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文燦 張俊鋒
摘 要:以湖南省1990年-2017年的專利申請量和地區總產值數據為基礎,運用計量經濟學中的描述統計、ADF單位根檢驗、E-G協整檢驗和格蘭杰檢驗進行實證分析,研究湖南省專利產出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并提出相關建議。研究結果表明:湖南省專利申請數量和地區總產值互為格蘭杰因果原因,即兩者為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關系。
關鍵詞:湖南省;專利產出;經濟增長;實證分析
中圖分類號:F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31.005
隨著世界經濟的快速發展,建設科技強國已成為提高各國國際競爭力的關鍵部分,其歸根結底是要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國內外學者大多認可將專利產出作為衡量國家地區或自主創新能力的指標之一,因而專利產出與經濟增長直接必然存在著某種聯系。目前,對專利產出與區域經濟增長關系進行的研究有很多,但針對湖南省進行的實證研究還十分少。因此,本文將以湖南省數據為例,研究湖南省專利產出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并提出相關建議,對湖南省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和加快經濟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
1 相關概念界定與研究綜述
本文研究專利產出與區域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其中專利產出是指通過專利的申請和授權階段,為專利的保護和應用創作條件的運作過程。本文選取1985-2017年湖南省專利申請量數據作為衡量專利產出的指標。區域經濟增長是指地區人均產出水平的增加,本文選取湖南省地區生產總值GDP來衡量。
目前,國內對專利與經濟增長相關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專利制度與經濟增長關系研究:楊蘇(2014)從創新績效和經濟績效兩個角度對我國1985-2005年的專利數據進行了專利制度的運行績效分析,其研究結果表明,我國專利制度改革對提高專利制度的經濟績效作用影響不顯著,但對創新存在顯著性促進。
(2)專利保護強度與經濟增長關系研究:尹志鋒、周敏丹(2017)通過跨國數據對專利保護強度與跨國企業市場進入方式選擇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專利保護對跨國企業經濟活動的影響與東道國模仿能力成正相關關系。
(3)專利產出與經濟增長關系研究:張愛華(2015)對河北省1985-2012年專利產出與經濟增長數據進行長期動態均衡關系的實證分析,研究結果表明,河北省專利產出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區域經濟的發展,但作用還不是很大。
(4)不同類型專利與經濟增長關系研究:我國現行法律保護的專利類型分為三種,即發明專利、實用型專利和外觀設計專利。李建瑞(2015)對合肥市1990-2014年專利授權量和GDP數據進行實證研究,研究發現,實用新型專利數量最大,對促進合肥市經濟增長的貢獻最大,而發明專利技術含量最高。崔燕燕和崔晟(2015)通過山西省數據分析了三種專利類型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結果表明山西省的發明專利產出率與GDP的關系較顯著。
2 指標介紹與數據選擇
2.1 指標介紹
本文選取地區生產總值作為衡量經濟增長的指標,為了消除物價因素對GDP的影響,計算以1985年為不變價格的各年度物價指數CPI,進過調整后得到剔除價格變動的地區總產值(PGDP)。
目前已有的文獻中,衡量專利產出的指標主要是專利產出量和專利授權量。盡管專利授權量更具法律效應,但本文選擇專利申請量作為衡量專利產出的指標,因為根據湖南省1990-2017年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的數據來看,二者數量差距很大,專利授權量很大程度的包含了專利授權量,專利產出本質上是為了衡量自主創新能力,專利申請便表示該項技術已經存在,能更好的反映地區的創新能力和知識產權工作效果,而授權量只是加以審查后再進行的法律意義上的授權;專利授權量相比申請量具有更強的時間滯后性,容易造成信息滯后和信息失真,影響研究的真實客觀性。
2.2 數據選擇
本文選取湖南省1990-2017年專利申請量PA和剔除價格變動的地區生產總值PGDP數據作為樣本,數據來源為國家知識產權局、湖南省統計年鑒、湖南省知識產權局。為了消除時間序列異方差,使模型估計更加準確,分別對PGDP和PA取對數LNPGDP、LNPA進行研究。
3 實證分析
根據上述變量說明,建立回歸模型:
LNPGDP=α+βLNPA+μ
3.1 專利產出與經濟增長的ADF單位根檢驗
運用Eviews對LNPA與LNPGDP進行ADF單位根檢驗,結果如表2所示。LNPGDP、LNPA的二階差分序列ADF統計量顯著性概率P值小于0.05,通過了單位根檢驗,表明LNPGDP、LNPA二階差分序列為平穩序列,即LNPGDP、LNPA為同階單整。
3.2 專利產出與經濟增長的E-G協整檢驗
由單位根檢驗結果可知,LNPGDP、LNPA為同階單整,因此,筆者進一步進行協整檢驗,采用E-G兩步法,首先進行OLS回歸,回歸結果如表3所示。
LNPA的回歸系數為0.734326,即LNPA每增長1%,人均GDP平均增長0.734326%。專利申請數量越高,人均GDP也越高,專利申請數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研發水平的提升,本回歸結果說明了研發水平的提升對經濟增長具有促進作用。
第二步對方程殘差進行平穩性檢驗,檢驗結果如表4所示。由方程殘差平穩性檢驗結果可知,方程殘差ADF統計量的顯著性概率P值小于0.05,通過了平穩性檢驗,表明方程殘差為平穩序列。即LNPA對LNPGDP存在長期協整關系。
