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珍
摘? 要:正所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讀書與寫作是小學生學生語文的基礎和能力的體現。在小學啟蒙的黃金階段,教師應該把握好學生的特點,引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聯合寫作,使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將輸入的信息,經過思考,內化于心,繼而輸出成書面上的文字作品。再在寫作完成之后對照閱讀素材進行修改。在此閱讀聯合寫作的方法論指導下,有輸入,有輸出,才能切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教師進行有效教學。
關鍵詞:小學教育;語文教學;讀寫結合
在新課改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師為響應素質教育理念,提出閱讀聯合寫作的有效教學方法幫助小學生提高語文能力。語文凝聚了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需要教好小學生的語文,才能讓他們根植于優秀文化作品中,產生深厚的愛國情感,增加民族認同感。本文擬從讀寫結合的內涵及有效性、實施的策略進行探析,以供參考。
一、讀寫結合的內涵及有效性
小學是學生進行系統學習的第一階段,因此,教師需要采用適合學生年齡特點的教學方式,才能讓他們在起跑線上就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贏在起跑線上。
在小學語文的學習中,低學段的學生要學會寫字識字,就必須進行大量的素材閱讀,需要教師對市面上五花八門的閱讀素材進行篩選,幫助學生豐富閱讀量。高學段的學生在識字的基礎上,要對自己閱讀的信息進行思考加工,進而進行有效輸出,體現自己整體的思考。但是在閱讀和寫作中,低學段和高學段不是完全割裂開的,應該讓兩個相結合,讓難度在遞進中增加,幫助學生一點一點進步,樹立信心。
在閱讀聯合寫作的教學策略能夠體現教師教學的靈活性。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是彌補學生只看書卻不知道該看什么,怎么看進行“補缺”,善于為學生搭橋。在進行輸出寫作后,學生就能明白閱讀時需要注重看文章中的作者寫作框架、寫作思路、寫作手法,看作者在描繪一個事物時,是如何觀察入微,融入生活,將寫作對象躍然于紙上。由此,使得學生養成留心觀察生活,對自己觀察的現象進行思考,將閱讀與思考融入平時的點點滴滴中。并且,正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多閱讀多思考,才能在寫作時,直抒胸臆,下筆有神。如此一來,有了平時的積累,學生就不再懼怕寫作,而是將寫作作為一件信手拈來的作業,是為了檢驗平時閱讀的成果,不再機械化、沒有情感地寫作,從而愛上寫作,愛上閱讀,增加對學習的興趣。
二、讀寫結合在小學語文中的實施策略
(一)增加教師對讀寫結合的理解,不要流于表面
第一,教師在備課時不光要按照教學大綱的設計,還要關注學生的能力備學情。身為教師,要細致觀察學生對語文學習的困惑之處出現在哪個模塊,避免教學過程僵化機械。第二,引導學生進行閱讀。開卷有益的指導目的是要打開學生的思路,不能讓學生機械化閱讀,禁錮學生思維,按照固有模式去理解作者的寫作思路,而是引導學生發散思維,動腦思考。第三,要當學生閱讀完以后,動筆寫讀后感,并進行課堂發言,讓發言者呈現思考的過程,以此達到思維的碰撞。第四,教師要對學生的讀后感進行及時點撥。讀后感可以充分體現學生的整體思路,教師應該善于抓住學生在此中迸發的靈感,切實引導,適時鼓勵,就會激發學生的興趣,也激發了聽課者的期待。
(二)在閱讀中,學會對閱讀素材進行分析、仿寫、創新
首先,小學生進行寫作,就是為了鍛煉他們的思維邏輯能力,能對事情進行有條理的思考。因此,他們要學會用上表示先后順序的詞。例如在學習北師大版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松鼠》一課中,“它們搭窩的時候,先搬些小木片,錯雜著放在一起,再用一些干苔蘚編扎起來,然后把苔蘚擠緊,踏平,使那建筑物足夠寬敞,足夠堅實。”為了寫清松鼠打窩的過程,作者采用“先……再……然后……”表示先后順序的詞,內容更有條理。其次,對課文進行深刻剖析,學法遷移。如,北師大版四年級上冊第十單元《散落的鈔票》最后一自然段“從地鐵站出來,外面藍天白云,秋高氣爽。建筑物上的國旗迎風飄揚,馬路邊的鮮花分外明麗……”,此處是通過描寫地鐵站外藍天白云、迎風飄揚的國旗、盛開的鮮花,聯系故事背景,可以知道作者這樣寫是為了烘托“我”和立明拾金不昧,受到夸獎后喜悅的心情。聯系此處,學法遷移,試著也用一段文字將自己的心情融入環境描寫中,用相應的環境描寫能表達作者當時的心情,使讀者感同身受。
三、結語
正所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此話道出了閱讀與寫作的深刻關系。對于學好語文,必須掌握閱讀和寫作的技巧。但是如何讀、如何寫,就需要教師基于多年的實踐教學經驗,設計出適合當前小學生學習的教學活動,利用好教材精編的內容,借助市面上有益的素材,幫助學生進行閱讀素材積累,進行思考創作,寫出一篇優秀的好文,增加學生學習自信心和興趣。
參考文獻:
[1]王家文. 閱讀與寫作,學習語文的“黃金搭檔”——小學語文閱讀寫作的有效整合芻議[J].新課程(小學),2017(01):90.
[2]李莎莎. 強化閱讀積累 提升寫作能力——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與寫作整合的有效性對策[J].考試周刊,2017(32):136.
[3]黃蓉,淺析小學語文閱讀寫作的有效整合[J],課程教育研究,2018年2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