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月明


兆龍互連提交招股說明書,欲對A股發起沖擊,但就披露的財務數據來看,無論是營收還是采購,以及庫存方面數據,都存在一定的可疑點,需要公司進一步核實更正。
10月11日,主營數據電纜、專用電纜等產品的高新技術公司兆龍互連披露了招股說明書,欲對A股發起沖擊。不過,《紅周刊》記者查看其近幾年的業績情況發現,公司經營業績表現并不十分穩定,2017年至2018年營業收入分別為9.44億元、11.5億元,同比增長32.92%、21.72%,歸母凈利潤分別為3387.82萬元、7243.24萬元,2017年同比減少36.33%、2018年又同比大幅增加113.8%。顯然,經營業績的不穩定表現會不會在其上市后也會有所體現是值得注意的。
此外,《紅周刊》記者在核算兆龍互連營收、采購和存貨相關數據后,發現其中還存在較大的異常,需要企業在上市之前梳理清楚。
招股說明書披露,兆龍互連主營產品中的數據電纜貢獻長期占其營收的90%左右。此外,兆龍互連的產品有很大一部分銷于海外,報告期內,境外營收占到公司總營收的60%左右。
查看兆龍互連報告期(2016~2019年一季度)內的經營業績情況,可發現其存在上下起伏的情況,尤其是2017年,增收不增利,歸母凈利潤下滑了36%。《紅周刊》記者翻閱公司招股說明書,發現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除2017年公司為激勵員工支付了1422萬元的股份金額這類偶發因素之外,還有很大一部分因素是當年原材料價格突然猛增。
招股書披露,兆龍互連的主營業務成本中約有60%是導體材料(銅制作),而銅的價格受國際、國內政治經濟等因素影響都較大。2017年10月,銅的價格直接暴增至56080元/噸,而2016年初才為36250元/噸。這令兆龍互連當年的采購價格大大增長,2016年導體材料的采購平均單價為34.05元/公斤,2017年則增長到43.02元/公斤。原材料價格的波動,令公司當年營業成本增加了36%,毛利率下滑了2個百分點,經營現金流量凈額變為-868萬元,資金鏈有所承壓。問題在于,原材料波動引發的一系列連鎖反應不得不令人思考,該公司一旦上市之后會不會因此而出現業績突然變臉呢?
除原材料波動對公司影響較大之外,據招股書披露,兆龍互連對大客戶的銷售也越來也集中。2016年至2019年1~3月,公司前五大客戶的銷售占營收比例分別達到29.68%、39.20%、41.58%以及42.73%,短短三年時間,就漲了10個百分點。值得注意的是,在這前五大客戶中,除第一大客戶海康威視之外,其余均為歐美客戶。本來,大客戶較為集中就已經給公司帶來一定風險,比如供應鏈話語權較弱、回款較為被動、失去大客戶導致業績突變等,據公司招股說明書,2016年至2018年,其應收賬款占資產比例由33.44%上升至41%。現又加上大客戶多位于歐美地區,貿易戰、匯率變化等問題也會令其業績暗藏更多的不穩定,比如2017年公司產生匯兌損益(主要為美元資產)728萬元就直接導致當年財務費用大增。
此外,《紅周刊》記者在查閱公司招股書時,還發現幾個疑問,首先是兆龍互連存貨跌價準備比例遠遠低于其披露的同業上市公司。報告期內,兆龍互連的存貨占到其總資產的近20%,但存貨跌價準備比例卻僅有0.3%左右,而《紅周刊》記者分別計算了其招股書中披露的同業上市公司通鼎互聯、萬馬股份和盛陽科技,其存貨跌價準備比例基本都在1%至3%之間,為何兆龍互連計提比例這么低?這是其對于自身產品的未來銷售情況有自信的表現嗎?
