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增力
摘要:武術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奇花異草,是中華民族文化、信仰、思想意識形態的載體和證明,如何發展和傳播中國武術,進一步弘揚中華武術文化,已成為國家和武術界的重要研究課題。由于中西文化相互沖突近一百年來武術一直在壓制、反彈、蓬勃發展,在西方體育文化受到侵蝕的大環境中,他的繼承、改造和創新取得了成功,所以研究現代武術的發展和演變對促進現代我國武術的發展有很大的參考價值。本文基于民間武術社團現狀與對策研究展開論述。
關鍵詞:民間武術社團;現狀;對策研究
引言
武俠之風源于春秋戰國,是精神和氣節之代言,“報恩仇,立功名,路見不平拔刀相助”之品質成為不同階層人群的“心靈雞湯”和社會動蕩期間民間人群的英雄訴求及精神需要。素有俠義思想的晚清武術社團,除暴安良、匡扶正義,給人間帶來一股浩蕩的正氣,吸引了成千上萬的平民百姓,武術發展應該理性借鑒中西方體育文化的特點,揚長補短,促進武術內外的雙重發展,實現武術自身的重塑。
一、我國民間武術社團組織研究的發展歷程
第一階段,研究觀點多種多樣,研究相關方向包括古代民間武術協會的成立與發展、現代民間武術協會的發展現狀、發展因素等。第二階段,研究內容更加豐富、具體和深入。歷史時期的研究只有從中華民國時期的研究擴大到宋清時期,我國全體民間武術社團組織研究從因素分析到提出對策。在第三階段,研究方向比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窄,對我國所有民間武術組織的研究增加,歷史時期和地方類型的研究較少。綜上所述,我國民間武術社團組織的研究并不是以前輩們的研究為基礎取得的突破。筆者認為有以下原因。第一,國家不重視民間武術社團組織;第二,目前武術發展的主流是競技武術的發展和傳統武術的發掘與保護,民間武術社會組織在武術發展中不是主流,而是自己處于武術的邊緣;第三,自身沒有系統的管理和開發機制,對自己未來的發展不利。
二、民間武術社團發展的困境
1管理人才缺失
由于社團本身就是業余時間的聚集點,再者,管理人員并不能全身心投入在社團運營和管理之中,使民間武術社團正常的運行受到很大影響,從而造成管理滯后、管理不科學、創新意識不足等一系列情況,因此,阻礙民間武術社團的發展。此外,武術社團對專職管理崗位不重視,雖然部分社團中設有專職管理崗位,但是崗位工資待遇低、辦公條件差、職業前景不明等原因,對于管理能力和專業能力強的人才更是吸引力不足,導致現階段民間武術社團管理人才缺失現象非常嚴重,同樣也是制約武術社團現代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2社團制度不健全
國務院曾經頒布《社會團體管理條例》并在2007年和2016年分別進行修訂,強調章程、制度對社團發展的重要性,明確指出社會團體的章程所包含具體事項,以及社團制度的重要性與必要性。通過查閱文獻了解現階段民間武術社團存在著制度不健全、缺失等諸多問題。在具體的管理制度、管理方法和人才培養方面都有所缺失,部分社團更是沒有成文的制度規定,只有簡單口頭約定。在社團考核與獎罰機制方面更是流于形式,缺乏系統、完整的獎勵制度,更沒有形成有效的長效機制。在社團重大問題的決策方面,往往都是一個人“拍腦袋決策、拍胸脯保證”,從而沒有形成民主決策制度。另外,民間武術社團成員多為中老年武術愛好者,社團成員的老齡化一定程度影響著制度建設。因為民間武術社團管理制度、獎罰制度、民主決策制度的不健全,并且長期得不到有效的解決辦法,對隨意性、流動性較大的社團會員更起不到有效管理與督促,從而導致民間武術社團發展滯后。
三、作為社區共同體營造的城市民間武術服務平臺
