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霞
【摘 ?要】 語文是一門基礎的學科,在整個中職教學體系中有著舉足輕重的教學作用,其重要性也是毋庸置疑的。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對中職語文課堂教學進行創新具有現代教育的特點,能夠使中職語文教學獲得更顯著的成效。于是中職語文教師要結合創新的思維,采取科學的策略不斷對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改善,創造更好的教學效果。本文主要從當前的實際教學情況出發,結合中職學生的學習特點,從多方面論述對中職語文教學的創新策略。
【關鍵詞】 中職語文 ?教學 ?創新
好的語文課堂教學,不僅要有好的教學方法,還要將方法用的恰到好處,好的語文教法不僅要敢于創新,還要繼承傳統,并敢于探索,一定會找到適合自己的課堂教學方法,它就像一股春風把生機和活力注入到語文課堂教學中,“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語文學科天高地廣,不管怎樣的教學方法,只要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提高語文學習的效率,都是切實可行的。
一、創新語文課堂教學的重要意義
相比于其他學科,語文學科與學生日常生活的聯系是更密切的。在職業導向的思路下,中職語文的根本目標就在于培育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職業水準。作為中職的核心學科,語文學科有必要符合新課改的宗旨,設計明確的學科教學目標。在語文課堂上,教師不僅要講授基礎性的語文知識,同時更應當重視學科實踐能力的逐步養成。語文與日常生活具有密切的聯系,因此師生應當接受實踐導向,全面轉變語文學科的教學流程和課堂模式。然而從目前來看,很多中職學校仍沒有構建成熟的教學模式,缺乏對教學方法的全面更新。為了確保提高同學們的學科成績,教師通常運用語文課堂的時間來講解大綱中的語文知識點,然后選擇與之相關的習題讓同學們演練。因此在傳統語文課堂上,師生通常能感受到壓抑緊張的語文課氣氛,不利于師生溝通并且分享心得。對于傳統方法如果不加變更,那么時間一長,中職學生很可能喪失對語文學科的濃厚興趣,甚至厭倦語文課堂。在新課改背景下,亟待轉變語文教學的傳統方式,在創新方法的引導下強調語文綜合素養的提高。
二、規劃人生,從而走進創新的天地
“教語文就是教做人,學語文就是學做人”,在課堂上教師應教育學生關注時代,關注人與人的關系,關注社會的發展,關注人間的真善美與假惡丑,讓他們真正從健康成長的需要、文化知識的需要、祖國人民利益的需要去規劃人生,實現理想。筆者在課堂上就注意教學與時代相聯系,引用鮮活的事例,加強學生的審美觀、價值觀和人生觀教育。例如,結合課本中《〈士兵突擊〉節選》鋼七連的精神“不拋棄、不放棄”,教育學生明白生命的真諦,生命的意義。結合電影《亮劍》中李云龍的名言“亮劍,狹路相逢,勇者勝”,讓學生明白中華民族百折不撓的斗爭精神,讓他們樹立民族的自豪感和正確的人生態度。學生只有熱愛祖國、熱愛生命,才能真正喜歡語文。源自內心的熱愛和追求,是創新的靈魂。其自主性、激情、意志等對學生創新素質的形成與提高具有極大的推動作用。所以在教學中要特別注重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培養,加強對學生的情感教育,促進和提高學生情感智慧的發展,從而激發學生的創新欲望。例如,把鐘南山院士學習語文的觀點介紹給學生:他認為一個科學家首先要掌握的基本功是語文,“學好語文實際上是學會抓住最主要的東西”。適時地為學生點撥學語文的重要性,喚起他們熱愛語文的欲望,從而走進創新的天地。
三、營造主動學習的良好氛圍,提高學生文學鑒賞的能力
要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需要語文教師花較多的時間用在課前準備上,充分了解每個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常記教學札記,記錄課堂內外有關學生的點點滴滴。另一方面,根據學生的實際多方查找資料,備課、寫教案、選擇常規教學手段或現代聲像工具等不再是單純的應付,要有較強的可操作性,有效地為學生營造良好的自主學習的氛圍。我在教讀《再別康橋》一課前,花了很多時間查找相關資料。上網找到徐志摩和劍橋大學的照片,到音響店找到電視連續劇《人間六月天》,用系統軟件截錄部分情景,還找到歌曲《再別康橋》作為朗誦的相配音樂,精心制作了課件《再別康橋》,此課件后獲省課件大賽二等獎。因為中職學生語文基礎較差,對詩歌理解力不夠,往往不能很好地融入到詩歌意境之中。精心制作課件,可以結合音、畫效果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詩歌,原來學生對詩歌有的深奧、艱深、難以理解的畏難情緒一掃而光。在詩歌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逐漸形成詩歌鑒賞的程式,積累詩歌鑒賞的常識,逐步提高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
四、合作探究,加強訓練
當代創新活動需要個體具有良好的人際交往與合作溝通能力,開放的課堂教學活動本身就是認知活動、情意活動和信息交流綜合影響、相輔相成的過程。學生在合作中參與活動,也能更好地激發他們的興趣與動機,同時還可以避免教師把現存的知識生吞活剝地照搬給學生。例如,有位教師在教學《雷雨》一文時,他打破原定的教學程序,采用讀、編、演、評的形式,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該篇話劇。第一步:要求學生作好課前讀寫準備,讓學生自主閱讀課文,并觀看該電影。之后,分別寫出自己對周樸園、蘩漪、侍萍、周萍、四鳳、周沖、魯大海、魯貴等人的評價。第二步:分組自主討論,選取文中情節,按教師范文,編寫簡短劇本。第三步:小組討論,人人參與,自主分工,確定導演、演員,進行合作排練。第四步:學生分組分別表演,由學生代表和教師組成的評委打分點評。第五步:由勝出小組自薦學生作獲獎感言,另外場外學生談觀后感。第六步:教師對整堂課學生的讀、編、演、評作總體點評。這節公開課,雖說學生在表演作品時場面有點亂,但正是有點“亂”的時候,是學生思維最活躍之時,該教師運用的小組合作探究學習模式很成功,讓學生在合作中參與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不斷思考、不斷質疑、主動學習、主動求知、學會創新,同時培養了學生互助學習、取長補短的合作精神和學習習慣。
總之,創新教育這一課題,也離不開語文教學這一龐大的載體,只有把創新教育巧妙地融入語文教學,并從某種程度上指導語文教學,才能推進職高語文甚至所有語文教學整體改革,提高素質教育水平。
參考文獻
[1] 姜春燕.淺析傳統與創新間的中職語文課堂教學[J].學周刊,2011(04).
[2] 水云生.淺談中職語文課堂教學的創新研究[J].都市家教,20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