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夢瀅
【摘?要】在小學階段,學生對某一門學科的喜愛,理由往往是簡單的。比如一個有趣的聲音,一個多變的字符,都能激發學生對一個學科的興趣,而興趣恰恰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在數學學習中,數感就像音樂家的樂感、美術家的美感一樣重要,擁有良好的數感的學生,對于數的領悟能力很靈敏,能很好地運用所學的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
【關鍵詞】小學數學;數感;實踐;培養
數感主要是指關于數與數量、數量關系、運算結果估計等方面的感悟。在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中,數感培養需要創新教學方式,從而有效促進學生的數感發展。對于低段孩子的培養,更多的是采取數實物的方式,但這種方式往往局限與小數目數的認識,而大數、小數、分數等的認識是以間接經驗學習為主的,這種培養方式的價值就不是很大,于是我們試圖借助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的有機結合,從學生實際出發,由少到多,由小及大,通過類比和推理,使學生有了一定的體驗。同時,在數形結合方面做一個新的嘗試,如借助線段、圖形等,通過估一估、畫一畫來理解,借助“形”培養學生的數感,在感受的同時重視估計方法的滲透和解決問題經驗的積累。下面筆者結合自己這幾年的教學實踐經驗,談幾點個人體會。
一、在生活中感受數與數量
教師可以采用生活化的教學,從身邊的數學入手,讓學生在自我經驗基礎上去感知、發現和探索。
(一)數、物對應找數感
一年級一入學的數學準備課就是數數,數數對于孩子們實在是太熟悉了,生活中有太多這樣的經驗,但孩子們往往對于這些數沒有一個特定的概念,只是一味地去數。對于數字與實物之間缺乏聯系,只有將數與物一一對應起來,才能力求數的準確,一眼看到10以內的物體,就能馬上說出是幾。學生對數多少有了感覺,對于數之間大小比較也奠定了基礎,也就不再覺得數字只是數字了。
(二)數、畫結合養數感
學生在有了一定的數數基礎上,讓學生看到一幅圖就立刻能對數數策略做出恰當的選擇,依靠的是對數數的直覺反應,即學生的大腦已經能夠做出無意識的反應。為此,教材對于數數決策的選擇也有一定的要求,例如書本76頁中就有了對數數決策的練習,圈一圈,圈2個2個的數,圈5個5個的數,圈10個10個的數。這樣的練習能為以后認識了解更大的數打下了扎實的基礎。
(三)數、記搭配感受數感
小學低年級的學生處于發展的基礎階段,在對數感的理解和認知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實際教學中要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練習工作。學生能力和思維的培養,都必須以學生的數學知識積累為前提,將所學的知識轉化為實際能力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反復記憶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式。例如在9加幾的教學中,梳理出湊十法,通過湊十歌“一九一九好朋友,二八二八手拉手,三七三七真親密,四六四六牽著走,五五湊成一雙手。”在已有直觀經驗后學習這節內容,學生不難發現運用湊十的方法能盡快解決問題,觀察比較得到和的個位比另一個加數少1,這個1去哪了,那是因為把這個1借給了9,使得9變成了10。把9加幾轉化成了所學過的10加幾。
牢記了湊十歌,掌握了湊十法對于接下去所學的8加幾,7加幾的內容就有了很好的鋪墊作用,不需要每一次都要動手操作才發現結果和規律,整一個過程都可以在腦中完成,也訓練了思維拓展的能力。
二、在操作中深化數量關系
小學數學實踐活動強調學生通過親身體驗來學習數學,動手做,用數學,根據低段學生的身心特點,動手無疑是培養數感最好的方法。
(一)數、量結合,觸摸數感
例如二年級上冊“米和厘米的認識”這一單元中,就注重了學生的動手操作和親身體驗。在尺子上面,感受一厘米的長度,利用米尺感受了1米的長度,從中找到米和厘米關系。讓學生認識完1厘米和1米后,讓學生動手去測量周圍物品的長度,例如數學課本的長和寬、鉛筆的長度、黑板的長度和寬度、一腳步的長度、每個人的身高。
大量的動手操作讓學生“觸摸”到數學知識,極大地豐富了學生的直接經驗和感性認識,讓數感的積累根植于學生的動手實踐當中,從測量中感受如何來選擇合適的單位。
(二)數、組結合,發展數感
