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愛玲
摘 要:過去的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效果不理想的原因是老師都習慣地采用灌輸式的方法,總是以給學生傳授更多的知識為主,忽視了學生對知識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培養。而情景教學,就是基于這個問題為學生設計更加適合新時代學生學習的初中歷史教學方法,有助于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深入理解以及對歷史知識的提升。
關鍵詞:情景教學法;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學生
初中歷史是提升初中生綜合素質不可缺少的知識,而且也是學生升學考試必考的科目。對于初中生來說,學好初中歷史對于自己的發展以及弘揚悠久歷史和文化傳承,認識和了解世界都有著重要的意義。所以,為了更好地引領學生愉快地走進歷史世界,老師在教學中經過改革和創新,擺脫了過去“灌輸式”的教學模式,采用了能很好地結合初中歷史學科自身的特點以及學生的認知水平的情景教學法。這樣不但可以積極調動學生的思維,開發學生的智力,還能使學生愉快地投入歷史學習中,更深入、更全面、更多樣地學習歷史,使枯燥的歷史知識變得生動、有趣。實踐證明,歷史相對于數學、物理等學科來說,它是一門最適合創設情景,且本身具有情景性的學科,所以,老師可以運用形象化的情景教學模式,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教材,提高教與學的效率。
一、結合生活實際創造情景教學,促進學生參與
在教學中我們不難發現,初中的歷史內容大多是圍繞通史創編的,雖然內容相對簡單,可是需要學生記憶的知識點非常多,比如,事件年代、日期、人物、事件過程、結果、發生事件的地點等。不要說世界歷史,就咱們中國歷史內容就有相當龐雜的需要記的東西,這顯然給學生的學習增加了難度。再加上初中生都是青春年少,不懂得歷史的真正意義,學習缺少耐心,讓他們心甘情愿地死記硬背這些內容也是有一定難度的。但是,如果老師在教學中能結合生活實際為學生創設有趣的教學情景,不但能讓學生充分理解每一件歷史事件、每一個歷史時期的偉大意義,還能使學生在學習歷史知識的同時,增強記憶,提高學習效率。因此,老師要帶領學生有計劃地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或者校園文化活動,讓學生親身感受歷史,觸摸歷史,再通過老師的啟發,促進學生的對歷史的理解。如,在講到臺灣問題時,老師可以大概地對臺灣的歷史進行回顧和介紹,再對每一個歷史節點進行分析、講述,加深學生對這些歷史事件的印象。然后,再結合相關電影增強學生對臺灣歷史的認識,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懷。
二、再現歷史情景,激發學生興趣
過去可能是認識不足的原因,導致老師的教學局限于教材,方法局限于講解,很少有老師采用更加靈活的,學生容易理解的方法。如,歷史情景再現。其實,經過研究和嘗試,我們發現歷史情景再現,既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促進學生更好地學習歷史,也能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真切地感受歷史,走進歷史。如,老師可以在課上采用歷史圖片、錄像、實物、多媒體等手段,呈現歷史真相,刺激學生的感官,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同時也能激發學生對歷史學習興趣和熱情,保證課堂學習的效率。如,在給學生講《秦王掃六合》這一節的內容時,老師完全可以搜集一些相關的歷史圖片,比如,秦始皇與劉邦、項羽的故事,既強化了學生對內容的理解,讓學生了解秦始皇其人以及其縱橫六國的艱難歷史等。這樣不但能激起學生對歷史的更多渴求,更能培養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探究意識,對于促進學生自覺地學習歷史,是一種有效的手段。
三、用情景設問,鼓勵學生提問、質疑
歷史雖然是一門內豐富的學科,但是老師的教學說法如果過于死板,難免讓歷史知識顯得單一、枯燥,讓學生失去學習的熱情。所以,作為歷史老師,要運用情景設計問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注意聽講,參與教學過程,提高學習的有效性。比如,《秦王掃六合》這一節時,老師在設計的相關情景教學過程中,問學生:“假如你是秦國的商人,統一貨幣可能會給你帶來哪些方便呢?”這些問題不但能讓學生始終融入內容,還能根據不斷深入的教學內容和知識點給學生拋出更多的問題,把學生進一步引向歷史,讓學生感受歷史,理解歷史,并且學會提問或者質疑,并在提問和質疑中更加掌握歷史知識,靠近歷史真相。這樣不但能激發學生心理反應,而且也能通過有趣的情景問題激發學生對歷史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學習的動機,達到理想的教學要求。
綜上所述,作為初中歷史老師,想在教學中活用情景,不但要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不斷加強自己的專業素養,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還要結合教學內容有效創設情景,強化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認識,加強知識的積累和學生思想道德的建設。這樣,才能使優秀的歷史文化在無形中滋養學生的心靈和品質,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王濤.歷史情境概念界定和創設方法淺談[J].歷史教學,2007(10).
[2]黃永章.論情境教學法在中學歷史教學中的應用[J].科技創新導報,2011(13).
編輯 劉瑞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