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銘悅
摘要:隨著新媒體的迅速崛起,電視新聞節目所面對的壓力與日俱增,在電視新聞的質量、多樣性、多樣化方面,大眾對其要求越來越高。如何成為一名合格的電視新聞編輯工作者,了解學位要求、工作前景和薪水,看看這份工作是否適合你。本文通過分析當下電視新聞編輯工作者的工作現狀,適時地提出了應該如何提高電視新聞編輯工作者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具體方法,希望能為電視新聞編輯工作者的工作的進一步的提高提供新路徑。
關鍵詞:電視新聞編輯;新媒體;多樣化;創新路徑;創新意識
一、引言
現如今,在信息化、現代化高速發展的背景下,新媒體環境的多樣化形式,給正在經歷蛻變的傳統模式下的電視新聞的發展帶來了相當大的考驗和挑戰,在這個發展過程中,由于電視新聞內容類型更加豐富,時效性、準確性更加精確,一般要進行實地的采訪與調查,以及相應的仔細的甄別與篩選,而后才能形成節目,這樣一來吸引了大量的受眾,在眾多的現代化新媒體競爭中脫穎而出,但新聞媒體工作者也應該不斷增加并豐富自身的創新意識。在眾多的新媒體當中,電視新聞編輯若是想要嶄露頭角,需要對電視新聞編輯實時全方面、多領域、寬范圍的創新,為廣大的觀眾提供新型并且豐富的新聞節目成為了目前討論的重點話題。
如何讓新媒體拓寬人們不斷接收各式各樣的信息的途徑,不斷豐富人們的日常生活內容,并致力于滿足人們的日益增長的個性化需求,電視新聞也面臨著挑戰。如何能夠做到為大眾呈現出多樣化的電視新聞編輯的效果,進一步吸引并抓住廣大受眾的眼球,如何積極做到為廣大當代受眾展現電視新聞的當代現代化魅力,從而做到不斷促使電視新聞編輯多樣化的發展與進步,已經成為了當下社會研究探索的主題。
筆者在這篇文章中,將重點把握現實,在充足的現實依據的基礎之上,重點研究當代新聞編輯的多樣化方面,并主要從新媒體環境給電視新聞帶來的影響出發,在電視新聞編輯的整個在新媒體環境的發展的過程中,我們既要保證電視新聞信息的真實性,筆者還提出了多樣化的電視新聞編輯方式,以推動電視新聞編輯的發展,以爭取在社會上樹立良好威信,也要加大對新聞信息潛在價值的深度的挖掘力度,運用相應的創新意識和充足的創新能力不斷為新媒體環境下電視新聞編輯的多樣化提供嶄新的視角、思路、途徑。
二、研究目的和意義
(一)研究目的
新媒體環境的到來,為電視新聞編輯提供了良好的發展環境,但是電視新聞編輯的轉型問題仍然是當代社會中亟待解決。當下的電視新聞編輯通常通過Internet訪問,這使得電視新聞編輯在任何數據的處理上都容易受到其他新聞編輯的侵害。有能力的電視新聞編輯提供商實現了強大的安全協議來降低這種風險,但它永遠無法完全消除。對于擁有特別敏感的數據或應用程序的組織,例如客戶端賬單信息或對業務至關重要的知識產權,電視新聞編輯使它們能夠將這些最敏感的數據放在無法通過Internet訪問的私有服務器上。不那么機密的數據或應用程序(通常體積更大)可以放在公共云中,并受益于公共服務器提供的大存儲容量。在這一新媒體的背景下有價值的信息和聲音顯得尤為重要,新媒體的發展使得各類信息愈加碎片化、零散化,各類自媒體的發展愈加積極活躍,在觀眾對于有想法、有思辨性的新聞觀點有強烈的訴求。
(二)研究意義
電視新聞編輯的多樣化,最終目的是最大程度地吸引觀眾,它主要是指在新聞形式上的創新,將觀眾的眼球從各類龐大的新媒體上轉移到電視上來,從而提高電視的收視率。有時不可能將現實中的事實直接使用的所有應用程序遷移到報道的過程中,因為它們可能不受群眾的支持。要么必須重寫新聞才能在社會生活中上運行,要么必須直接符合觀眾的口味。例如,醫療糾紛問題的報道過程,電視方面只注重了案件發生的結果,并沒有將報道中心放到事件發生的起因及相關的客觀事實上來,沒有進行細致深入的解說,也就達不到滿足聽眾好奇心的問題上來。所有上文中我們所涉及的各類發展制作問題都是電視新聞節目編輯應該注意的,我們只有不斷滿足受眾的需求,才能保證電視新聞的收視率。
在過去,新聞節目的內容往往與政治、經濟、文化事件有關,單調的播出形式是電視新聞節目的主要形式。然而,從生活發展需求的角度來看,當前電視新聞節目的內容單調,但由于人們的審美標準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隨之而來電視新聞編輯的內容和形式也應該隨之而變。但目前的電視新聞節目不僅擁有更多的新聞信息,而且還能讓觀眾了解事件的深入發展。因此,在新時代新媒體發展的背景下,電視新聞編輯應不斷豐富自己的播出模式和形式,選擇與人們生活密切相關的新聞內容。提高內容的可看性、可閱讀性、價值性、時效性、準確性,才能不斷提高節目的收視率。
三、實例回顧
以《焦點訪談》為例,《焦點訪談》的轉型就值得我們借鑒與思考。
