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職業素養是人在從事職業活動中應該具備的職業知識、職業能力和職業道德,是職業文化精神和職業思維能力的有機統一。文章從意識、教學、學生等方面分析了商科類院校職業素養培養的現狀,提出優秀商文化對大學生踐行吃苦耐勞的敬業精神、弘揚以義制利的職業道德、培養出奇制勝的創新意識有指導借鑒意義。
關鍵詞:商文化;商科院校;職業素養
一、職業素養的概念
“素養”一詞,較早見于《漢書·李尋傳》:“馬不伏櫪,不可以趨道;士不素養,不可以重國”,意指“修養”、“能力”。在《現代漢語詞典》中,“素養”被定義作“平日的修養”,可以理解為“品格”、“涵養”。隨著時代發展,學術界對“素養”賦予更多內涵,不僅包括內在的品質,也涉及外部的行為,即“素養”是知識、技能、態度的統整與融合。
職業素養,是人在從事職業活動中應該具備的職業知識、職業能力和職業道德,是職業文化精神和職業思維能力的有機統一。對于商科類院校大學生而言,職業素養不可或缺。它是了解、感知經濟社會的一種方法和手段,它是觀察、解讀經濟世界的知識和技巧,它是鑒別、應對經濟變化的觀念和態度,它是新時代背景下商科類院校大學生適應社會發展和時代要求的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
二、商科類院校職業素養培養的現狀
(一)意識:重顯性職業技能的培養,輕隱形職業素養的教育
高職院校以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輸送各行各業技術技能人才為辦學目標,隨著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框架全面建成,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不斷增強,職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凸顯。在高職教育發展的過程中,各高校在“培養面向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第一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人才培養目標的指導下充分意識到學生職業教育的重要性,圍繞著職業技能開展了一系列的工作,如興建先進的實訓室、成立技能大師工作室、開展產教融合……但更多地是聚焦在知識、技能等“顯性”素養,對于職業意識、商業精神等“隱性”素養的培養仍顯不足。從學生的角度,高職院校大學生普遍也存在重專業課、輕素養課的特征。學生沒有意識到,職業意識、商業精神作為從業人員職業發展的關鍵因素,是未來職業道路“干得好”、“走得遠”的基石。
(二)教學:職業素養教育呈“邊緣化”
當前,高職院校中職業素養教育“邊緣化”現象嚴重,存在專業技能教育和職業素養培養相脫節的現象。在人才培養方案中,部分院校的職業素養教育課程往往局限在一門課中,且僅僅在課堂上講授,并沒有很好地、有機地融入到人才培養的全過程;還有部分院校的職業素養文化教育更多地是雜糅在各類通識課和專業課中的,沒有一定的教學標準,上到什么程度完全依靠任課老師的理解。在課程育人功能分解上,通識課承擔著通用文化育人的功能,專業課則扮演著提升職業技能的角色,而職業素養教育往往成為了兩邊都靠不上的“中間地帶”。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受教學條件的制約,各科以“理論教學為主、實踐操作為輔”的教學模式很難改變,盡管也開設了相應的實踐環節、專業見習實習,但從學生的反饋看,職業素養培養的滿意度并不理想。
(三)學生:商科類院校大學生職業素養有待提升
麥可思《2019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顯示,2018屆大學畢業生半年內的離職率為33%。其中,2018屆高職高專畢業生畢業半年內的離職率為42%。可見,受傳統的“先就業、后擇業”觀念的影響,很多大學生往往因為工作中遇到一點挫折和不如意就頻繁更換工作崗位,缺乏了“干一行、愛一行”的職業堅守和敬業精神。也有部分大學生在校期間成績優異,進入實習或工作崗位后,往往適應不了工作環境和工作節奏,受到自身性格、能力和閱歷的影響,容易判斷失誤、錯失機會,導致工作業績不佳。此外,大學生的職業意識也較為缺乏。當代大學生多為獨生子女,自幼被家庭寵溺,潛意識里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想法,缺乏奉獻職業精神,在實習和工作中也缺乏細心、耐心、擔當、守時等行為習慣。
三、優秀商文化視閾下商科類院校大學生職業素養提升策略
