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睿
摘 要:在小學語文教學當中,發展學生語文素養是主要教學目標,而培養學生閱讀能力是發展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方式。主要就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做好閱讀教學這一主題進行了探究。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教學方法
閱讀教學作為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學生的閱讀能力與他們的語文學習成績產生直接聯系。因此提升小學閱讀教學質量,顯得至關重要。基于此,下文主要就相關內容,進行了論述。
一、設計科學的教學目標
閱讀教學作為小學階段語文課程教學中的重要內容,教師在確定閱讀教學目標的過程中,應當充分把握閱讀教學特征,并注重在這個過程中發展學生素質。所以,教師應當確定全方位的教學目標。具體而言,教師在確定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目標的時候,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確定培養學生語言文字能力方面的目標,確立對其進行思想教育方面的目標,確立對學生進行思維能力培養方面的目標。
二、教授學生朗讀方法
1.教師范讀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課文都是精心挑選出來的,其中包含著真摯的感情,通過朗讀這種形式,能夠讓學生對課文內容進行更好理解,從而引導學生深入把握作者情感,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發展。但因為小學生年齡較小,他們的語文基礎知識相對欠缺,再加上課文篇幅通常較長,且涉及不少的生字,學生對于課文的閱讀和理解就會因此出現困難,這就需要教師進行引導。教師在進行范讀的過程中,應當做到發音準確,并帶有感情,從而激發學生情感共鳴,提升學生朗讀水平,引導學生就課文內容進行深入思考。
2.學生朗讀
引導學生有感情地進行課文朗讀,為學生閱讀能力的發展提供前提。所以,在組織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教授學生相應的朗讀技巧,讓學生養成良好的朗讀習慣。具體而言,教師可以根據不同文體的類型,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指導,比如在閱讀說明文時,教師應當引導學生進行流利閱讀,且做到發音正確,并掌握好文章的層次。
3.對比朗讀
對比朗讀指的是引導學生把不同朗讀方式應用起來,去進行課文閱讀,從而讓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對文章語調、情感方面的不同進行體會,促進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就《瀑布》這篇課文進行舉例,這篇課文主要從聲音以及視覺兩個方面入手進行描寫,首先描述了瀑布的聲音,接著對遠看、近看瀑布的景象進行了描述,著重體現了作者對大自然的贊美。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對這三節的內容進行對比閱讀,進而更好地感受到大自然的奇美。
三、培養學生閱讀理解能力
學生在主動積極進行思維的過程中,能夠讓學生的理解能力得以有效提升。就《海上日出》一文進行舉例,它是巴金的作品,這篇課文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它所表達的意境十分美。文中涉及諸多生動的詞句,讓我們對海上日出美麗的景觀產生了身臨其境的感受。要想幫助學生對文中詞語進行更好理解,讓學生進行相應的體驗是主要途徑。所以,教師在進行課文教學以前,可以在確保學生安全的前提下,帶著學生到山上或者是草地里觀看日出,并對學生做出要求:對日出前后的具體情況進行認真觀察,之后教師再引導學生從如下幾方面入手去進行觀察:太陽的形狀、顏色以及光亮等。學生在對日出過程進行認真觀察以后,就會對大自然的美麗有更為深入的體會。在學生親身體驗后進行課文內容學習,能夠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容。
四、合理運用練習法
小學語文課程兼具工具性、人文性特征。其工具性要求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的時候,要著重對學生實施聽說讀寫方面的教學活動,從而提升學生語文學習能力,同時也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推動閱讀教學活動的更好開展。所以,教師在組織教學實踐的過程中,應當充分把握小學生的學習實際、教材特征,對針對性的訓練活動進行設計,從而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促進他們語文素養的發展。首先,為了把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積極情緒調動起來,教師可以把多種形式的閱讀教學策略運用起來,比如運用分角色扮演讀或者是組織朗讀比賽等方式,讓學生能夠更多地參與到閱讀活動中來。在組織閱讀教學活動的過程中,還要注重指導學生認真傾聽他人的朗讀過程,要注重傾聽他們的朗讀是否流利,是否具備感情,同時還要引導學生對不同語境下語言表達含義的差異性進行掌握。與此同時,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運用復述課文的形式來深入理解課文,或者運用開展辯論會的形式,培養學生閱讀理解能力;引導學生對課文內容進行續寫,以此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讓學生記錄生活與學習中遇到的事情,去記錄自己的體會,培養學生知識歸納整理能力,實現知識的內化。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實踐當中,我們應當以新課程改革標準作為指導思想,去優化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活動,提升學生閱讀能力,最終培養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提升語文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郝建榮.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做好閱讀教學[J].中國校外教育,2019(9):119.
[2]尹迎荷.做好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需要注意的四個方面[J].課程教育研究,2018(41):79-80.
[3]李慧峰.談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做好閱讀教學[J].學周刊,2018(21):125-126.
編輯 張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