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億
摘要:市場經濟的持續發展,居民生活水平逐日提高,為實現經濟體系的穩定運作,國家加大個稅調整的力度。通過改革有效緩解了整體收入分配的差距,但是在改善二次分配等問題上依舊有所欠缺。基于此,本文結合新個稅改革后存在的主要問題展開分析,進一步提出新個稅改革的有效對策,以供參考。
關鍵詞:新個稅改革;改進對策;費用扣除;納稅人
新個稅改革之后的各種問題沒有得到有效改善與防治,根本原因是對于社會整體收入差距的特征缺乏系統分析。物價攀升,造成低收入人群生活壓力隨之提高。只有給予適當的福利、降低部分人群個稅征收額,才可以獲得更好的征稅效果。
一、新個稅改革后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稅收比例不合理
設置個稅的重要目標就是有序推進社會居民的收入再分配問題,對高收入地區和人群征收額度更高的個稅、對低收入地區和人群征收額度更少的個稅、個別地區和人群實施不征稅,實現我國收入結構的均衡。可是,個稅改革后這種征稅比例對于居民收入的分配影響愈來愈小,相關數據現實,17年上年度個人所得稅總收入8520億元左右,占據稅收比重7%,所占比重逐年下滑。這種情況也表明了,即便是進行個稅改革,在居民收入的再分配環節仍然不夠合理,沒有發揮出預期的調節作用。
(二)分類征收不健全
為保障個稅征收合理程度,我國采取分類征收模式降低成本、增強稅收效果。可是,個稅改革不斷深入,分類征收在納稅人負稅能力分析等方面的缺陷也凸顯出來、以月工資作為核心收入的居民,整體收入水平屬于中下游,而高收入人群卻對月工資依賴程度較低。所以,高收入人群的個稅征收效果相對較差,尤其是一線城市收入來源的渠道越發拓寬,獲得收入的手段多種多樣,而這部分收入來源,個稅改革后依舊沒有形成明確規定。收入相當的居民納稅人卻承擔著不同稅負,甚至有收入少的人群需要交納比收入高的人群更多的稅,嚴重背離了個稅改革、應用的目標。再加上高收入人群選擇轉變其收入渠道以及收入性質,進行納稅義務的規避,嚴重影響了社會公正性。
(三)征管制度不完善
稅收征管的制度不夠完善,造成高收入者管控效果有限。個稅應用環節,國內并沒有針對性建立征收獎懲的制度,基本依靠相關部門審查、納稅人自覺交稅,非常缺乏引導鼓勵模式。長久下來,一直按時、足額繳納個稅的居民納稅人會喪失納稅積極性、自覺性。此外,那些不繳納、少繳納個稅的納稅人,受到獎懲機制不完善等因素的影響,相關部門與工作人員難以有效監測稅款繳納情況,無法正確約束納稅行為。
二、新個稅改革的有效對策
(一)創新稅收征收的方式
相關部門需要加大漏稅、逃稅等問題的處理,進一步創新征稅系統,完善和調整自主申報的相關平臺,定時進行稅收披露。綜合分析國內自主申報的“應報不報”情況,管理人員需要及時在申報系統中增設退稅制度,納稅申報過程中允許對家庭必須支出的部分費用予以扣除,充分調動和激發納稅人的申報主動性。通過創新征稅方式,促使稅務機關更加全面、真實的掌握我國居民納稅能力,為優化稅收制度、調整稅收改革提供重要參數。同時,加大分類綜合征稅的改革力度,進一步優化個稅征收的模式,科學規制收入來源,從而遏制財產轉移等行為,深化了與分類征收模式融合效果,確保個稅更好的兼顧收入分配的合理、公正。
(二)增強稅收征管的力度
稅收征管人員應該積極整理、研究各種稅源,合理使用稅收建設我國各項衛生、文化以及經濟項目。搭建起信息監管的系統,納入各部門稅收信息并且在全國范圍內推廣應用。同時,持續改進稅收征管的制度規范,真正意義上實現有制度可循,進一步提高稅務征管的標準化。
(三)加大違法懲戒力度
首先,建立起誠信檔案。稅務系統增設誠信檔案模塊,把公示催告后依舊不繳稅的人或企業資料納入其中,對這部分人進行專門的警醒和督促,確保補繳稅款的及時性,在完成稅款補繳后才能夠修復其不良的社會印象;其次,組織專項檢查。國內稅務機關每季度進行定期、不定期的納稅人檢查活動,從而提高執法力度;最后,依法追究納稅人刑事責任。針對逃稅、漏稅,屢教不改的納稅人,稅務機關有權追究起刑事責任。稅務人員輔助司法人員、機關追究具體責任,發揮出法律制度的威懾力,對身處逃稅邊緣的納稅人進行警示,引導納稅人及時修正不當行為。
三、結束語
總而言之,稅收制度直接關系著社會民眾的生活,在具體進行改革實踐環節必須科學分析多種因素,充分發揮出稅收制度的應由效能,保障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和質量,促使社會經濟穩步發展。
參考文獻:
[1]鮑海娜.新個稅改革后仍存在的問題與改進對策分析[J].財會學習,2019,222 (13):174-176.
[2]王瑛.新個稅改革后仍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北方經貿,2018,No.401 (04):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