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斌



摘要:在裝配式建筑成本管理費用愈高的趨勢下,本文引入精益成本管理工具——作業成本法,將不同類型的預制構件作為成本標的物,合理準確地分配間接費用,結合實際案例研究了裝配式建筑作業成本核算步驟,在此基礎上對預制構件設計、生產、運輸、安裝以及信息化管理過程進行價值分析,并提出改進措施,最終建立增值高效的精益作業鏈,有效降低裝配式建筑建造成本。
Abstract: Under the trend of higher management fee in prefabricated buildings, this research introduces the lean cost management tool Activity-Based Costing, which takes different types of prefabricated components as cost targets and distributes indirect costs accurately, and introduces the steps of ABC in prefabricated buildings combined with a practical case. On this basis,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value of components design, production, transportation, installation and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puts forward improvement measures, ultimately establishes a valuable and efficient lean value chain,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reduce the construction cost.
關鍵詞:裝配式建筑;作業成本法;精益作業鏈;精益成本管理
Key words: prefabricated building;Activity-Based Costing;lean value chain;lean cost management
中圖分類號:F406.72?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6-4311(2019)24-0092-04
0? 引言
裝配式建筑具備“設計標準化、構件工廠化、施工裝配化、裝修一體化、管理信息化、應用智能化”等特點,在節能環保、提高生產效率、增強施工質量等方面的優勢日益凸顯,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建筑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明確指出加大對裝配式建筑的支持力度,提出“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積達20%以上,直轄市、計劃單列市及省會城市達30%以上”的目標。然而,目前國內裝配式建筑成本高嚴重阻礙其發展,據統計裝配式建筑每平米造價比現澆式建筑高出700~800元。由于裝配式建筑的成本具有核算難度大、管理費用比重高的特點,傳統粗放的管理模式已不再適用于精益成本管理的要求,而作業成本法引入作業為資源費用歸集的對象,能夠更準確地分配間接費用,同時追根溯源識別成本動因,最大限度的減少浪費,建立增值高效的作業鏈。因此,本文借鑒廣泛應用于制造行業的作業成本法,以實現裝配式建筑精益成本管理。
1? 裝配式建筑作業成本管理的可行性
作業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簡稱ABC)核心是“作業消耗資源,產品消耗作業”,即先分配資源費用至作業,再由成本動因的確定歸集作業成本到產品。從內容上看,作業成本法包括成本核算和作業管理,其中成本核算合理計量產品成本,而作業管理關注的是資源動因以及作業動因的價值分析[1]。
裝配式建筑對信息化技術、工業化水平要求較高,項目管理費用顯著提高,而節約勞動力的優勢也使其人工費比重在下降,在間接費用增大和直接人工減少的雙重作用下,使得傳統成本法的間接費用分配率很大,直接導致最終成本的巨大誤差。其次,由于傳統成本法將工時、臺班、原材料消耗量作為分配基礎,而它們并不能直接導致間接費用的增加,用不具備因果關系的元素來分配這些費用,必然會導致成本信息的失真,因此傳統成本法越來越不適用于裝配式建筑。