在我國社區治理過程中,普遍存在“認同感和歸屬感缺乏”“合作精神和能力缺乏”“人際關系冷漠”“社區參與不足”等問題,原因主要是基于發展主義思路下城市社區治理過多“強調經濟發展,忽視公共性建設”。對此,加強社區文化建設,提高居民主體意識和社會參與意識、推動社區公共性生長是整個社區治理的邏輯起點。落腳點則是在社區自治組織的建設、社區公共領域的構建以及社區公共活動的開展上。因此,應充分發揮社區在“三社聯動”中公共文化服務方面的基礎性平臺作用:規范社區社會組織的服務,促進社區服務的社會化,滿足居民公共文化服務需求,營造社區共同體氛圍。瑤海區以開展文化活動為紐帶,將社區內各行各業各階層居民聯為一體,廣泛開展具有共同文化觀念、民俗習慣、審美情趣的公共文化活動,提供從實踐到精神、從外在到內的文化資源共享服務,旨在強化社區意識,提高居民群體認同與社區文化認同。首先,針對社區中老年鍛煉太極拳、年輕人活動不足的現狀,張氏大洪拳積極開展年輕人武術健身活動。近8年堅持,當初的初學者已成為社區內傳拳授藝的骨干,實現了社區居民服務社區的目的,因為他們既是社區文化的創造者又是社區文化的受益者;其次,發揮社區人才優勢,在傳統節慶日提供更好的精神食糧。張氏大洪拳發揮自身武術文化特色,一方面堅持日常的武術健身指導,另一方面則做好節慶日的武術文化表演事宜。
四、積極營造武術文化氛圍,促進武術生態系統健康發展
在現代社會的發展進程中,武術本身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化,需要對內涵建設予以足夠的重視,同時重視對精神文化內涵的挖掘。在武術與其他搏擊項目的較量比拼中,人們對跆拳道的禮儀、服飾以及泰拳隊員在賽前的“跪拜舞”中體現出“尊師尚武”的文化理念和服飾所具有的特殊意義有了更清楚的認知。對于武術套路比賽,整個活動由承辦方負責,但對于能夠體現武術文化內涵特征的各種具體環節并沒有引起承辦方的關注和重視,忽視了比賽的主旨和意義、拳種技術特征和技擊理念等文化內涵,觀眾往往一無所知,對于武術散打賽事來說同樣如此。隨著科技的發展和物質的豐富給予武術文化以更加豐富的傳播形式,通過市場經濟手段把武術文化資源有機結合,讓武術文化更加有深度。將武術有關的歷史故事、禮儀要素等添加到賽事文化的建設工作當中,這樣可以有效了解武術文化、弘揚武術精神、傳遞武術道德乃至民族文化認同的目標,營造武術文化氛圍,賦予其新的生命力。同時要通過武術“五進”活動、開設論壇、舉辦武術文化交流節等營造武術文化氛圍,不斷更新保護生態平衡的方法和視角,創新武術生態系統保護的意識和智慧,促進武術生態系統的健康發展。
結束語
民間武術社團組織作為一種非營利社會組織,作為武術傳播、武術傳承的重要載體,對武術的傳播與發展具有積極作用。20世紀90年代就有學者對歷史時期的民間武術組織進行過研究,但之后的近10年間,一直沒有將民間武術社團作為獨立的研究對象。進入21世紀后,雖相較競技武術和傳統武術而言并不熱門,但對民間武術社團組織的研究也逐漸增多。
參考文獻:
[1]? 劉帥兵.民國時期武術教育的歷史詮釋[D].上海體育學院,2019.
[2]? 陳溫瑤.社會力量辦體育背景下的溫州市體育社團改革發展路徑研究[D].溫州大學,2019.
[3]? 朱書保.民國時期武術現狀及其特征研究[D].廣州體育學院,2019.
[4]? 任鑫潔.開封市民間傳統武術拳種現狀調查研究[D].河南大學,2012.
[5]? 葉偉.北京市民間武術社團現狀調查及發展對策研究[C].中國體育科學學會(ChinaSportScienceSociety).第九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4).中國體育科學學會(ChinaSportScienceSociety):中國體育科學學會,2011:349.
(作者單位:河北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