例如一年級上冊第六單元認識11到20的數中,10根小棒捆成一捆,建立10的概念,10個一就是一個十。接著提出問題:擺13根小棒怎樣才能一眼就看出來?學生可以通過剛獲得的對十的認識,先擺出一捆,再擺出3根;也有可能是散擺的13根小棒。
通過交流對比,感受方法的優越性,對于知識點也有了真正意義上的理解,進而再引出13是由(?)個十和(?)個一組成。通過實踐操作,認識了11∽20各數,知道了數位的順序,從右邊起第一位是個位,第二位是十位。感受了“數”的趣味和作用,對數有了進一步認知。
(三)數、形結合,建立數感
例如,在講解“20以內的數的認識”時,大部分學生都很熟悉20以內的數,但學生的掌握程度如何呢?17是接近10還是20?問題拋出后,發現很多學生都不會,他們僅僅是機械地死記硬背,刻板地記住了這些數學,卻并沒有熟練掌握數的順序、大小等相關知識。于是,筆者抓住機會,為學生創設了相應的情境。
先在黑板上畫一條數軸,稱其為“一條帶箭頭的線”,在數軸上按順序標出1~20這些數,使抽象的數字變得具象,讓學生通過數在數軸上的位置,直觀地認識到數的順序和大小。然后將數字標出后,在10和20處畫兩幢房子,提問學生:“17這個數它更喜歡去誰的家呢?”學生結合黑板上的數軸圖,異口同聲地回答:“喜歡去20的家,因為17距離20比較近”。最后,向學生進一步解釋:17往后數3個數就是20,10要往后數7個數才是17,顯然17更接近20。通過運用數軸,加上教師的引導,學生就可以掌握數與形之間的關系,進而確定數的范圍,建立起一個具體的數的模型,頭腦中有了一個直觀的幾何圖象,這很好地鍛煉了學生的數感。
(四)數、圖結合,深化數感
讓變化的幾何圖作為數學情境,能夠促使學生通過觀察和對比形的變化來感知數量的變化,認識到數數不一定是幾個幾個數,也可以遵循一定規律變化著數,數數的方法更多樣了。在數數中,學生學會了觀察,逐漸建立直覺的、個體性的數感。
三、在應用中強化估算能力
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估算是發展學生數感的有效途徑之一。”估算是一種無需獲得精確結果的口算,是計算技能的一種延伸,在日常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
(一)數、估結合,強化數感
例如教學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例四時,用估算解決問題,教材創設了到上海科技館看巨幕電影的情境,一到三年級來了221人,四到六年級來了239人,巨幕影院有441個座位。提出“六個年級學生同時看電影能不能坐下”的實際問題。需要求出221+239的得數,這樣的計算過于繁瑣,在教學過程中,學生體驗到很多時候沒有必要一定要精確計算,用估算的方法也可以解決問題。在把人數估少的情況下,人數之和依然比座位數多,所以坐不下。試著221>200,239>200,221+239一定大于400,但還是不能確定是否大于441,這種估算就誤差就太大了,試著將一至三年級的人數221看成220人,把四至六年級的人數239看成230人,221>220,239>230,220+230=450,因此221+239>450,450>441,坐不下。
估算有利于人們把握運算結果的范圍,是發展學生數感的重要手段。
(二)數、用結合,運用數感
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認為:“教是為學服務的,學是為用服務的。”也就是說,教學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能夠運用知識。
例如學習“11到20的數的認識”時,學生在課本上先數出10頁,看看有多厚,再數出20頁,看看有多厚,感受之后找出第8頁、第15頁、第20頁。這樣的深化運用,對這些數排隊,10的前面是誰,后面是誰,從左往右是第幾個,從右往左又是第幾個。這樣的操作將“幾和第幾、比大小”等對數的基本認知方式揉合在了一起,使學生對數留下了全面深刻的印象。
數感既然是一種感悟,它就不會像知識技能的習得那樣立竿見影,而需要在教學中潛移默化,積累經驗,經歷一個逐步建立,發展的過程。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的數感,學生的數學思想也一定會從生根發芽到枝繁葉茂,有一個良好的發展和提升。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徐超巧.淺析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數形結合的思想[J].新課程(教研),2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