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桂蓮
摘 要:課堂教學不是簡單地教師傳授,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而是創生智慧,實現師生共同成長的過程,是播種與收獲、知識與智慧、情感與靈動、生成與升華的過程,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真正實現在課堂上自主有效度的學習。
關鍵詞:智慧;自主;靈動;效度
課堂教學是有目標的,學生的興奮點與關注點和教學目標想要一致,教師學會充實滋養課堂上的學生,實現轉識成智,深度探索、創造性的學習,這就要求教師對課堂上學生的學習動態具有敏銳的判斷力、決策性和靈動性,但現在許多課堂上暴露出的問題,讓我們不得不反思我們的課堂教學是否是有效。
一、智慧課堂上的教學現狀面面觀
1.過程流于形式,學生能力發展難以落實
許多語文老師在布置學生預習時往往會要求他們搜集與課文相關的資料,學生通過書本、網絡等渠道到處搜集資料,可是上課時,老師利用幾分鐘叫學生站起來讀一讀就算了。至于這些材料與課文的關聯是什么、哪些是可以摒棄的、哪些是幫助理解課文的,根本無暇顧及。
2.教師以已為主,課堂教學缺乏人文關懷
有一次校公開課上,教師在教學《水鄉歌》一課時,進行說話寫話訓練,讓學生以“水鄉? ? 多,千? ? ? ,萬? ? ? ?,? ? ? ? ? ?。”的句式對課文進行仿寫。有個學生站起來說:“家鄉植物多,千棵草,萬株樹,處處綠色滿眼遇。”這個孩子的寫話與老師規定的“水鄉”句式出現了偏差,但孩子仿寫的詩句押韻非常工整同時還實現了舉一反三,可是,老師為了達成自己的教學目標,不耽誤自己的課堂進度,只是對這個孩子說:“你沒有仔細看清老師題目要求是‘水鄉不是‘家鄉,坐下去再思考一下,怎么改寫。”孩子坐下去了。這個孩子的積極性受到了打擊,自己的詩句沒有得到老師的肯定,他學習的激情被壓抑。
3. 課堂教學隨意,預設教學目標難以達成。
我們的課堂經常出現這樣的尷尬場面:老師設置的問題隨意,零碎,缺乏整合性,比如在教學《拉薩的天空》一課時,教師讓學生自由讀課文,找一找寫描寫天空湛藍、透亮的句子,在匯報時,學生每匯報一句,教師就追問一句:“美不美?” “你喜歡嗎?”“你感覺怎么樣?”教師問題滿天飛,學生的回答也就僅僅停留在“美”“感覺”“喜歡”上。學生的思維發展在一個充斥低思維含量的課堂中有可能實現嗎?
二、智慧課堂教學,我們探索前行
1.關注學情,探索中建構智慧課堂。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探索者、研究者。”語文新課程標準更加關注的是人文性和工具性,是學生的個性化發展,使學生敢于創新與質疑,真正成為教學的主體,體會到主動學習帶來的成功與喜悅。
2. 捕捉契機,讓學生架設智慧橋梁。
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之一是“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師與學生相比,在思維方式上有明顯的優勢,教師的教是為了學生的學,課堂上經常有意識地調控課堂,許多老師會就課題或課文內容提出問題,讓學生圍繞問題研讀教材。這樣的設計體現了新課標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
3.啟迪心智,敲開知識寶藏之門。
一位善于啟迪學生智慧的教師,往往自己就是一個智慧的人。有經驗的老師課堂上并不多講,而是抓住學生話語的作為突破口,抓住重點,引領學生的自主學習,層層推進,把學生的理解與感悟,啟發與運用引向深入。
三、課堂上從知識到智慧的轉型
1.圍繞目標,知識課堂引航智慧課堂
就語文而言,圍繞新課標要求的 “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三個維度目標,鎖定課堂教學的重難點,讓學生在每個課時中循序漸進的學習知識,凸顯學生主體地位,達成課堂的教學目標,從培養“知識人”轉向培養“智慧者”,從知識的課堂走向智慧課堂的“陽光大道”。
2.以學定教,基于教育轉向善于學習
語文課堂上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是極具開放性地,往往會激蕩起思維的火花。古人云:“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許多事實證明,“問”是培養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的突破口。有位教育家說過,學習的過程是從“無疑”到“有疑”再到“無疑”的過程。只有學生有了疑問,才會產生探究的興趣。
3.注重拓展,讓智慧課堂走向無限精彩
下課意味著課堂教學活動的結束,本堂課教學目標的基本完成。其實,課堂教學的“下課”不等于所教知識學生都已經理解與掌握,應引導學生反思,反思是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提煉和升華,通過關注學生的收獲、關注學習的不足,從而獲得成功的體驗。
總之,只有關注學生,對學生“了然于心”,課堂教學方能“充滿靈動”;只有關注學生、對學生“讀懂明白”,有限的課堂才會走向無限精彩;只有關注學情、及時引導、捕捉時機,智慧高效語文課堂才會互動生成。
參考文獻:
[1]楊國富《接受美學對語文閱讀對話教學的啟示》、《教學與管理》2012.3.
[2]倪文錦 《關于語文課程改革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