此外,裝配式建筑通過規模化生產方式生產預制構件,再運輸至現場裝配成整體,這種建造方式代表著建筑業全產業鏈整合和發展的程度。不同于傳統建筑,裝配式建筑不僅僅是將現場施工的部分工作轉移至工廠,而是整個建筑生產環節的重新設計,需要各生產環節更加緊密的協作,強調精細化的流程以及組織管理模式。而作業成本法將構件設計、生產、運輸、安裝全流程劃分為一項項作業,更精確地分配間接成本和輔助資源,實現精益成本管理,而且能夠識別作業的有效性與增值性,減少作業之間的浪費,使得各環節連接更加緊密。
綜上所述,作業成本法能夠更好地適用于裝配式建筑成本管理費用比重愈高的趨勢,有利于間接費用的合理分配,有利于成本信息的準確表達,同時追根溯源識別成本動因,最大限度減少浪費,緊密連接作業鏈。因此,本文認為作業成本法應用于裝配式建筑成本管理具備較強的可行性。
2? 裝配式建筑作業成本核算步驟
在裝配式建筑的增量成本中,預制構件的產品費用占比最大,目前構件的市場價格大約為3000元/m3,在裝配式率40%的情況下,構件的成本費折合到單位建筑面積成本可以達到500元/m2,大約占到裝配式建筑總成本的五分之一。而且當前很多地區預制構件價格相對較高,以北京市某預制構件廠為例,按同等條件現場澆筑進行對比,預制外墻較現澆方式每建筑平米增加223元,預制內墻增加188元,樓梯增加40.04元,樓板增加26.96元[2]。因此,本文將不同類型的預制構件作為成本標的物,主要研究構件設計、生產、運輸、安裝過程中發生的作業成本,具體核算步驟如圖2所示。
2.1 建立作業中心
本文基于重要性原則,劃分了四項作業中心:構件設計作業中心、構件生產作業中心、構件運輸作業中心、構件安裝作業中心,考慮到信息化管理水平對各項作業的影響,將其單列為一項作業中心,每項作業中心再根據流程細分為具體的作業。具體作業劃分如圖3所示。
2.2 分配資源,形成作業成本庫
作業中心建立之后,需要分配資源費用至各項作業中心,對于直接材料、人工和機械費用根據相關原始憑證直接追溯,和傳統的成本核算方法一樣,所以本文只歸集間接費用,主要包括輔助材料、管理人員薪酬、動力費、固定資產使用費,各作業中心消耗的資源如表1所示。
2.3 識別成本動因,分配作業成本
建立作業成本庫后,需識別各項作業的成本動因,分配作業成本至各類構件。本文識別作業中心成本動因的方法是,綜合考慮作業相對成本、計量成本、作業動因與作業中心消耗資源的相關程度等因素,從作業中心挑選代表作業,并將其成本動因視為作業中心的成本動因[3]。例如:構件安裝作業中心包括構件吊裝等六項作業,其中構件吊裝作業成本比重較大,且容易獲取相關數據,因此選擇該項作業為代表作業,并將其成本動因—吊裝效率作為構件安裝作業中心的成本動因,最終確定各項作業中心的成本動因如表1所示,再計算出成本動因分配率,從而確定各類構件應分攤的作業成本。
3? 裝配式建筑作業價值分析
在成本核算的基礎上,進一步分析作業價值,從價值工程的角度來說,產出價值=產出功能/資源費用,而在作業成本體系下,作業量與資源費用的比值代表著作業的效率,產出功能與作業量的比值代表著作業的價值,可以推導出下列公式:
在成本核算過程中,歸集資源費用也是分析作業效率的過程,作業量一定消耗的資源越少,或者消耗資源一定作業量越多,表示作業效率越高;而揭示成本驅動因素的同時,也識別了哪些作業是必須的,哪些作業是多余的[1]。因此,下文通過分析作業的有效性和增值性,并提出改進措施以實現作業管理。
3.1 構件設計作業中心
相較于現澆式建筑,裝配式建筑設計成本提高大約30%,顯然構件設計屬于增值性作業,但現階段設計效率不高。提高效率的措施有:①構件拆分建議少戶型、多組合,構件設計遵循模數化、平面化、簡單化,將預制構件形成標準構件庫;②加大設計人員的培訓力度,提升BIM軟件操作能力[4]。
3.2 構件生產作業中心
3.2.1 模具設計制作作業分析
目前模具設計制作屬于增值低效作業,由于模具是按照構件的形狀進行設計和制作的,在以往的構件設計先進行單體設計再拆分,難以實現較高的標準化程度,若在項目開始階段就以工業化和標準化的思維進行單體設計,可以顯著提高構件標準化,增加模板周轉次數[1]。未來還可以采取改變模具主體結構、推廣邊模機械手或者開發虛擬模具制造技術等措施,進一步實現制作過程的工業化。
3.2.2 蒸汽養護作業分析
蒸汽養護作業能夠直接影響構件產品成型,但目前耗費的時間長,屬于增值低效作業。構件廠商需要靈活設置養護窯高度,既要有高度小的隔層,用來養護小型構件,可以節省空間,又要留有高度大的隔層給異型構件,避免出現普通流水線異型構件不能進窯養護的狀況[5]。
3.3 構件運輸作業中心
