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詩林 李慧瑩 霍星
摘要:對于傳統村落來說,當它的稱謂從“古村落”改為“傳統村落”時,就證明了它的文明價值及傳承意義。而傳統村落中的公共空間又是本土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是一種獨具特色的空間類型。但現在面臨的問題是傳統村落的公共空間應有的功能特性和文化特征在現代化進程中卻顯得千篇一律,并且開始失去其自身的傳統特色、民風風俗等文化價值。這樣的公共空間,不但無法滿足現代生活的多樣化需求,也使得其中豐富的文化與自然資源不能得到很好的發展。本文正是以傳統村落中的公共空間營造研究為解決問題的切入點,對傳統村落的公共空間現狀及問題進行研究,并探究解決傳統村落中的公共空間營造的有效措施。
關鍵詞:傳統村落;傳統文化;公共空間
一、傳統村落的公共空間研究背景
近年來國家一直在加大力度建設傳統村落,社會各界也一直對這個方面有所研究。由于村落中公共空間建設的核心地位與文化價值,社會上也有很多相關設計人員不僅開始密切關注傳統村落的公共空間營造,而且也在進行積極的實踐。但自2006年的新農村建設政策實施以來,國內現有村落的公共空間新建與改造建設,大多數都照搬照抄了城市的模式,傳統村落公共空間的建設應該與當地村民的生活緊密相連,但現在的改造建設基本都忽視了當地固有的生活習慣、傳統習俗和文化底蘊。所以現有的鄉村公共空間活力與特色不足的問題是急需解決的。
二、傳統村落的公共空間營造的目的和意義
目前來看,我國對于傳統村落的建設重點主要集中在村民物質生活環境和基礎設施上,雖然人們已經逐漸意識到村落公共空間對于村落建設有著很重要的作用,但與城市空間相比,人們對村落特色公共空間營造問題關注甚少。營造特色公共空間對傳統村落的保護、發展以及民族精神的傳承有著一定的積極作用,所以本文通過對傳統村落公共空間現存問題的分析與理解,提出一些解決措施,主要內容包括傳統村落特色公共空間的營造措施,以及解決傳統村落中現存的公共空間衰落的方法。[1]
三、鄉村公共空間現存的問題
(一)“城進村退”導致村落“空心化”
傳統村落中人口遷移造成的社會空間結構改變導致了“空心村”問題的出現,使村落缺乏活力和生命力,日益頹廢。城鎮化的發展和城鄉差距的不斷擴大使越來越多的青年勞動力向城市轉移,以在城市打工維持生計,并且逐漸移居城市。這種現象在偏遠地區、少數民族地區、發展相對落后地區尤為明顯,村子里常住人口不斷減少,部分村落里甚至僅剩幾戶留守的老人和兒童。
(二)“鄉村記憶”和“傳統價值觀念”的弱化
傳統村落承載著的是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地域和不同民族的文化信息,被稱為“文化的活化石”,是一筆寶貴財富。在城鎮化的快速發展中,鄉土文化、鄉土價值觀逐漸被人們遺忘,人們的生活方式以及生活環境也逐漸被改變。隨著村民們文化意識、保護意識的缺失,祖先的生活方式、審美理念乃至人生信條都漸漸被人們所忽視,使得人們在不自覺中丟掉了精神故園。如私自拆毀傳統建筑,導致新舊建筑風格雜亂;不能很好的保護歷史環境;傳統信仰、儀式的淡化等現象的出現,非但沒有讓傳統文化得到很好的保護,反而被肆意破壞。同時,傳統民俗、傳統節日、民間技藝等代表性的傳統文化也正逐漸被城市文化取代。這些問題要想得到改善就需要判斷在村落建設發展過程中,什么應該保留,什么該更新,具體方法又是如何,從而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三)村落公共空間被占用問題嚴重
村落中的公共空間由于長期疏于管理,村民隨意占用公共空間現象稀疏平常。這種現象的發生究其源頭是自2000年來,在國家一系列農村稅費改革的政策下,村民經濟負擔逐漸減輕,利己思想逐漸產生,在公共街道放置個人物品,,圈占公共土地搭建違章建筑。比如在主要道路旁的一些住戶不斷向外拓展自己家的院子,導致道路狹窄,過往車輛形成視野盲區,引發交通事故,對村民的人身安全和經濟都造成一定的損失。在村落里的小路上,有村民沿著自己的住房在外圍搭建一些簡易棚,或堆放雜物,或飼養牲畜,導致村落環境遭到破壞,又十分不美觀,最重要的是還影響到了周圍村民生活質量。這些村民私自侵占公共資源的現象嚴重破壞了村民的生活環境。[2]
(四)管理方法、個人素質的欠缺
在傳統村落建設出現的問題中,村落整體風貌不協調,傳統風貌遭到破壞的現象尤為顯著。傳統村落的規模并不是很大,自然和文化生態都相當脆弱,管理者自身的保護意識、重視程度的不夠是導致出現這些問題的根本所在。在村落建設中的管理者或者保護者由于“政績工程”的影響,并沒有真實有效的做到科學治理,大力保護,大多用對待城市的態度來考慮鄉村建設,片面求洋求新,破壞了空間所蘊含的文化與價值,再加上老建筑本身的衰落問題,治理難度加大。因此,村莊的管理便是一拖再拖,很難一鼓作氣將這些低效空間進行規模整治。
