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玉霞
【摘 要】 本文從學生的角度,探討了適合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策略問題,這些策略包括課堂教學中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策略,課堂教學中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策略,課堂教學中組織學生運用各種形式學習的策略等,并提出一些具體實施的辦法和途徑。
【關鍵詞】 小學語文 ?課堂教學 ?學習興趣
興趣是人類向特定事物進行探索的內在引子。教育領域上,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何在小學階段培養良好的語文興趣,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之一。
一、發現學生的閃光點
每個學生都是一朵含苞待放的花朵,等待著教師這個辛勤的園丁去澆灌,發掘它們的美。每個學生的花期不一樣,教師不能用單一的標準去判定他們的優劣,比如用成績去衡量一個學生是否聰明,是否有潛力。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閃光點,教師要運用自己的慧眼,發現學生的閃光點,然后加以肯定,讓學生獲得自信心,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比如,在教學中,除了日常的考試、小測驗外,我還會經常舉辦一些活動。這樣,一方面可以鍛煉學生的膽量,培養他們的自我表現能力;另一方面,還可以借機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然后重點挖掘、培養,使每一個學生都能獲得進步。
二、課前提出預習要求,激發學習興趣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學生開始預習時,很可能不習慣或不知道如何去預習,就會出現千篇一律地朗讀課文、反復地練習生字詞,這樣的預習枯燥無味,效果也不明顯。針對學生的學習興趣保持不久、易分散、易轉移等心理特征,為激發預習興趣,可在朗讀前巧設懸念,提出一些有趣的問題,如《心愿》一課,可布置預習問題:什么是心愿?這是誰的心愿?他們的心愿是什么?這樣,學生帶著問題預習,學習的興趣就很濃厚,就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重視學生的主體性
在傳統的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都是占據著課堂的主體位置,教師站在三尺講臺上口干舌燥地講課,學生在下面被動地聽講。在這樣的語文教學課堂上,學生只是被動接受知識,并沒有機會去思考,長此以往,學生會對教師產生強烈的依賴性,使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受到限制。而產生這樣的原因是教師長期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過于看重學生的成績,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將自己當成了課堂的主人,學生只需要跟著教師的腳步,按照教師的安排去執行,從而達到預期的成績,但是事實上這樣的教學模式很難達到預期目標。這樣的教學模式過于枯燥無味,學生并沒有興趣去學習,在課堂上的學習注意力也不會集中。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樹立新的教學思想觀念,將課堂主體的位置交給學生,給予學生足夠的空間去施展自己的才華。
四、創新求異,使學習方式多樣
指導學生朗讀的方法很多,但各種形式的朗讀有各自的功能和適用范圍。當需要激情引趣或學生讀得不到位時,宜用范讀指導,如老師的輕聲示范或者是借助媒體的范讀,但無論是放錄音還是老師范讀,都要根據課文的特點來確定示范的時機,教會學生處理重音、停頓,恰當運用語氣、節奏、音色等,對一些比較難讀懂的文章或古詩,可以一開始就以示范引路,這樣可以降低難度,放緩坡度。創設情景尋找切入點。文學作品離不開特定的“情”和“景”。在語文教學中,教學的實施者和受教者也都是充滿情感的活生生的人,教師有意識地把情感教育滲透到教學的整個過程中去,不僅能夠煥發出語文課本身所具有的活力,而且也能有效地點燃學生內心的情感,從而使語文學習真正成為學生的第一需要,成為學生增長知識、陶冶品質、培育情感和進行審美體驗的過程。不管如何尋找“切入點”,設計的目的都是為了引導學生去感知課文內容,為后面的教學開好頭,打好基礎。具體到每一篇文章,我們并不能千篇一律地將文章歸入某一類來尋找,要細細品味文章,看看文章中最能讓學生有所收獲的地方在哪?最能讓學生的思維有所發揮的地方在哪?學生的思維有其年齡特點,對文章的感悟和興趣有不同程度的差異。
四、創設效果情境,激起探求的興味
在教學進程中,要盡量抓住給學生提供自主探求的時機,讓他們置身于一種探求效果的情境中,以激起學生劇烈的求知愿望,積極自動地去探求新知識。創設效果情境,有利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增強學生內心的愉悅感,激起學生探求的興味。如在教學《美麗的西沙群島》這堂課。上課開始,我就播放與課文內容密切相關的西沙群島的風光片,并配以課文的范讀,讓學生對本文的故事情節有一個整體的感性的認識。這樣,既為全文的學習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礎,又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接著,我問學生:你覺得西沙群島是個怎樣的地方?這既是對學生了解情況的反饋,又自然地補充了課題,找出了文中的兩個中心詞“風景優美,物產豐富”自然地引出課文第一段。因此,教師是教學進程中效果情境的創設者”一個好的效果情景,可以激起學生劇烈的效果看法和探求動機,激發學生積極地思考。
五、平等評學激趣,讓笑聲在教室里回蕩
當學生的自覺意識得到高度強化,內在的進取熱情已得到激發,教師就可以把學生的自評與互評權交還給他們,激發其活躍的主體意識,感受班集體內平等、和諧、信賴的自由氛圍。在平時教學過程中,筆者經常把諸如抄寫默寫背誦等客觀作業交給學生自檢互評,取長補短。對于作文的評改,筆者經常“放縱”,具體的做法為:將本次作文評分標準板書在黑板上,先由學生獨立評改一篇作文,要求有勾畫有旁批有總評有分數并有簽名,然后以小組為單位交流補充,目的是多多學習他人的作文寫法及評法,最后由各組推薦出一兩篇優秀作文或評文,借助投影儀師生一起復評,選出最佳作文或評文。曾有老師感嘆考試“不是考學生,而是考老師”。的確,一次考試,語文老師需幾天才能改完,而那時學生早已把考試內容遺忘到九天云外,勞而功微。
總之,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沒有興趣就沒有學習的動力和欲望。輕松、愉快的教學氛圍可以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課堂活動中,調動學生的課堂積極性,促進學生對知識的吸收。
參考文獻
[1] 張明浩.淺析小學語文學習興趣的培養[J].教育教學論壇,2013(7):65.
[2] 唐仕林.淺談小學語文課堂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路徑[J].科學咨詢,2011(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