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輝
摘 要:產融結合是企業集團內部產業資本和金融資本的有機結合,是市場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在新時代的經濟背景下,企業集團產融結合可以有效降低企業的融資成本,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促進企業的轉型升級。本文重點分析了我國企業集團產融結合存在的風險,并提出了相應改進建議。
關鍵詞:企業集團;產融結合;風險;分析研究
一、企業集團產融結合發展概述
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資本市場的日益成熟,使許多資本充足的產業集團向金融業轉型,并制定更靈活的企業戰略,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市場環境。
在全球100家最大的企業集團中,80%以上已經實現了產融結合。企業的產業資本與金融資本從外部結合到內部融合已成為勢不可擋的全球潮流。縱觀世界各主要經濟發達國家的企業集團發展歷程,其中不乏出現產融結合的行為。其中,美國的市場經濟體制比較成熟,產融結合的模式主要為企業產業資本和金融資本進行外部結合的形式,被人們熟知的案例有美國摩根銀行和通用電氣(GE)。日、德國家中,銀行在企業產融結合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眾所周知的有日本的三菱集團和德國的德意志銀行。德意志銀行由旗下200多家子公司和持有股份的附屬公司組成。它在工業領域擁有大量股份,持有50多家德國上市公司,其中包括我們熟悉的戴姆勒-奔馳(Daimler-Benz)。它是全球最大、最復雜的交叉持股用戶。
自1990年以來,我國企業開始涉足金融機構,實施產融結合。我國早期的企業產融結合的方式主要為單向進入金融行業,即“由產到融”。海爾、德隆等這種以實體產業起家的集團公司通過控股或參股多家像銀行、證券公司、信貸公司、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率先進入金融業,轉型成了模式多樣的產融集團,通過整合產業模塊,加上集團控股子公司,形成了產業資本和金融資本同時經營的局面。
2009年,中國企業迎來了新時期的產融結合,例如寶鋼等大型集團參股了光大銀行;中國石油也成立了自己的金融租賃公司,并收購了當時的克拉瑪依商業銀行。2010年至今,產融結合在我國又一次升溫,我國多領域的大多數企業集團都成立了自己的金融公司,同時還擁有銀行、保險公司、證券公司等金融公司。
二、我國企業集團產融結合的風險分析
1.流動性風險
當企業沒有足夠的流動性資金來償付流動性負債時,企業的流動性風險便產生了,嚴重的甚至會引發擠兌風潮。企業資產和負債的到期時間不一致,或者把大量短期借款挪用到長期借款里進行償付,又沒有足夠現金流以備不時之需,緊急情況發生時資金就會出現周轉不靈。
當前我國企業集團產融雙驅的結合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可能的運營風險,但仍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流動性風險,使企業無法及時獲得充足的資金或無法及時以合理成本獲得充足資金以支付到期債務或履行其他支付義務,影響公司的聲譽,從而進一步影響企業經營業績,不容小覷。
2.內部關聯交易風險
我國企業集團產融結合過程中,其合資企業、合營企業和金融機構涉及到了許多經濟和商業方面的聯系非常復雜。如果金融機構想依靠集團公司的實力,在集團公司龐大的產業基礎上發展和形成一個內部金融市場,為其隱藏內部關聯交易的弊端將成為自然。這種風險是產業與金融相結合的必然風險。集團企業的控股銀行向股東投資項目,雖然掌握了集團的運作,但很難對風險隱患進行責任追究和監督。產業與金融相結合,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實現內部市場信息共享。但會員企業作為關聯方,可能會放寬信用評級標準,增加信用風險。企業集團下屬企業向控股銀行和保險公司借款,以渡過經營不善的困難時期,金融機構將承擔不良貸款上升、收入利潤下降的風險。
3.監管風險
目前,我國產融結合領域的監管尚不完善,主要表現在缺乏專門的監管機構對產融結合的企業進行全面監管。例如,銀行監督管理委員會、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只能對金融機構進行監管,但無權對企業進行質疑。金融機構應當按照有關規定開展日常經營活動。作為一家擁有大量資金和財務信息的金融機構,如果存在非法經營行為,將影響大量相關上下游企業客戶的權益。此時,將存在監管風險,即金融機構在開展金融業務時受到監管部門的處罰,將被暫停等,對整個集團的金融安全、金融信息安全和品牌聲譽都有致命影響。造成這些風險的緣由主要有兩條,一是我國產融結合市場監管體系不規范,尚未形成完善的體系。有許多監管死角或重復審查程序。二是相關人員對市場風險的認識不夠全面,對產業與金融相結合的風險認識不足,應對能力差。
三、我國企業集團產融結合的風險應對措施
1.設立流動性監測機制
