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克成
【摘 要】 分層教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能使不同學習水平的學生都得到相應的提高,感受到成功的快樂,從而促進每位學生的發展與進步。通過對分層教學的概念進行界定,以及分層教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具體實施進行探究,從而對分層教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作用進行論證。旨在使分層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小學數學教學課堂的發展。
【關鍵詞】 分層教學 ?小學數學 ?因材施教
小學生間差異性較小,在教學中,往往我們教育教學中的“同步”目標較易實現。學校教育就是“面向全體”的教育,也是以實現學生同步發展為目標的教育。在小學階段因為學生差異性較小,其差異性往往容易被人們忽略。但是如果在小學階段差異性問題得不到很好的解決,會給高學段的教學帶來極大的難度。所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一定要注意應用分層教學,爭取做到因材施教。下面對于分層教學的基本策略,我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教學目標分層設定
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方向和想要達到的教學效果,是一切教學活動的目的和歸宿,在教學環節中起著重要的導向作用,它的設定控制著整個教學活動的進行。課程標準中曾經指出:要使每個不同的學生個體完成對數學的不同的發展目標。因此,在教學目標中進行分層設定是十分有必要的。我建議將教學目標按照難易程度進行劃分等級和層次,將書中的整體目標劃分為基本教學目標、中級教學目標和高級教學目標三個層次,在課前對課堂教學內容進行充分的準備,包括翻閱教材、查看資料、整理信息、整合教學內容、界定教學目標等多項工作;再者是教師除了要對教學內容進行嚴謹充分的分析和整理外,還要對班級學生的學習水平和個性特點進行充分準確的了解,抓住學生的學習心理和教材內容的重點、難點,制定出合理的分層教學目標,例如在“三角形的面積計算”教學過程中,將基本教學目標設定為把三角形轉化拼接成平行四邊形,掌握記憶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將中級教學目標設定為理解三角形面積的推到過程和原理,并且能夠熟練運用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解決實際問題;高級教學目標設定為嘗試用其他方法推到三角形的面積公式或者用三角形的面積公式推到多角形的面積公式。
二、使用問題教學
問題是引發學生思考的常用方法。在課堂教學中,提問幾乎是每科教師必用的教學方法,數學也不例外。但在分層異步教學中,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提問時,也要根據學生的不同層次,設置不同類型的問題,從而在不知不覺中,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鍛煉。為此,教師可以對同一問題采用多種提問的方式,從而適應不同層次學生對問題的認識與理解。此外,教師還需要注意的是,提出的問題要盡量具有發散性,能夠讓學生的思維得到鍛煉,從而幫助學生培養良好的邏輯思維。例如,教師在講“認識人民幣”這節內容時,就可以對不喜歡學習數學的學生提出“人民幣的作用是什么?如果是你,你會用人民幣做些什么?”等問題;對一些喜歡學習數學的學生,教師就可以提出“十元人民幣是由幾個五元構成的?它是什么樣子的?”等,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將人民幣的知識進行掌握。
三、鞏固練習分層布置
數學練習在學生的數學學習生涯中就像一塊磨刀石,將學生的學習數學之劍磨得越來越鋒利。由此可見數學練習在數學教學過程中的地位不言而喻,作為小學數學教師應該認真對待數學作業布置中的分層設置,力圖在數學練習環節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數學練習習慣,提高學生成績。
那么,數學教師在作業布置中應該如何注意對作業進行分層處理呢?其一,根據教學目標分層環節中對學生的了解,將學生分為幾個練習層次,基本知識掌握層次、鍛煉提升層次和數學知識拓展學習層次,然后按照教學目標的不同將課后習題也同樣劃分為三個不同的層次,將三種層次的題目分發給對應的學習小組進行完成,第一層次的學生只需完成基本知識練習題就算完成學習目標,而第二層次的學生在會做(不一定完全做完,會做就可以)第一層次的基礎上還要完成鍛煉提升層次的練習題才算完成學習目標,最高層次的學生在會做(不一定完全做完,會做就可以)第一、二層次練習題的基礎上要盡量完成數學知識拓展層次的練習題目。通過以上將數學練習分層處理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既減輕了全班學生的學習負擔,又使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有效地利用了學習時間。除了以上方法,教師還可以采用更省力的作業布置方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就是將課后習題設定為必做題和選做題,有能力的學生可以選擇性地做難度較大的題目來展現自己,提高自己的學習自信心。一堂完整的數學課教學過程包括教學引入、新授知識、教學互動、教學小結、課后練習等環節,教師應該在每一個教學環節中都照顧到學生的個體差異性,通過精心設計的教學環節幫助學生學好數學。
四、對教學評價進行分層制定
在教學時,教師應有意識地樹立學生的自信心,對于較難的題目,應以引導為主,讓每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在學習中得到滿足感和自豪感。比如,在學習倒數時,對于成績較優異的學生,教師可要求其掌握兩種求倒數的方法,一是兩個數相乘等于1,則這兩個數互為倒數;二是將分子、分母的位置互換,便得到倒數。對于成績中等的學生,教師可由易到難,先向學生講解何謂倒數,如何求解,解題有何技巧等。而對于成績較差的學生,教師則僅要求其掌握一種求解方法即可。
綜上所述,學生存在差異性是正常現象,但是在小學階段如果沒有很好地處理這一問題,會使高學段的培養教學目標更難實現。分層異步教學方法是教師在長期教學實踐中逐漸摸索出來的,它能夠實現對不同層次學生的鍛煉,適應學生的身心成長變化,符合教學的規律,對于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進學生學習、提升教師教學水平等有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 化鑾紅.分層教學模式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實施的意義及有效途徑.當代教研論叢,2016,11.
[2] 劉建望.探究小學數學分層教學實施策略.東西南北:教育,20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