四、傳統村落公共空間營造措施
(一)打造特色傳統空間氛圍
對于傳統村落特色公共空間的營造,最重要的是要保護好傳統村落文化的完整性,盡力修繕留存下來的傳統文化空間,合理挖掘和利用各類文化遺產。其次為避免在傳統村落公共空間的建設中出現“千村一面”的問題,必須首先考慮當地的傳統特色,包括傳統文化、傳統習俗、傳統節日,在鄉村建設資金有限的情況下,最大限度的給予保留和傳承。在建設過程中,盡量避免使用現代城市的設計方法去建設傳統村落,應該聽從村民的多方意見,必須充分考慮村民的首要利益,優先建設村民急需的公共設施,始終在建設中真正體現村民的意愿和利益,始終以村民的需要及福祉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同時避免對村落的風貌和格局造成破壞,盡量減少對周邊自然環境的改造,順應自然。最后通過特色公共空間的營造,使傳統文化得到更好的傳承和發展。[3]
(二)改善公共空間服務功能
傳統村落公共空間服務功能的改善需要加強共享空間的改造,重塑和增進空間公共性的發展目標。傳統村落公共空間是“鄉愁”記憶的重要載體,也是村民的生產生活空間,所以可以通過改善村莊公共服務水平、改善生活質量來提升公共空間服務功能。具體措施可以包括向農家書屋提供兒童閱讀和農業科技等方面的書籍,在提供兒童教育服務的同時,滿足農民對農業科技信息的需求;還可以營造更具文化氛圍的空間,作為村民學習交流中心,同時兼具協商議事、教育宣傳等功能。盡力做到在保證村民正常生活的同時,滿足村民的精神需求,使公共空間真正具備文化職能。[4]
(三)豐富鄉村特色文化活動
公共生活與公共空間密不可分,渾然一體。營造特色公共空間,需要以公共活動為載體,在村落的公共空間開展特色文化活動,不僅可以提高公共空間的使用率,還可以提升其公共性。對此,在管理方面,需要提高認識,強化領導,培養新型文化隊伍,致力于培養村民的公共精神。政府可以充分開展一系列的公共活動,積極發揮引領作用。比如通過科普教育、電影娛樂、組織特色文化展示、競賽等方式,引導村民加入到公共文化活動中來,激發村民參與公共活動的熱情,從而營造特色公共空間氛圍。豐富鄉村特色文化的同時,還要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引導公共活動健康發展。另一方面,從村民自身來說,可以通過鼓勵村民自發組織各種具有地域特色公共活動,比如:婚喪嫁娶、傳統民俗表演、祭祀、舉辦廟會等,讓村民親身參與到其中,可以更好地增強村民的公共精神和歸屬感。
(四)政府政策、制度的引導
傳統村落公共空間的變遷一部分是在國家政策的推動下做出的被動選擇,國家的政策引導對鄉村公共空間的發展至關重要。在 2018 年出臺的《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規劃( 2018—2022 年) 》中就提出了要根據不同功能統籌規劃,強化國土空間規劃對各專項規劃的指導約束作用,各個村鎮土地的整合流轉,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基礎設施的建設規劃可以在國家大政策、大方向下根據村莊的特點和發展現狀因地制宜地制定和調整,致力于提高傳統村落公共空間的利用效率和可持續發展,打造出獨具特色的村落公共空間。政府要落實好主體責任,杜絕“旁觀”心態,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立足于傳統村落的發展,增強村落自身的“造血”功能,吸引人員回流返鄉,保護建筑,留住“鄉愁”,改變衰落現狀,讓村子活起來。[5]
五、結束語
傳統村落公共空間的演變是整個鄉村社會變遷的一個縮影。其衰落有著各方面的原因,需要我們不斷去探索,了解其衰弱或是發展的原因,我們才能更有針對性的進行改善。不同地區、不同性質的傳統村落公共空間就現在而言,它們的結構形態和發展狀況也是有差距的,因此,村落公共空間的營造在考慮大背景大政策的影響下,也要考慮區域不同的影響因素,而且不同地區的村落所處的社會、經濟環境要求他們在統一的思想下還要更有針對性的治理、發展自己村莊的特色公共空間。
參考文獻:
[1]王軍.傳統村落中公共活動空間的需求與營造—以臨灃寨為例[D].天津:天津大學碩士論文,2016.
[2]王鵬.社區營造視野下的鄉村公共空間設計研究[D].重慶:重慶大學碩士論文,2016.
[3]楊曙光.蘇北新農村公共休閑空間的優化設計研究[J].山西建筑,2016(31).
[4]徐萌.基于社會重塑目標下的川西臨盤社區營造研究[D].四川:西南交通大學碩士論文,2016.
[5]王勇,李廣斌.裂變與再生: 蘇南鄉村公共空間轉型研究[J].城市發展研究,2014,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