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長鴻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相關教育部門對教師的教學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適應教育發展的需求,多數學校開始落實教師創新教學策略,該創新教學策略著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強調動手操作性。就初中物理對如何實施創新進行針對性探討,針對現今初中物理教學存在的不足提出實施創新教學的幾點建議。
關鍵詞:初中;物理創新教學;分析與策略
學校教育實施創新教學策略,是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要目標之一。隨著社會經濟科技的飛速發展,國際競爭力日益激烈,提高全民素質顯得尤為重要。由此,單單只是一味地讓學生掌握知識是遠遠不夠的,還要知道掌握知識的方法。因而在21世紀,基礎教育的任務必然是讓教師通過實施創新教學,使學生由學到知識轉成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是學習的本質。只有這樣,學生在以后面對新世紀的挑戰時,才能更加適應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形勢,更加適應職業轉換和知識更新頻率加快的要求。在未來發展中,我們的學生才會更具有競爭力。
一、當前物理教學現狀分析
隨著經濟的發展,互聯網的普及,信息爆炸使人們的知識儲備結構不斷更新變化。尤其是在當前青少年階段,他們對外界信息接受能力與電子接受能力相對較強,接觸網絡信息面廣,在此背景下,創新物理教學模式來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已成為必然,同時這種方式也表現為社會對創新性綜合素質人才的需求。
從現階段的物理教學模式來看,初中物理教學仍有一定的缺陷,尤其是在創新教學方面。筆者認為,存在這些問題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點:一是受國家應試教育模式的影響,目前國內絕大多數的初中都是以考試成績作為升學的一個標準,因此,中學的教學計劃從教學內容、教案設計、課程規劃等都受應試的影響,進而教師對學生的考試成績、應試技巧更為關注,對學生的學生興趣及創新能力關注較少,長此以往,部分學生會對學習產生抵觸情緒并感到焦慮。二是部分教師沒有意識到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重要性,使課改的要求未落到實處。三是多數初中教師未意識到創新教學的重要性,僵硬呆板的教學方式使課堂氣氛變得壓抑,嚴重制約初中教學水平的提高。
二、初中物理教學實施創新教學的策略
1.創設問題情景,拓展學生思維
古語有言:“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誠然,老師的作用便是來解答學生疑問的,學而有惑,收獲的知識不是最為寶貴的,最可貴的是學習初始的惑。學生有疑問意味著他對該知識點有進行思考,不同層次的疑問反映學生對該知識的掌握程度,教師在創新教學時,應引導學生提問,或教師在進行教學時可創設問題情景,引發學生思考。教師可聯系實際,提出與生活有關的物理題,譬如煤塊放墻角久了墻角為什么會變黑?早晨的在葉子上的露珠是怎么形成的?為什么籃球手投籃時球要旋轉?比薩斜塔為什么傾斜卻沒有倒?為什么人在跳躍之前要蹲?教師提出一些有趣的問題自然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這還能使學生更好地了解物理的思考方式,提高其分析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并且很好地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從而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
2.理論聯系實際,創新學生思維
物理科學體系由其概念與規律形成,因而,物理教學離不開實驗探究。中學生對可操作性的實驗大多會保持極大的好奇心,不僅是因為實驗能讓學生通過一些基本實踐操作懂得物理原理的內涵并驗證所學知識或從中發現新知識,還能讓他們在完成實驗后獲得成就感和幸福感從而使他們體會到成功的樂趣并由此愛上物理這門學科。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創新實驗設計,調動學生的學習物理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譬如,在驗證小燈泡兩端電壓在大于、等于或小于其額定電壓時小燈泡發光情況。教師在稍加指導后應鼓勵學生完成,有些學生會通過探索發現可以改變滑動變阻器阻值來測定小燈泡每次通過的電流和兩端的電壓,并觀察燈泡發光情況。學生在實驗過程中不僅懂得公式的運用,還能加深他們對此章節的理解,既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還能提高其解題技巧,以此培養學生根據實際在生活中應用物理知識的能力。
綜上所述,學生的創新意識不是先天形成的,而是要靠后天的培養。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實行創新式教學是適應現今教育事業的需要,是落實課改的必然要求。現階段初中物理教師對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應不止停留在課程教學創新方面,而是要在尊重學生、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式下對教學內容進行創新以此確保學生創新能力的有效提升。教師應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使之成為社會所需的創新型人才,為國家的人才培養做出貢獻。在初中物理教學過程中,教師授課時應講求創新教學,積極鼓舞學生思考,鍛煉學生靈活解題能力以及培養其創新思維。將生活融進物理,將理論與實踐結合才能更好地使學生適應物理環境,才能使學生更好地開發潛能,培養學生創新意識才是真正實現物理教學的目標與宗旨。
參考文獻:
[1]陳莉紅.如何提高初中物理教學的有效性[J].學周刊,2019(2).
[2]李茂.互動式學習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J].新課程(中學),2018(6).
[3]王香蘭.淺談如何提高高中物理課堂教學效率[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8(34).
編輯 馮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