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小學數學的課堂教學中,提問已經是師生之間交流的重要途徑之一,一個好的問題有助于學生開展思考,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還能夠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從而更好地開展數學教學活動。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提問;有效性
1小學數學課堂提問
1.1提問的主體
提問的主體既可以是教師也可以是學生,而提問主體的不同也會影響提問的對象。比如,當教師作為提問的主體時,教師是通過提問這種方式實現與學生的課堂交流,簡單的提問有助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其課堂的參與度。
1.2提問的類型
按照提問的類型,問題可以分為簡單的低水平問題和高端的重難點知識問題,而簡單的低水平還可以細分為記憶性問題、理解性問題和實際運用性問題,高端的重難點知識問題則包括綜合性問題、分析和評價類型的問題。
2小學數學課堂提問存在的不足
2.1學生主體地位缺失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依然采用傳統的嚴厲教學來維護課堂秩序以此實現自己的教學目標,對于提問的環節也形成了絕對的掌控,學生該問什么、什么時候問都被教師限制著,提問的類型和目的完全是為了迎合課前的教學設計,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整體處于被動提問或等待回答的狀態。這種教師完全主導的課堂教學,“提問”這一行為更多的是教師意識和觀念的體現,是為了讓學生按照自己的設計進行提問和思考的行為,不利于學生的自主學習。
2.2提問缺乏目的性和針對性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提問缺少啟發性和針對性,教師沒有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學習情況有針對性的提問,加上學生的能力水平參差不齊,這更容易造成提問流于形式,不能達到利用提問啟發思想的目的。如果提問過于簡單,不利于學生注意力的集中,而提問太過困難,學生又會厭倦提問。因此“提問”這一行為本身就需要教師事先仔細地斟酌,根據學生的整體水平,有針對性地展開提問,這樣才能夠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同時達到活躍課堂氛圍的效果。
3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提問
3.1以提問引導提問,培養學生對問題的探究能力
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恰當的提問可以促使學生積極進行思考,使學生的智力得到有效開發。如果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能通過提問激發學生在在學習過程中產生反問,那么教學活動的開展效果將得到更加有效的提升。然而,在實際課堂教學提問時,多數學生不敢回答問題或者是迫于教師提問而回答問題,深究其中的原因會發現,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所采用的提問方法或提問方式不夠恰當、合理[1]。例如,教師在開展小學數學應用題解答教學時,為學生準備了這樣一道應用題:“圖書館總共有720本書籍,這所有的書籍分別存放于上、中、下三層書架中,上層書架書籍數量的1/3等于中層書架書籍的1/4,等于下層書架書籍數量的1/5,問下層書架一共存放了多少本書籍?”這道題目對小學階段學生而言會相對比較困難,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很容易產生思維障礙或發生思維混亂。因此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就可以以提問引導提問,培養小學階段學生對提問問題的探究能力。如,教師可以問學生:“如果我們在分析這個問題時,分析每一層書架具體有多少本書,那么你們會發現每一層書架中的書籍數量會存在什么關系呢?”以這樣的提問引導學生思考每一層書架中書籍的數量,以此來促使學生探究每一層書架中的書籍數量,最終實現對問題的解答。以此方式對學生進行提問,可以充分調動小學階段學生思考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將學生的思維引入問題探究的深處,最終實現問題的解答,同時實現對小學階段學生良好探究能力的培養。
3.2提問要具有一定的懸念性
教師在開展數學課堂教學活動時,應該嘗試尋求數學教學要求和學生學習心理之間存在的差異,將學生的學習引入到探究問題的情景中,促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產生一種迫切的求知欲,然后再對學生進行提問,以此來使學生在心理上產生一種對問題答案的“渴望感”,使學生能夠保持積極活躍的思維狀態,將教學活動的開展效果發揮到最佳[2]。例如,在完成長方形面積知識的講解之后,為了能夠讓學生進一步理解長方形面積與周長之間的關系,此時教師就可以對學生提問:“如果兩個長方形的周長是完全一樣的,那么這兩個長方形的面積也一樣么?”“如果兩個長方形的周長不一樣,那么周長小的長方形,其面積也一定小嗎?”提出類似這樣的問題,會對小學階段學生造成極大的觸動。學生在面對這樣的問題時,會顯得無比的興奮與活躍,積極主動的表達自己的觀點,并以此為基礎,展開相應的討論。以這樣的方式開展教學活動,不僅能讓學生了解長方形面積與周長之間的關系,還能加深學生對此部分公式的理解與掌握,最重要的是能促使小學階段的學生積極、主動的投入到問題探索的活動中,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和教師的教學質量。
3.3結合情境進行提問,激發學生興趣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情境進行提問,激發學生興趣。情境的創設要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教師可以巧用實際生活中實例創設情境,提出問題,讓他們從中找到相似感和歸屬感。比如,一年級下冊第五單元“整十數加減整十數”,教師就可以創設一個小兔請客的情境,提出“一共有多少個果子”“還剩多少個果子”兩個問題,引發學生進行討論。結合實際教學內容創設情境的方法多種多樣,關鍵在于教師應根據教學規律和學生認知特點提出問題,讓學生在教師的啟發下積極思考,最終保證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結束語
提問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拓展學生學習思維的有效方法,同時提問也是教師開展課堂教學活動的重要手段,是學生與教師交流溝通、情感互動的重要途徑。在開展數學課堂教學活動時,良好的數學提問將會對學生的思維發展產生重大影響。以此為出發點,對小學數學如何進行有效性提問展開詳細分析。
參考文獻:
[1]張洪彬.小學數學課堂提問技巧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7(35):120.
[2]馮偉.小學數學課堂提問的有效性探究[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7(23):67.
[3]林瑩.小學數學教學中課堂提問存在的問題及其改進策略[J].職業技術,2017,16(11):99-101.
[4]孫桂芳.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提問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小學教學參考,2017(32):45-47.
作者簡介:
李莉(1979.12-)女,漢族,河北邢臺人 ,大專,中小學二級教師,研究方向:教育基本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