會到學習的樂趣。而教師的這種功利性教學也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學習態度。其實,普通話教學與普通話應試并不矛盾,應試只是目的之一,最終的目的是提高學生的語音水平和口語表達能力,因此,普通話教學不能僅僅著眼于普通話測試。
(二)教師教學策略單一
有些教師只是一味地強調語音知識的學習,忽略了學生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導致課堂教學枯燥、單調,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些教師在課堂上只是讓學生跟讀,學生缺少大量練習的時間,就不能在教師的指導下有的放矢地糾正語音理由;有些教師在教學中只是單一地圍繞理論講解,極少借助播放視頻、講解案例等輔助手段增加課堂的精彩程度。其實,普通話教學要注重理論,同時強化訓練,用多種多樣的訓練形式,讓學生主動地、創造性地獲得知識。
(三)課程設計存在理由
普通話教學中的課程設計是對整個課程框架的建構,是對教學計劃和教學目標的反映,合理而有效的課程設計可以對普通話教學的效果和質量起到提升和推動作用。在普通話的課程設計中存在一定的具有普遍性的理由。一是教學大綱形同虛設,表現為部分教師對普通話的教學過于隨意,對自身不熟的內容或難度較大的內容避開不講或是點到為止;二是教材缺乏實用性,很多教材多是針對測試而選定,缺少實踐訓練的內容,不能成為教師授課的有益補充。還有些教材內容大同小異,沒有新意,更沒有針對性,不能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普通話水平;三是課時不夠,普通話課程的教學安排有幾種情況:短期集中的培訓,大約15個課時;開設幾周的課程或全周的課程,大約30—36課時。在這樣相對短暫的時間里,既要將語音理論知識傳授給學生,轉變學生長期以來的發音習慣,又要讓他們掌握說話技巧,對普通話教師來說有些力不從心,往往會顧此失彼。
三、普通話教學改革策略
(一)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教師要改善教學策略,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樂趣,堅持“練講結合,以練為主,以講為輔”的原則,讓學生憑借理論的學習,在聽音、辨音中找出自己的語音理由,在詞語朗讀的訓練中正音,并找到語感,在演講、即興口語等形式的實踐中掌握口語表達技巧。
教師要提高普通話的實際應用,教學內容既可以貼近學生生活,提高他們的參與性,又可以與職業素質、培養目標相結合 導讀:本論文是一篇關于高校普通話教學改革初探的優秀論文范文,對正在寫有關于普通話論文的寫作者有一定的參考和指導作用,論文片段:相同,因此在教學的設置上要針對不同學生和不同階段學生的特點,以學生實際能力的需求為出發點,在內容上體現不同的特點和偏重。如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上,大一進行語音知識的傳授和交際口才的訓練,滿足學生剛進高??释D變語言面貌的愿望;大二的教學重點可以是演講、即興問答、職業口語、測前培訓等內容,如此,循序漸進式的教學模,針對就業崗位的能力需要培養學生的口語能力,可以引入“職業口語訓練”“商務口語”“交際口語”等內容,使普通話教學與綜合能力培養相結合。
(二)構建合理的教學模式
在教學中,很多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欠佳,在日常交際、公共場合和普通話等級測試中都凸顯出這個理由,因此,普通話教學也要側重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訓練,這就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不是短期培訓和短短一個學期的課程可以完成的任務,因此,普通話教學應該貫穿于大學生的必修基礎課程,不應僅僅指集中性的教學,還要包括各種以提高口語表達水平和規范應用普通話為目的的課外活動和其他教學形式。教師要成為組織者、指導者和參與者,與學生共同創建普通話學習環境,共同體驗學習普通話的樂趣。
由于專業的不同和培養目標的不同,學生需要具備的普通話能力也不盡相同,因此在教學的設置上要針對不同學生和不同階段學生的特點,以學生實際能力的需求為出發點,在內容上體現不同的特點和偏重。如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上,大一進行語音知識的傳授和交際口才的訓練,滿足學生剛進高校渴望轉變語言面貌的愿望;大二的教學重點可以是演講、即興問答、職業口語、測前培訓等內容,如此,循序漸進式的教學模式,結合課外的推普活動,一定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三)提高課程重視程度
提高普通話課程的重視程度表現為:第一,不斷提高教師普通話水平。部分教師在工作中出現懈怠、消極等情況,是因為發現自己在工作策略和內容上出現了停滯,不能得到有效地培訓和指導,沒有提升空間的工作使他們對工作日漸失去熱情。因此,高校要增加教師培訓投入,建立良好的培訓機制,為教師提高普通話水平提供平臺,從而推動教師知識的更新和提升,也使學生從中獲益。第二,加強普通話教學基礎設施的建設,增加教學儀器和設備,加裝多媒體教學系統,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技術手段進行教學。
四、結論
普通話課程在高校公共課程中是一門重要的課程,對提高學生的氣質修養,提高語言溝通能力,幫助畢業后就業都有著積極的作用,因此,必須引起學校、教師和學生的重視,勇于探索教學改革的策略,有效解決高校普通話教學中出現的理由,使普通話課程發揮出應有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顧晶.淺談高職院校普通話教學存在的理由與改善措施[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9(11):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