由于預制構件體積大,設計標準化程度低,需要專門的運輸工具,運輸效率低下,而且構件在運輸各環節容易損壞,因此構件運輸屬于非增值且低效的作業。為了提高運輸效率,需要制定詳細運輸規劃,根據構件大小規劃運輸車次,盡量選擇靠近施工現場的構件廠,由儲存區域的位置規劃運輸路線,由施工順序規劃構件運輸順序。
3.4 構件安裝作業中心
3.4.1 構件吊裝作業分析
構件吊裝能夠直接增加交付物的價值,屬于增值作業。吊裝費用中垂直運輸費比重較大,主要原因在于預制構件的尺寸和重量較大,增加了塔吊噸位,可以通過分段流水施工方法實現多工序同時工作,提高施工效率。
3.4.2 構件堆放作業
從JIT要求的零庫存的理論來看,構件堆放屬于非增值作業,但是在短期內無法消除,只能通過提高作業效率降低資源消耗。目前可通過RFID技術對構件進行唯一性標記,實時掌握構件信息,根據現場的實際施工進度,迅速將信息反饋到構件生產工廠,調整構件的生產計劃,減少待工待料發生幾率,有助于實現精益建造中零庫存、零缺陷的理想目標。
3.5 信息化管理作業中心
信息化管理對上述各項作業中心均有影響,通過將現代信息技術與先進的管理理念相融合可顯著提高效率,屬于增值性作業,但現階段我國建筑行業信息化管理模式尚未成熟、信息化水平低、技術人員操作不熟練等導致作業效率低下。
目前在建筑領域應用較廣泛的信息技術主要有:BIM、RFID、3D掃描等,為了提高應用效率,需要與各項作業中心深度融合,建立以預制構件BIM模型為核心的信息集成平臺,如圖5所示:①在構件設計作業中,建立裝配式建筑的BIM構件庫,以“預制構件模型”的方式來進行系統集成和表達;②在構件生產作業中,結合BIM和ERP系統,創建一體化的信息交互平臺;③在構件運輸、安裝過程中,通過RFID及3D掃描技術實時追蹤構件信息,并將記錄反饋至BIM構件模型中,以實現構件信息的可視化表達[6]。
4? 裝配式建筑作業成本核算的應用案例
北京市某裝配整體式混凝土結構建筑工程,建筑面積為21285m2,預制率達40%,主要預制構件有預制外墻、內墻、樓板、樓梯等,通過查閱相關財務報表及合同,與構件相關的直接費用共計14451元/m3,間接費用為3189元/m3,其中輔助材料費用941元/m3,管理人員薪酬1140元/m3,動力費423元/m3,固定資產使用費685元/m3。
4.1 分配資源,形成作業成本庫
按照作業成本法原則,直接費直接追溯,間接費用根據各項資源的動因按照一定的比例匯集到上述的5項作業中心,各作業中心成本匯總如表2所示。
4.2 計算成本動因率,分配作業成本
由3.2識別出的成本動因,再通過與工作人員的交流,掌握了相關的成本數據,進一步確定成本動因量。由成本動因量及表2得出的各作業中心消耗的資源總量,可計算出成本動因分配率,再結合成本動因量分配各作業成本至構件產品,其公式為:
成本動因率=資源動因消耗量÷作業中心動因消耗總量
作業中心的間接費用=成本動因率×該作業中心的成本動因量
計算結果如表3所示。
4.3 追溯直接費用,計算總成本
根據勞務分包合同、采購合同、工程量清單等,各預制構件的直接人工費、材料費、機械使用費如表4所示,進而根據構件總成本=直接費用+間接費用,得到最終成本。
5? 結語
本文將作業成本法引入裝配式建筑成本管理中,得出以下幾點結論:
一是裝配式建筑管理費用比重高,且具備產業化和數字化生產的發展趨勢,作業成本法應用于裝配式建筑成本管理中具備較高可行性;
二是將不同類型的預制構件作為成本標的物,劃分成構件設計、生產、運輸、安裝以及信息化管理五項作業中心,再通過資源費用的分配、成本動因的識別,實現裝配式建筑作業成本的核算;
三是預制構件設計、生產、吊裝作業及信息化管理屬于增值但低效的作業,通過加大自動化程度以提高作業效率,而構件運輸、堆放屬于非增值作業,提高信息化水平以實現精益建造中零庫存的理想目標。
實踐管理人員可借鑒本文,將作業成本法應用于裝配式建筑成本管理中,建立增值高效的精益作業鏈,有效降低建造成本。
參考文獻:
[1]王平心.作業成本計算理論與應用研究[M].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1.
[2]王廣明,武振.裝配式混凝土建筑增量成本分析及對策研究[J].建筑經濟,2017,38(1):15-21.
[3]王媛媛.基于作業成本法的建筑施工企業項目成本核算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17.
[4]馮清潔,李檢保,王勇.基于分析統計的裝配式與現澆式成本比較研究[J].建筑經濟,2018,39(02):49-53.
[5]倪雪峰.預制混凝土構件自動化流水線研究[J].綠色建筑,2017(1):62-64.
[6]白庶,張艷坤,韓鳳,張德海,李微.BIM技術在裝配式建筑中的應用價值分析[J].建筑經濟,2015,36(11):106-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