除存貨跌價準備比例之外,《紅周刊》記者還發現,作為一家高新技術公司,兆龍互連的研發費用占營業收入比例也是不穩定的,2016年至2018年比例都未超過4%,且2018年還降低了一些,變成3.74%,比同業上市公司平均值還要低。而且值得注意的是,公司在招股說明書中稱,截至2019年1~3月,研發及技術人員已達到186人,占到總員工比例的20%,可《紅周刊》記者查看了當期公司的研發人員工資,卻僅有239.49萬元,粗算下來,平均每名研發人員每月工資僅有4291元,要知道浙江地區,4000元在普通員工的工資水平中都不是很高,更別提一般來說工資較高的研發人員了。如此情況,不由讓人懷疑其研發費用和研發人員數量的真實性。
《紅周刊》記者根據招股說明書披露的數據核算了兆龍互連2018年和2019年1~3月的營收數據,發現其財務數據間的勾稽關系存在一定異常。
2018年、2019年1~3月,兆龍互連營業收入分別為11.5億元和2.2億元,其中,境內營收分別為4.44億元和8509.62萬元,若考慮到國內增值稅稅率16%的影響,那么兆龍互連2018年、2019年1~3月含稅總營收大約為12.21億元和2.33億元(實際上,2018年1~5月國內增值稅稅率為17%,所以2018年實際含稅營收可能比推算金額還要高)。
同期的合并現金流量表數據顯示,公司的“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收到的現金”分別為11.55億元和2.62億元,此外,2018年、2019年1~3月公司新增預收款分別為-196.5萬元和176.32萬元,對沖同期與現金收入相關的預收款項影響,則與2018年、2019年1~3月營收相關的現金流入達到了11.57億元和2.6億元。
將這兩年的含稅營收與現金收入數據勾稽,則2018年、2019年1~3月含稅營收比現金收入分別多出6404.05萬元和-2716.2萬元。那么,理論上,2018年的應收款項應該新增6404.05萬元,2019年1~3月則是減少了2716.2萬元。
可實際上,在這兩年的資產負債表中,兆龍互連的應收賬款(包含壞賬準備)、應收票據合計分別為2.35億元、1.83億元,相比上一年年末相同項數據,2018年增加了1317.25萬元,而2019年1~3月則減少了5257.87萬元。很顯然,這些數據與理論上應該增減的金額差距較大。其中,2018年有5086.8萬元的營業收入沒有相應數據支撐,而2019年1~3月應收款項又平白無故多減少了2541.67萬元。值得注意的是,若考慮進2018年前5個月營業收入增值稅稅率為17%的情況,數據差異會更為明顯。
總之,對于這部分數據異常是需要公司對增值稅率、應收票據背書等因素做更多披露的,否則不能排除其營收數據存在失真的可能。
除了上述營收相關數據出現異常外,兆龍互連的采購數據同樣存在疑問。
招股說明書披露了公司向前五名供應商的采購金額以及所占當期采購總額的比例,2018年和2019年1~3月,前五大供應商采購金額分別為6.63億元和1.53億元,占采購總額比例分別為70.58%和73.89%,由此推算出當期采購總額分別為9.4億元和2.07億元,若考慮增值稅稅率為16%(實際上2018年1~5個月增值稅稅率為17%,實際上2018年的含稅采購總額也許比推算金額要高),那么2018年、2019年1~3月含稅采購總額分別為10.9億元和2.4億元。
在2018年、2019年1~3月的現金流量表中,公司“購買商品、接受勞務支付的現金”為10.54億元和2.29億元,剔除當年預付款項新增的-105.29萬元和328.71萬元的影響之后,則與采購相關的現金支出分別達到了10.55億元和2.26億元。將含稅采購與現金支出相勾稽,可發現2018年和2019年1~3月,含稅采購金額分別比現金支出多出3517.62萬元和1409.16萬元。理論上,當年的應付款項應該相應增加這些金額。
可事實上,查看兆龍互連招股書可發現,2018年、2019年1-3月的應付款項(包括應付票據和應付賬款)分別為5359萬元和6253.69萬元,分別相比期初金額,2018年減少了2386.83萬元,2019年1~3月則僅增加了894.69萬元,很顯然,這些數據明顯與理論上應該增加的金額有一定差異,2018年存在5904.45萬元的差異,而2019年1~3月相差了514.47萬元。
在采購數據出現疑點情況下,進一步分析兆龍互連的存貨數據,可發現這一方面數據同樣存在疑點,呼應了采購數據的不準確。


2018年和2019年1~3月,兆龍互連向前五大供應商采購金額分別為6.63億元和1.53億元,占采購總額比例分別為70.58%和73.89%,由此推算出當期采購總額分別為9.4億元和2.07億元。
在同期營業成本中,原材料的消耗金額分別為7.99億元和1.49億元,占營業成本比例分別為87.83%和86.75%。將原材料采購總額與營業成本中消耗的直接材料相減,分別得到1.41億元和5812.37萬元,理論上來說,這部分未消耗的原材料應該計入當期的存貨變化中,即2018年存貨中的原材料應該約新增1.41億元,2019年1~3月存貨中的原材料相應增加5812.37萬元。
查看兆龍互連同期的存貨各項數據,其中2018年、2019年1~3月存貨中的原材料分別為2744.25萬元和5422.38萬元,分別較上一年同項數據增加了746.06萬元和2678.13萬元。除這一部分之外,還有一部分原材料應該存在于存貨中的在產品、庫存商品和發出商品中。2018年和2019年1~3月,這部分商品總額分別為7504.23萬元和7826.43萬元,若按照直接材料占營業成本比例推算,這部分商品總額中分別約有6590.97萬元和6789.43萬元的金額為原材料,與上一次同類項目相比,2018年這部分商品中所含原材料減少了96.35萬元,而2019年1~3月則增加了198.46萬元。綜合考慮當期存貨中未使用的原材料增加金額746.06萬元和2678.13萬元,則2018年和2019年1~3月所有存貨中原材料新增金額分別為649.7萬元和2876.59萬元。由此數據來看,這部分金額比理論增加的金額少了很多,分別相差了1.35億元和2935.78萬元。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即使不考慮這么細,2018年和2019年1~3月存貨賬面價值總額分別為1.02億元和1.32億元,分別比上一年新增加了746.06萬元和2678.13萬元,存貨總額新增金額也都遠比理論上原材料應該增加的金額要少,而且更加不解的是,2018年存貨總賬面價值才1.02億元,這一數據也比理論上應該新增的原材料金額1.41億元要少。很顯然,庫存數據上的差異是需要公司對采購總額的構成等方面數據做更為詳細的披露,否則,存貨數據的真實性則就讓人懷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