《焦點訪談》,在其節目的組織形式上采用了現場采訪和演播室主持,兩種方式相結合的播報方式,與以往的播報方式形成了極其鮮明的對比,體現了新時代環境下,電視新聞編輯的創新意識以及創新要求。在該欄目的開辦之初,從節目制作的各個環節來看,實際上都是摸著石頭過河,在不斷地摸索中,不斷要求進步的。這檔節目的內容在實踐中不斷地探索拿捏、逐步定位,并不斷地完善發展。在2013年1月1日,《焦點訪談》首次進行了改版播出,將節目時長足足增加拉長了17分鐘,每期節目不再拘泥于一個焦點,為了適應新媒體環境下事件發生的多樣性、緊促性的特點,在新版的《焦點訪談》中,其制作者,開始關注兩個或是多個熱點的話題,從多個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來讓節目更加貼近民生、貼近新聞、貼近熱點、貼近人民大眾的身邊事、日常所涉及的日常事。與之相對應的天津衛視的《公仆走進直播間》節目,該節目的播出以及相應的制作過程,也由單一的政策宣讀、講解辨析、科普高華,以及老百姓不易接受理解的概念性的知識與理念,變成了深入淺出、進一步變為以回應百姓,關切、解決合理訴求為主的、以及將其集政府服務與媒體監督為一體的熱線節目。
由上可知,電視新聞編輯者,從節目樣態以及形式內容的轉化,切實滿足了聽眾對于節目的參與感的認知,并由此成為政府與百姓溝通重要渠道和橋梁。由此可知,這兩類新聞節目的收視率的提高可見一斑。
四、創新方法初探
面對廣大觀眾日益增長的需求,電視新聞的發展面臨了巨大的挑戰,但挑戰同時也是更大的機遇,電視新聞編輯的工作者應具有創新意識,緊跟時代發展步伐,不斷優化創新途徑,編輯出適合廣大觀眾需求的優秀的電視新聞節目。
(一)轉變思想認識,以創新武裝頭腦知道實踐
思維和認知的轉換在創新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一方面,電視新聞節目在人們閱讀新聞的方式和閱讀習慣發生變化的情況下,正走向不利的競爭地位,目前并沒有特別的優勢可言。這就要求電視新聞編輯在新聞節目的模式、受眾多樣性、內容、形式等方面不斷大膽創新,以提高節目收視率,重塑電視新聞的熒屏形象,穩定其發展地位。另一方面來講,新媒體環境下,電視新聞編輯工作者的工作能力和創新水平改變了電視新聞節目的發展新媒體形式之間的主要差距,并在此基礎上相互補充,跨媒體學習和借鑒,或在新媒體平臺上,使其補充電視新聞節目和傳播的新渠道,在保證項目質量的前提下,不斷提高電視新聞節目的吸引力和影響力,不斷提高新聞傳播的效率。
(二)調動主觀能動性,提高創新創造能力
作為一名電視新聞編輯工作者,電視新聞編輯既要不斷充分利用自己以及周圍的各式各樣龐大的資源,加強電視新聞編輯從業人員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拓展學習途徑與內容,在日常生活和工作繼續提高工作是必要的,包括判斷和決策能力、以及語言組織和表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其他能力成長和提高,但也與時俱進,掌握最新的前沿信息,始終保持先進的思想,不斷以新媒體環境下的創新意識與水平武裝自己的頭腦,知道現實生活中的實踐。電視媒體的組織形式可以不斷通過體制改革和機制,制定相應的績效評估系統的電視記者,和電視新聞節目評級,評論,和其他重要指標,鼓勵和監督電視新聞編輯工作不斷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以達到創新意識增強和編輯能力提高的目的,從而促進電視新聞節目質量的不斷提高。
(三)提高編輯內容的多樣化
新媒體環境下,電視編輯從編輯內容來看,缺乏民生感,從編輯形式看,太過于老套,沒有緊扣時代多樣化的形式,沒有緊跟時代的步伐,從編輯風格看,亦沒有達到新時代特有的風格。在新媒體的大環境下,要想充分呈現出新聞節目的風格、特征等內容,作為新聞編輯者,應該對新聞節目的風格不斷進行分析,進而在實際編輯的同時,對資源進行有效整合。
比如說,報道惡性市場爭霸問題時,記者暗訪了其他多個小區存在類似的“沙霸”,這些“沙霸”,做著當地的地頭蛇的勾當,分區負責當地沙場的壟斷工作,作者在掌握比較充實的第一手內幕材料的基礎上,在當地的報紙和各類新媒體平臺上,鋪天蓋地般的推出了7個版的“沙霸”專題報道,由此引起了巨大轟動。公安機關立即成立專案組,市里主要領導下達批示嚴查,將相關涉事人員均受到了刑事處罰。自此之后,記者并沒有就此罷手,而是跟進了最終的報道,并及時敦促了相關部門出臺各種措施進一步加強規范社會上的物業管理。記者的這一積極舉措,促成了問題的解決,解決了社會問題。
五、結語
新媒體工作環境的新形勢下,電視新聞若想永葆青春與活力,就必須不斷加強新聞媒體工作者的自身的創新創作能力,只有不斷挖掘每個電視新聞工作者身上的閃光點,才能匯聚成江流,才能不斷提高電視新聞的多樣化、多樣性,才能讓電視新聞在眾多新媒體中,脫穎而出。
參考文獻:
[1]鄒莉莉.探析新媒體環境下廣播電視臺新聞編輯工作的多樣化[J].傳播力研究,2018 (22).
[2]趙浩玲.新媒體環境下新聞行業對新聞編輯記者提出的要求[J].西部廣播電視,2018 (20).
[3]李琳.新媒體環境下廣播電視臺新聞編輯工作的特點分析[J].傳播力研究,2019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