針對流動風險,企業集團應遵循穩健的流動性風險管控策略,資金管理中心密切監控下屬核心企業的流動性情況,對集團層面及下屬核心企業的現金頭寸及未來一定期限內的資金需求進行監控和預測,并根據資金來源不同設計場景進行壓力測試。對即將出現和可能出現的現金缺口,在保持各附屬公司獨立運營的基礎上制定資金預案。核心金融企業均設立了流動性風險日常監控機制,運用情景分析、壓力測試等風險管理工具動態監測流動性風險。非金融產業運營主體根據負債端的流動性需求預測,及時流動性應緊急預案。
2.重視關聯交易風險
集團企業應避免對控股銀行、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進行過度干預、控制,金融機構要保持自己的相對獨立,更多地按照自身實際的經營發展情況進行管理決策,幫助集團公司發展產業減少交易費用降低融資成本的同時,也要堅守職業道德,按照相關會計準則進行必要的披露,必要的時候減少關聯交易的貸款集中程度,不要給經濟犯罪提供滋生的溫床。
優化銀行、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的自身金融業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住關聯交易風險。以銀行、保險公司等為主金融機構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發展和自身現實情況、利益要求相適應的金融業務,設立標準、透明交易通道。接受外部審計監管,完善內審機制的建立,杜絕公司高層的三代血親、姻親做內部審計人員。對集團聯營、合營、附屬公司的貸款業務,要加強審批,設立信用評價等級。同時集團公司還應嚴格把握內控、提高標準。從業務流程環節方面對新設立的內部財務公司嚴格監控,預期的控制設立內部財務公司后所面臨的一系列風險。把握風險控制環節,防止關聯交易風險的滋生,把產融結合的關聯交易風險之火從源頭上掐滅。
3.加強對企業金融業務的監管并完善相關法制建設
企業集團產融結合比企業所經營的其他產業要難得多,因為產融結合過程中有投資項目,風險較高。產融結合過程中所牽涉的部門也比較多,既有來自主營業務領域的,還有來自金融領域的。在這種情況下,很容易出現多頭監管、責任不清,各部門之間互相扯皮、踢皮球的情況,所以在產融結合的過程中,所有牽涉到的管理部門要理清自己的責任,謹慎使用權力。此外,與全球其他國家相比,我國與產融結合相關的法律僅僅只有銀行法、商業銀行法、證券法,配套的部門規章和實施細節存在嚴重缺乏的情況。所以,政府還應完善產融結合的相關法律法規、部門規章,填補法律制度上的缺失,就可以更好地引導規范各企業、各部門在產融結合過程中的行為。這也是完善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必要因素。在相關部門加強對產融結合的監管的同時,國家完善法律法規、部門規章的建設,多部門一起助力產融結合在我國各行業各企業的發展,激勵社會主義市場環境變得更加公平、健康。
4.加強產融結合發展的風險管理
產業和金融的結合對企業來說有利有弊。實施合理的產融結合模式不僅能降低企業的交易成本,滿足其融資的需求,而且能展現出產業與金融的協同價值。而不合理的實施則會使得企業經營業績受損,甚至導致企業破產。原因正是在產融結合的過程中,企業會面臨諸多風險,例如常見的內部交易風險、整合風險和操作風險等。內部交易風險是本集團控制的金融子公司與其子公司之間進行的資本交易產生的。解決內部子公司的融資問題依靠集團控制的金融機構,內部關聯交易的復雜性,容易導致集團金融公司或參與金融機構喪失獨立性,使得其風險控制能力削弱;整合風險是由生產造成的。工業資本是實體經濟,而金融資本是虛擬經濟,這就使得他們的管理體制和運作模式存在很大的差異。如果不能有效地整合人員、制度和文化,就很難產生預期的協同效應;經營風險來自金融企業。金融企業的發展經營需要在投資、風險控制和金融創新方面有較強的能力。在金融業的發展中,只依靠行業管理方法和操作而缺乏相應的管理團隊儲備,且沒有配套的風險管理體系,進一步增加了經營失敗的可能性。因此,企業集團應加強對風險的管理,可以引進外部的高級管理人才并培養復合型人才,使其熟悉企業內業務和金融業務,研究和制定風險管理方案,使金融業的高風險不會轉移到實際行業。此外,我們應該進一步重視風險的傳遞,防止這些風險在企業內部的分子公司中轉移。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不能盲目擴大金融業務的規模,而應適當控制其發展規模和速度。只有從根本上控制風險,才能充分發揮產融結合的作用。健全的金融市場體系和機制是支持國家金融業的發展速度和水平需要的必要保障。金融市場體系良好且資產配置效率高,金融機構運行正常,使得金融市場的穩定度提高,可能帶來的金融風險就會降低。對于那些希望或正在進行產融結合的企業雖然要做到嚴格的資格審查,也應適當放寬相應的金融許可證準入限制,促進產融一體化的企業形成金融規模,搭建自己的金融平臺,用金融的“活水”幫助真正的工商企業。
參考文獻:
[1]王天平,王丹芳.我國企業集團產融結合模式研究[J].財務與會計,2017,(09):49-51.
[2]楊竹清.我國上市公司產融結合與績效和價值的關系研究[J].浙江金融,2018,(1):31-40.
[3]魏娟娟,徐煥章.國際產融結合模式的比較分析[J].財會研究,2007,(1):56-58.
[4]李旭超.產融結合對企業債務融資成本的影響研究[J].會計之友,2017,(10):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