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艷紅
摘? ? 要: 信息技術作為高中教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學生信息素養、促進學生發展的有效途徑。政治是高中教育中一門重要課程,將其融入高中信息技術課堂具有重大的意義。本文對高中信息技術與政治教學的融合進行了探究。
關鍵詞: 高中信息技術? ? 政治教學? ? 教學融合
信息技術已經成為當代的先進生產力,融入人們生活與生產的方方面面,產生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現在,信息技術在教育界得到長足發展,改變以往的教學方式,對學科教學質量的提高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高中信息技術教師要充分認識信息技術的本質及內涵,善于融合其他學科知識,提高教學效率。
一、高中信息技術與政治教學融合的途徑
(一)合理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融合。
多媒體課件是信息技術在學科教學中應用的最基本形式,也是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最常用的一種教學手段。因為在課件中可以融入聲音、圖片、視頻等多種媒體形式,相比于“一支粉筆、一塊黑板、一本書”的以往教學方式,課件有著更強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可以在導入環節創設教學情境,強化學生的感知,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優化課堂教學,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幫助學生理解教學內容,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
(二)充分利用網絡資源進行融合。
信息技術的發展使網絡教學成為必然的發展趨勢,網絡教學不僅打破以往教學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還充分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促進以往教學觀念、教學手段、教學模式等的改變。另外,網絡資源信息量龐大、種類繁多,所以教師要先整合網絡資源,保證學生可以合理地、安全地加以利用,并在這個過程中加深師生之間的交流與互動。
二、高中信息技術與政治教學融合的原則
(一)統一性的原則。
統一性的原則指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因為信息技術本身就是一門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一的基礎學科,所以將政治內容融入信息技術教學中應該尊重這個原則。因此,在實際教學中,不能與政治學科的特點相違背,不能只關注工具性特點,而忽視學生情感體驗等人文性特點的發揮。另外,還要尊重教師的主導作用,不能忽視師生間的交流與溝通。
(二)教學主體的原則。
學科教學其實是師生交流與溝通的過程,因此,在學科教學中融入信息技術,不能將信息技術看作一種工具,而應該將其視為一種教學方法。所以,教師授課時不能只是單純地播放課件或者展示其他網絡資源,而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積極發揮引導作用,利用信息技術引導學生交流、討論、自主學習。
(三)適合的原則。
信息技術雖然對學科教學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但是不能隨意使用。網絡資源,良莠不齊,教師要依據教學內容有針對性地選取恰當的教學資源,切不可貪多。另外,對于課件的制作與使用,教師要堅持適合的原則,如果教學內容比較多,就不能利用課件大量堆砌知識點,而應該取其精華,這樣在播放的時候可留下板書時間,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教學內容。
三、高中信息技術與政治教學融合的作用
(一)有助于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
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得益于形式多樣的教學方式的使用,因為信息技術的發展是日新月異的,隨之而來的就是更多新型的、便利的、有效的教學方式。在以往的教學模式中,教師一直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滔滔不絕地對學生進行知識的灌輸,而學生只能處于被動的狀態獲取知識,這樣學生的主體性就發揮不出來,課堂教學效果就不會理想。現在,信息技術的使用改變了死板的教學模式,海量的網絡資源為師生的教與學提供了豐富的、多樣的有效資源,課件的使用實現了從聲音、圖像等多方面對學生進行感官刺激,更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師生之間的教學效率得到明顯提高。
(二)開闊學生視野,豐富課堂內容。
信息技術的發展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在以往的教學模式中,學生獲取知識的來源只能是教師,而現在信息技術為學生提供了多種知識的來源。學生可以通過網絡平臺,從各大正規網站及搜索引擎中找到各種與課文相關的評論、賞析、背景等知識,也可以通過網絡發表自己的意見和想法,這樣學生的思維和視野會進一步拓展。另外,信息技術可以將課本上單純的文字、圖片通過加工,生動具體地呈現給學生,打破時空限制,更進一步感染學生、刺激學生、豐富學生,實現快速發展。
(三)有助于增進師生之間的關系。
在信息技術發展中,師生關系的轉變主要表現為師生互動方式的轉變。在以往的教學模式中,教師與學生之間是主動與被動的關系,但是信息技術使這種主動與被動的關系轉變為平等、和諧的關系。因為信息技術在學科中的融入豐富了師生之間的互動方式,使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與溝通更加廣泛、民主、有針對性。首先,信息技術可以實現師生之間的遠程互動,加強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跨時空交流。其次,信息技術的強大功能提高了師生之間評價與反饋的效率,實現了教師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個別性輔導。
