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形勢下的美術教學研討中,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面對的不僅是教授學生書本上的美術理論知識,還應包括塑造其良好的藝術性格、品質、情感、意志等各方面的素質教育,從而使學生獲得更好的心理基礎和人格品質。
關鍵詞:美術課堂;審美能力;“愛美”
中圖分類號:G633.955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19)16-0130-02
一、引言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美——是道德純潔、精神豐富和體魄健全的強大源泉。美育最重要的任務是教會孩子能從周圍世界(大自然、藝術、人們的關系)的美中看到精神的高尚、善良、真摯,并以此為基礎確立自身的美。”
三毛說:“人活在世界上,重要的是愛人的能力,而不是被愛。我們不懂得愛人又如何能被人所愛。”
曲黎敏說:“在這世上,光做人是不夠的,最好還要做一個詩人,最起碼是個骨子里有詩意的人,那樣你與世界的對話就豐富而且充滿意義了。”
我們想給學生以美的教育,讓學生能夠從小愛美、學會欣賞美、感知美、追求美,這比讓學生多掌握一項技能要重要得多。我們希望通過美術課堂的熏陶,能使孩子懂得美,希望在他們的生命中留有對美最原始、最初步的感知。接下來,我將結合自己三年的美術教學經驗,談談自己的課堂教學感悟。
二、不懂何為美又如何能感受美
1.懂得欣賞何為真正美
一直以來,我國中小學教學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普遍注重學生的學習成績,而對美術的教學多數流于形式,多數教師只是單純地按照教材逐課講述相關美術知識,而對一些欣賞課程或者能夠陶冶情操增長見識的內容直接忽視了。教師太過于講究技法的傳授,使得課堂氣氛沉悶,學生失去了傾聽的積極性,導致學生缺乏生對美術學習的興趣,不利于學生藝術素養和審美情趣的培養。記得當時第一次上美術課,我出示了兩張風格截然不同的作品,一幅是市面上所謂的行畫,畫得十分逼真,但卻無任何感情基礎。而另一幅是著名畫家米羅的抽象畫作品,這兩幅作品得到了學生兩種截然不同的反映,令我尤為震驚。他們對行畫贊不絕口,而對米羅大師的作品卻嗤之以鼻。這點讓我尤為失落,不禁納悶,甚至提出質疑,學生的審美究竟哪里出了錯。后來與其他美術老師交流后才發現,這樣的例子不在少數。或許學生的童趣審美早已在幼兒園甚至更早的階段就已經被慢慢地扼殺了,他們從看到漂亮的顏色或者物體會不自覺驚嘆到后來失去了發現美的眼睛,只覺得那些技法很酷炫,進而對那些毫無靈魂的作品嘖嘖稱奇。于是,引導學生懂得欣賞何為真正的美就成了我美術課的第一要務。
2.懂得感受何為真正的美
情感是心理活動的一種表現,而藝術是情感的集中體現。小學美術教學注重培養的是小學生對美術作品的審美能力及創造力,因此,在小學美術教學中融入情感教育十分必要。積極的情感培養及引導能夠很大程度上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理性地看待問題和社會,激發其對生活和學習的熱情。情感教育與培養學生的審美素養是相輔相成的,高尚的情操可以幫助學生正確地感知美術作品所蘊含的藝術價值及審美表達,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陶冶情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于是我開始尋找大量適合小學階段的學生欣賞的大師級的美術作品,力求每節課抽出一些時間讓學生欣賞,在欣賞的過程中講解作品的產生過程以及畫家本人所要傳遞給欣賞者的情感,并且盡量避免過多地講解技法。
3.懂得表達何為真正的美
小學生天生具備豐富的想象力,喜歡問為什么,因此在美術課堂教學中,可以充分利用學生這一特點,設計生動有趣的提問,激發學生思維想象的能力,培養情感感知能力。在欣賞完大量的作品后,我開始試圖讓學生上臺講解名家畫作背后的含義。有些是欣賞過的圖再回顧,而有些則是新的作品,引導學生從自己的角度大膽地表達對畫作的看法。
三、欣賞美后如何更好地表達美
1.通過感官表達美
由于小學生理解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都不強,他們對事物的認識和感知一般都是通過直接地看和聽,并且需要直接的具體形象。因此,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可以重視情景教學方式,讓學生對學習有直觀的體驗,引導他們通過感官來表達對美的感受與看法。比如,可以在看到一片美景或者一張很美的作品時,讓學生通過表情和神態將自己對美的感覺表達出來。這樣的做法是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他們的情感體驗,使他們更樂意與同伴們一起發現美,感知美。
2.通過語言表達美
除了感官的方式,教師也可借助語言來表達,通過一些形容詞,鼓勵學生積極大膽地將自己所欣賞到的作品表達出來。也可與語文老師相互配合,通過日記和作文的形式,讓學生在美術課堂上與同學分享。通過語言來表達美,也是一種非常不錯的方式。
3.通過作品表達美
美術課真正想要教會學生的是如何通過美術作品來表達美。經過前面的鋪墊與積累,教師希望學生能通過自己的畫筆,將美表達出來。美術作品中情感的表達是作品的靈魂,外在的表現手段和表現形式僅僅是一件作品的外衣,不能從心底真正地打動人。要使作品真正打動人,就必須深入地了解其內涵,即畫家在作品中表達的情感。我在課堂上最經常跟學生講的一段話就是:“老師并不要求你的作品要畫得多么的逼真生動,因為畫得像這件事我們可以交給照相機幫我們完成,但是一幅有情感的畫是照相機所無法達的。假如你畫一個人,那么你恨他跟你愛他所畫出來的美術作品是絕對完全不同的,但是現實中他就是那樣,不會因為你的作品而改變。”所以反觀作品,我們就可以發現,如果,你為你的作品注入了情感,那么,這樣的作品絕對是獨一無二的,是屬于你的美術作品,也是你能夠過作品所表達出來的只屬于你自己對美的理解。
四、結語
教育是針對人的教育,教師面對的對象是學生,是有獨立見解、有感情的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也有自己對生活的感受。在美術教學中,不能老是冷冰冰地開展教學,要充滿生機、充滿活力、充滿情感,教學中要積極開展情感教育,讓學生想學習、愛學習、能學習。讓他們懂得欣賞何為真正的美,懂得感受何為真正的美,懂得表達何為真正的美;使他們學會通過感官表達美,通過語言表達美,進而實現通過美術作品表達美。因為“愛美”,將會是學生一生最好的教養。
參考文獻:
[1]顧昕.論美術課堂中的情感教育[J].華章,2010(7).
[2]劉興勝.淺談小學生的情感教育[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版),2011(7).
基金項目:福建省教科研十三五規劃2017年度課題“‘互聯網+背景下紙藝創客課程開發與實踐研究”(FJJkXB17一360)成果之一。
作者簡介:林曉瑜(1991—),女,福建廈門人,二級教師,本科,研究方向:美術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