我國有悠久的經商歷史和文化積淀,其中優秀的商文化與高職院校育人的價值觀一致。優秀商文化所包含的敬業精神、職業道德、創新意識等在今天恰恰能夠彌補大學生職業素養方面的缺失。
(一)踐行吃苦耐勞的敬業精神
自古商人多數是白手起家的。浙商的“走遍千山萬水,講遍千言萬語,想盡千方百計,吃盡千辛萬苦”、徽商的勤于山伐,能寒暑,惡衣食”、晉商的拉著駱駝,千里走沙漠,冒風雪,犯險阻,北走蒙藏邊疆;橫波萬里浪,東渡東瀛,南達南洋”、閩商的“敢拼才會贏”……無一不孕育和造就了中華商人獨特的商業精神。他們面對困難堅忍不拔,從小小的掌鞋的、打鐵的、彈棉花的、縫衣服的、修打火機等等的普通勞動者一步步成長為國內外知名的企業家。俗話說:“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大凡成功者,都是能吃苦的人。李嘉誠曾說:“男子漢第一是能吃苦,第二是會吃苦。”許多成功人士的創業史都離不開吃“苦”。溫州商人林立人憑借著這股肯吃苦、不達目的決不罷休的毅力,輾轉傳呼機、數碼相機、電子商務領域,產品遠銷歐美。常熟商人陳卓鐸6歲賣水果,15歲做木材生意,19歲又從石獅、廣州、常熟進貨做起了服裝,其中辛苦可想而知。多年的艱苦奮斗,使很多商人早已不需起早貪黑,但他們不貪圖安逸享受,保持吃苦耐勞的敬業精神無疑能熏陶和影響商科類大學生,鍛煉和培養其形成堅韌的意志品格,從而有利于未來在職場的發展。
(二)弘揚以義制利的職業道德
宋朝大儒程頤曾說:“大凡出義則入利,出利則入義”,義的本源是“德”、“仁”、“真”。以老字號為代表的企業,至今處處體現“利義”的融合。例如,“全聚德”講“德”,“同仁堂”講“仁”,“慶余堂”講“真”。很多成功的商人主張“先義后利、以義制利”。在商業經營活動中,面對客戶,“義”就是薄利多銷,誠信經營;面對同行,“義”就是團結互助,發展共贏;面對社會,“義”就是愛國救民,同舟共濟。著名的晉商喬致庸,80多歲時遇到山西大旱。為了搞好賑災,他親自部署,要求:第一,凡本喬家堡的人,按人發給若干糧食;第二,不論男女老少一切從儉,一年內不準吃山珍海味,不準做新衣裳;第三,在街上擺一口大鍋施粥,以應對外來的饑民,并要求筷子放進去不能飄在上面,要能夠立在粥中。僅從這次賑災中,足以看出晉商的精明和寬厚。正是這種講原則、講道德、講正氣的“義”,才是推動企業發展、社會進步的精神源泉。“以義制利”的職業道德可以讓商科類大學生真切地感受到職業道德的可貴,從而在今后的實習和工作中加以踐行和提升。
(三)培養出奇制勝的創新意識
“出奇制勝”出自兵家的謀略,“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意指用特殊手段,以“出其不意”的謀略和方法取得勝利。中國商人歷來就是運用“謀略”的高手。古時就有范蠡“旱則資舟,水則資車”、白圭“人棄我取,人取我與”的“出奇”經營思想和方法。山西商人雷履泰受親友間異地匯兌的啟發,發現匯兌的商機,創辦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家票號“日升昌”;寧波商人張尚義因翻船漂泊到日本,為停泊在那里的俄國船員修補西裝,多年后他的兒子張有松回國創辦了中國第一家西服店“福昌西服店”;被譽為“化工大王”的方液仙在上海創辦中國化學工業社,興辦了我國第一家牙膏廠……創新是成功最重要的秘訣之一,只有敢于突破常規思維,才會有質的飛躍。例如,早在1895年就有了足球鞋,當時每雙足球鞋重585克,鞋頭為金屬材質。20世界50年代愛迪達公司發現,鞋的重量與運動員消耗成正比,于是大膽擯棄金屬鞋頭,新設計的鞋重僅為原來的一半。新產品一出,就受到市場青睞,產品供不應求。這種打破常規思維的“出奇”創新,對于商科類大學生提升職業素養具有很好的指導借鑒價值。
參考文獻:
[1]王韋.基于徽商文化背景下的商科學生商業素質培養模式創新的幾點思考[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11).
[2]袁堂衛;司淑玉;李曉飛.“魯商文化”精神意蘊在山東高職大學生職業素質教育中的應用研究[J].人才資源開發,2017,(4).
[3]徐曉芳.浙商文化在高職大學生職業素質教育中的運用[J].經營與管理,2019,(3).
作者簡介:
陳君(1983.5—),女,漢族,浙江浦江人,副教授,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高職教育。
★ 基金項目:2018年浙江商業職業技術學院教改項目(項目編號:SZYJXGGYB201805)新時代背景下商文化助力新商科人才培養的研究與實踐”的部分研究成果,主持人:陳君
學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