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春
摘 要:語文在小學階段的學校教育工作中占有較高比重,在學生人文知識積累、性格養成等方面能起到至關重要的推進作用,其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因此,教師必須承擔起教好語文,并引導學生學好語文的重任。但在現實工作中,很多教師卻由于種種客觀因素的限制,導致教學工作難以順利的深入開展,且教學效率、教學質量偏低。那么,教師應當采用怎樣的教學方法去改變這一現狀,構建高效課堂呢?本文將圍繞這一問題,根據個人教學經驗以及近年來層出不窮的理論研究成果,結合實際情況,進一步展開論述。
關鍵詞:小學語文;高效課堂;教學方法
眾所周知,在小學階段的學校教育工作中,語文可以說是最為重要的一門課程,這門學科的知識涉及到很多生活常識,在現實生活中處處有體現。正因如此,語文教學隨之成為小學教學工作的核心內容,但現實情況卻不盡如人意,傳統教學模式與當今社會對教育工作提出的全新要求產生了短時間內難以調和的矛盾,課堂教學的實際質量達不到預期,因此,急需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求變,從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的思維,并積極聯系生活情境三方面入手,同時以此三點作為構建高效課堂的基本方法。
一、趣味教學激發學生興趣
興趣是學生產生學習行為的基礎動力來源,也是直接影響學生學習效果的重要非智力因素。因此,想要提升教學效率,提升教學效果,從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能夠起到非常顯著的效果。但在傳統教學模式下的語文課堂中,很多教師卻不能夠很好的利用學生的學習興趣去開展教學工作,忽視了學生學習興趣能夠為教學工作帶來的積極影響,一味的采用“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向學生灌輸知識,導致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主動性不斷喪失,最終只會等著教師來“喂”。這種教學方式以犧牲學生興趣為代價,換取其書面成績的提升,本質上是一種“竭澤而漁”的行為,是對學生不負責任的。
例如,教師在執教《白鷺》一課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播放課前準備好的,記錄白鷺生活習性的視頻資料,讓學生在觀看視頻的過程中初步了解這種鳥類的生活習性,并能夠在教師講解課文時,將課文內容與視頻對應,進而使學生對教學內容產生更深刻的印象。由于小學生對各種動物的興趣極高,教師采用這種教學方法能夠恰好滿足學生的心理訴求,也就是充分的激發了學生的興趣,進而促使學生在課堂中更加集中,產生更好的教學效果。
二、巧設疑問調動學生思維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這句話是說,想要成績有所提升,必須經過充分的思考,而充分思考必須建立在學生擁有較強的思維能力的前提上,二者聯系密切,相輔相成。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只有不斷的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才能調動學生的思維行為,進而對教學效率、教學質量的提升產生促進作用。通常來說,教師都會在課堂上提問學生,以檢驗學生的學習狀態與學習成果,教師可以將課堂上的提問作為提升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力點。但在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使用問題時走進了一個誤區,僅給學生“是”或“不是”的選項,而忽略了學生的思考過程,因此,教師要巧妙的加工問題,讓問題在課堂中發揮最大的功效。
例如,教師在執教《兩小兒辯日》一課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可在課程導入環節中向學生提問:“這兩個小孩為什么圍繞太陽展開辯論,他們辯論的內容是什么呢?” 學生便會閱讀課文,將自己的想法向教師反饋。此后教師通過講解,讓學生明白課文內容,并再次向學生提問:“同學們認為誰說的有道理?”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派代表發言。在課堂后期,教師可以向學生科普太陽到地球的距離,并解釋文中兩個小孩所說現象的成因。學生在課堂中學到了語文課本中見不到的內容,拓展了學生的視野。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會在遇到問題時積極的向教師反饋,使得學生的質疑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三、創設情境聯系現實生活
語文知識來源于現實生活,且在現實生活的方方面面有所體現。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圍繞現實生活創設教學情境的方式去提升教學效率,進而帶動教學質量發展,最終達成構建高效課堂的目標。教師為學生創設情境,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身臨其境的思考問題,在現實生活與語文知識之間建起一座橋梁,幫助學生把在課堂上學到的內容轉化為能夠應用于現實生活的生活常識。
例如,教師在執教《北京的春節》一課的相關內容時,教師便可通過圖片等形式。為學生展示北京春節的民俗文化,并要求學生在課堂中回想自己的家鄉在過春節時有哪些習俗,與北京的春節有哪些相似和不同。這樣一來,學生就能夠在課堂中找到新的知識切入點,并養成在今后學習過程中從生活出發的習慣。
綜上所述,教師想要構建小學語文高效課堂,首先,要從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讓學生在興趣濃厚的氛圍中完成學習任務;其次,要通過巧妙設置疑問的方式,引發學生的頭腦風暴,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最后,要為學生創設與現實生活互相關聯的學習情境,引導學生在學習中能夠始終圍繞現實生活。
參考文獻:
[1]王志平. 淺談小學語文高效課堂構建. 山東青年 000.003(2018):57.
[2]于兵. 淺談小學語文高效課堂的構建[J]. 延邊教育學院學報, 2012(03):107-108+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