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和生

【摘 要】 新課改的提出與發展,給課堂教學活動帶來實質性的轉變,強調課堂是開放的,教學是生成的,教學過程是動態的實施過程,這給高中數學教學活動帶來嚴峻挑戰。在此背景下開展高中數學教學活動,教師應革新傳統教學觀念,將課堂適度讓給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從而保證預設與生成的有機統一。本文就高中數學課堂教學活動,探究使用預設促進生成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 高中數學 ?預設與生成 ?教學策略
高中是學生知識總結與提升的階段,對學生將來的發展和生活具有直接影響。在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中使用預設促進生成,這就要求教師充分結合新課改思想,認識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從而整合教學內容,引導學生主體在思考、研究、交流和探索中發現并產生新知,提高學生學習質量,完善學生數學知識結構。
一、積極交流,在對話中生成
互動對話是課堂生成的生態條件,真正的互動和合作是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實現多種視角的溝通、匯聚和融合,從而產生新的視界。在高中數學教學活動中根據預設促進生成的策略應用中,教師應積極組織學生交流并參與其中,通過師生交流和生生交流的開展,引導學生在對話中產生并獲得新知。
二、遷移變化,在拓展中生成
遷移變化,是在原有問題的基礎上進行深入挖掘,針對一個問題引導學生舉一反三,拓展思路。在高中數學教學中,預設成功的案例在創設生動的教學情境、精心設計每個教學環節等方面有可取之處。因此,教師可以結合試題的遷移變化,促使生成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提高學生數學思維能力。
例如,完成分段函數教學任務后,筆者提出如下試題組織學生進行研究。設函數為y=2x+3(x≤0),y=x2+2x+3(0
三、啟迪引導,在質疑中生成
教學預設是教師對教學活動提前的策劃,缺少現場感知,致使學生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因此,在高中數學課堂教學預設后,教師還要結合學生在課堂中的實際表現進行預設調整,啟迪學生在提出問題的質疑過程中生成求同存異的思想和全新的數學認知。
綜上所述,預設是生成的基礎,生成是預設的升華。在高中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既要結合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做好預設,還要根據學生在課堂中的實際表現靈活多樣地調整預設,促使學生在百變的數學課堂中生成多種多樣的知識體系和思維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 嚴勇.高中數學課堂重在預設,巧在生成[J].數學教學通訊,2018(12):22-23.
[2] 楊麗芬.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中預設與生成的基本策略[J].數學教學通訊,2017(30):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