由誤差修正結果可知,LNPA的回歸系數為0.092510,說明短期內LNPA每增長1%,LNGDP也增長0.09251%。由此可見,無論是長期內,還是短期內,專利申請數量的增加對經濟增長均具有推動作用,且長期的推動作用更為顯著。為此,大力鼓勵研發創新,有助于經濟的快速穩定的增長。
3.4 格蘭杰因果檢驗
筆者最后對LNPA與LNPGDP進行格蘭杰因果檢驗,格蘭杰因果檢驗結果如表6所示。
上述格蘭杰因果檢測表明,在滯后期為1、2、3、4年時,湖南省經濟增長是專利產出的格蘭杰原因。由滯后一期的結果可知,在5%顯著性水平上,拒絕了“LNPA 不是 LNPGDP的格蘭杰原因”,即專利申請數量是PGDP的格蘭杰原因;且拒絕了“LNPGDP不是 LNPA的格蘭杰原因”,PGDP是專利申請數量的格蘭杰原因。說明湖南省專利申請數量和PGDP互為格蘭杰因果原因,即兩者為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關系。
4 政策建議
上述實證分析結果表明,湖南省專利產出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穩定的均衡關系,兩者相互促進。經濟增長對專利產出有長期的顯著影響,但專利產出對經濟增長只有短期影響,專利產出的增加并不能長期穩定的促進湖南省的經濟增長。根據上述結果結合目前湖南省專利發展實際情況,對如何從專利角度促進湖南省經濟發展提出以下建議。
4.1 加大知識產權推廣和保護力度,塑造良好創新氛圍
湖南省應積極鼓勵創造創新,不斷加大對知識產權的行政保護力度。對于政府來說,要不斷加強行政保護力度,特別是對于互聯網等重點領域的監督管理。應不斷加強完善相關知識產權保護的法律法規,堅決保護創新創業者的合法權利。積極開展知識產權宣傳活動、創新宣傳活動,使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思想走進每家每戶,營造鼓勵創新、尊重創新、保護創新的良好創新氛圍。
4.2 增大研發投入,培養創新型人才
加大對自主創新的投入是提升專利發展水平的源動力,創新型高精尖人才是創新的關鍵。創新原于實踐,教育工作者也應承擔起為社會培養科技創新人才的責任,在校內積極舉辦創新創業講堂,開展創新活動和比賽,并為學生提供創新孵化平臺。政府應與各高校聯手建立創新教育模式,給學生更多獨立思考獨立探索的時間和空間,激發創新潛力培育創新人才隊伍。
4.3 提高專利質量,促進專利成果轉化
從湖南省專利申請的成果率和有效情況來看,政府、企業和代理人、代理機構還未充分發揮自身的作用。專利質量的提升和專利成果的轉化都影響著專利產出是否能帶來經濟效益促進經濟發展,而要實現高質量高轉化的目標,需要政府、企業和機構的共同努力。政府應該整合行業發展,構建良好的專利創新、指導、審核、推廣平臺,加強各行各業之間的信息交流;企業應針對自身行業性質和需求,鼓勵員工充分利用專業知識創造對行業有益的高質量專利,促進行業發展;代理人和代理機構應不斷加強自身專業素養,對創新者提供幫助,嚴格把控專利質量。
參考文獻
[1]楊蘇.我國專利制度運行績效研究[D].合肥:合肥工業大學,2014.
[2]尹志鋒,周敏丹.東道國的專利保護強度如何影響跨國企業的市場進入方式[J].產業經濟研究,2017,(3):2942.
[3]張愛華.專利產出與區域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研究——基于河北省1985-2012年數據分析[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2015,36(5):114119.
[4]李建瑞.合肥市專利產出對經濟增長影響的實證分析[J].經濟師,2015(12):166169.
[5]崔燕燕,崔晟.山西省三種專利產出與區域經濟發展關系的實證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5,(3):6163.
[6]汪衛霞.安徽省專利產出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分析[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9(2):4144.
[7]范建華,郭佳佳.專利產出與經濟增長的實證研究:來自陜西的經驗[J].產經評論,2011,(6):152157.
[8]張優智,黨興華.專利產出與經濟增長的協整關系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2,33(11):184187.
[9]張愛華.專利產出與區域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研究——基于河北省1985-2012年數據分析[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2015,36(5):114119.
[10]潘紅玉,賀正楚,吳敬靜.專利對中國經濟增長的影響——基于31個省市面板數據分析[J].系統工程,2017,(10).
[11]馮堯.技術進步、知識產權保護與經濟增長[D].南京:南開大學,2012.
[12]吳軒.中國專利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研究[D].北京:中國青年政治學院,2017.
[13]Gillini,R.and C.Shapiro.Optimal Patent Length and Breadth[J].Rand Journal of Economic Review,1990,(21):106112.
[14]Joshua S.Gans and Stephen P.King.Patent Length and the Timing of Innovative Activity[J].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2007,55(4):772772.
[15]Andrew Eckert and Corinne Langinier.A Survey of the Economics of Patent System and Procedures[J].Journal of Economics Surveys,2014,28(5):996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