四、高中信息技術與政治教學融合的策略
(一)合理利用信息技術,充實文本內容。
在新課程改革的倡導下,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所以在實際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要在充分考慮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及學生需要的前提下,合理地融合政治內容,切實把握好使用的“度”與“量”。發揮多媒體生動、形象、具體的優勢,將學生帶入課文的情感之中,喚醒學生的情感共鳴,加深學生的理解。另外,由于高中生年齡及生活閱歷的限制,與政治課文中的某些內容產生差距,這時候使用多媒體,可以幫助學生重現過去的情景,進而理解教學內容。
比如在“制作多媒體幻燈片”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結合高中政治“多彩的消費”內容,制作一個有關消費及類型的PPT。這樣學生就會根據政治教學內容收集有關素材,比如各種消費的圖片、消費場景等,隨后引入主體:影響消費的因素、消費的類型、消費結構等,最后進行總結和概括,不僅有利于鍛煉學生PowerPoint的操作和實踐能力,將信息技術的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能力,同時有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跨學科融合能力,從而充實學生的學習內容,提高教學效率。
(二)充分發揮網絡作用,提升學生信息素養。
將高中信息技術教學和政治課堂進行融合,并不是指工具與手段的拼湊,而應該充分結合政治學科的特點與規律,有效發揮信息技術的網絡作用,讓學生積極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有關政治資料、新聞和熱點的查詢,鍛煉學生的信息收集與分析能力,使信息技術的教學效果達到最佳。因此,教師要在實際信息技術教學中秉著信息技術的網絡優勢,使多媒體的運用為教學服務,或者突破教學重難點,或者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或者渲染教學氣氛等。比如,教學重難點往往是學生不容易攻克的學習難關,這時教師可以將教學重難點制作成微課分享給學生,讓學生反復學習,進而解決難題。比如在教學“通過局域網交流信息”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信息技術教學的要求,引導學生通過網絡將“文化的多樣性與文化傳播”融合進來,讓學生合作學習,從局域網的構建、IP的設置、互聯網的接入等開始,正確地使用搜索引擎,諸如百度、360、搜狐搜索等,搜索多樣性的世界文化,并進行對比分析,運用已經掌握的excel等軟件構建表格,插入圖片,將這些文化分門別類地羅列出來,小組之間互相合作和交流,讓學生在合作中學習和生成知識,分享信息,共享搜索的資料與素材,進行有關文化多樣性的研究,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促進學生的多樣化發展。
(三)注重教學方法的融合,發揮信息技術的教育價值。
高中信息技術與政治學科的融合為跨學科教學注入新的活力,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及教師的教學方式,進而提高政治教學質量。雖然信息技術與政治教學可以互相補充,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帶來好處,彌補以往課堂教學的不足。教師要善于將信息技術與政治內容相結合,既能發揮出信息技術的科技優勢,又能讓學生將知識融會貫通,發揮信息技術教育的價值,促進學生更好地發展。
信息技術教學既是一門學科知識的學習,又是一種新的教學理念,可以將其他學科有機融入信息技術教學課堂,讓學生感受信息技術下的知識,培養學生的跨學科探究能力,促進學生信息技術學習能力提高。比如在“數據表處理”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融入政治中的“投資的選擇”,讓學生對家庭的投資項目、金額和收益進行對比分析,并且運用excel的公式、圖表等處理工具將各種投資的收益直觀化,讓學生對政治知識有直接的了解,同時讓學生認識到信息技術知識的價值,提高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總而言之,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師不應該以單純的知識和技能教授為主,而應引導學生進行多元化學習,在高中信息技術課堂中融入政治內容,引導學生積極地思考,并主動參與課堂活動,進行操作和實踐,運用信息技術解決有關政治的問題,感受信息技術的作用和優勢,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發展。
參考文獻:
[1]吳曉軍:信息技術與政治教學有效融合策略探究[J].華夏教師,2017(11).
[2]陸萍:網絡信息技術與高中政治教學深度融合的實踐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8(20).
[3]毛軍.新課標背景下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教法初探[J].信息與電腦(理論版),2012(05).
[4]李四玉.在信息技術教學中培養中專學生自主學習能力[J].今日民族,2011(04).
[5]錢松嶺,董曉云.高中信息技術教師專業發展現狀——基于教師訪談的分析[J].中國電化教育,2010(08).
[6]毛齊明.教學即參與——兼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J].課程·教材·教法,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