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劍妹 江海旭
摘 要:對海南檳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區進行資料分析和實地調查,從甘什黎村、非物質遺產保護村、雨林苗寨以及實景演出《檳榔·古韻》等項目對其發展現狀進行分析,并依據存在的旅游服務質量不高、景區吸引力差異較大、旅游收入類型單一、生態資源破壞嚴重等問題,提出海南檳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區應加強旅游體驗管理,提升旅游服務質量;增加景觀講解服務,減弱差異化;開發文創產品,形成商業模式;堅持環境保護,實現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發展現狀;對策建議;檳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區;海南省
中圖分類號:F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31.012
1 文化旅游的概念及內涵
文化旅游是指以旅游實踐感知和了解人類文化為目標的行為過程。多表現為體察除常駐地區外的傳統文化、歷史遺跡和節慶活動等。文化旅游是一種綜合性的活動,具有兼容性、矛盾性以及多樣性。文化旅游產業是21世紀具有巨大發展前景的黃金產業,既具有滿足人們特殊精神需要的重大功能,也對經濟社會發展發揮著積極的促進作用,是我國新興產業。文化旅游是將文化融入于旅行中,有利于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揚。文化賦予旅游產業豐富的內涵與活力,將支撐旅游產業長遠發展。
2 海南檳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區概況
海南檳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區屬于國家5A級旅游景區,位于海南省保亭縣與三亞市交界處,旅游區距三亞市28公里,交通便利,僅需車程40分鐘即可到達。旅游區共分為三大區域,即甘什黎村、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村、雨林苗寨,同時還設有大型實景演出《檳榔·古韻》。檳榔谷因兩邊叢林茂密,中間有一片檳榔谷地而得名,旅游區內自然資源豐富、民族風情濃郁且具有多種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檳榔代表黎族的形象,在黎族,不僅送禮甚至是成婚都不能缺少檳榔,“檳榔”二字可以說是黎族人的文化標簽。作為海南最原始的主人,黎族人一直以神秘的雨林為棲身地,而海南檳榔谷作為海南省檳榔的發源地,展現的是原汁原味的黎族民俗風情。旅游區成立于1998年,自成立以來,旅游區規劃一直堅持以保護和弘揚海南省原住民的傳統文化為主,因此旅游區在黎苗民俗文化的傳承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旅游區規劃開發以發展民俗旅游資源為主,民俗旅游是以民俗為核心,這種旅游類型可以是靜態的,也可以是動態的。例如旅游區內的雨林苗寨展示苗族生活的風景風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村呈現黎苗兩族的歷史文化并增加親身體驗民俗環節等。檳榔谷可以說是海南民族文化的活化石,代表了海南最原始的黎苗兩族的民俗風情,也是推動海南省民俗旅游發展的重點。
3 海南檳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區發展現狀
旅游區的修建及發展使一批瀕臨失傳的黎族苗族傳統技藝和海南本土文化現象得到保存和傳承。旅游區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民俗文化旅游資源,檳榔谷除具有海南獨特的熱帶島嶼季風性氣候和優美的自然風光外,其獨有的黎族苗族民俗文化氛圍吸引著國內外眾多游客。旅游區的游覽項目主要由甘什黎村、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村、雨林苗寨以及大型實景演出《檳榔·古韻》組成,這四大游覽項目各具特點且共同發展。
3.1 甘什黎村
據什黎村擁有百年的歷史,是海南土著民族黎族的生活印記。在這片區域中生長著全省樹齡最老的百年檳榔林,展示著正在逐漸消失的黎族建筑船形屋。甘什黎村擁有全省乃至全國唯一的黎族藝術館、牛文化展館和文身館,詳盡且全面地為游客介紹黎族工藝美術的悠久歷史、文身繡面的神奇之處等。
甘什黎村以獨特的黎族生活環境和悠久的歷史文化成為旅游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代表了旅游區的形象。利用問卷星網絡平臺發送問卷,對海南省內居民、到海南省游玩的居民及旅游區內工作人員、游客進行抽樣調查,回收有效問卷數量167份,其中有132份問卷中的觀點基本相同,他們認為甘什黎村與旅游區其他項目相比知名度較高,項目成熟度較高。
3.2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村
海南省共有20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旅游區內就包含10項非物質文化保護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村由12個古老的船形屋和一條文化長廊組成,文化長廊展示的是黎族文化的歷史印記。非物質文化遺產村的另一重要組成部分是展示黎族紡織業在悠久歷史中逐漸變遷的博物館,其中有收藏著“見血封喉樹皮衣”的無紡館、麻紡館、棉紡館、“一幅世界上最大龍被”的龍被館以及黎錦展銷中心等。
眾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被旅游區通過展館展覽、舞臺演出、游樂體驗等形式向游客展示,海南傳統文化也得到繼承與弘揚。從旅游規劃與開發的角度分析,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開發新型旅游資源,提高旅游文化內涵都有著重要意義。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從走馬觀花似的旅游方式轉變成為追求旅游地特色、旅游舒適度以及旅游文化意義。在旅游市場需求轉變的大趨勢下,各種新型旅游模式應運而生。以文化作為旅游的靈魂,文化旅游模式成為旅游區深入發展的重要舉措。旅游區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是黎苗文化的歷史的見證,還是黎族苗族智慧的融合,蘊含著海南的獨特文化。旅游區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體驗類項目相結合,進行深入的詮釋與演繹,使旅游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更好的展示與宣傳。
3.3 雨林苗寨
旅游區的雨林苗寨,經過多年的歷史變遷,是海南省唯一一處真實展現苗族文化的地區。檳榔谷的雨林苗寨建立在后山雨林,在還原海南苗族狩獵文化的基礎上,展現苗族人遷徙不定的山體游牧生活,旅游區使游客能夠更真實的感受到海南傳統苗族文化和生活習俗,進一步貼近海南苗族的狩獵文化、苗族藥文化及人與自然生態共同發展的局面。雨林苗寨所呈現的獨特雨林風光對游客有極高的吸引力,雨林苗寨的雨林特色成為提高旅游區市場競爭力的有力手段。
3.4 實景演出《檳榔·古韻》
實景演出《檳榔·古韻》通過黎族打柴舞、舂米舞等形式,生動的將黎族生活展現在舞臺之上,通過實景演出,展示了最原始的鉆木取火工藝、黎錦紡織技藝等,同時將自制的黎族樂器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巧妙地融入歌舞演出。歌舞演出項目有助于提高游客的觀景熱情,同時對旅游區的形象宣傳有著重要作用。
4 海南檳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區發展存在問題
4.1 旅游服務質量不高
4.1.1 旅游體驗服務不成熟
旅游體驗是指處在旅游區中的游客通過視覺、聽覺等感官感知旅游區與游客常駐地不同的文化與自然風光。旅游區的體驗服務發展不夠成熟,游客對旅游區的交通條件和基礎設施等方面的滿意度較低。此外,旅游區內導游以及服務人員多為當地黎族和苗族的原住民,雖然這在一定程度上對民俗文化的詮釋得到加深,但是由于導游及服務人員普通話水平有限,容易降低游客的旅游體驗感。近年來,旅游體驗感逐漸受到旅游者的關注和重視,促使旅游市場不斷細分與發展,因此旅游區市場競爭日益激烈,而旅游區對旅游體驗感的服務不是很成熟,主要停留在表層,對細節的把握和體驗感的增加等方面開發不夠完善。
4.1.2 民俗文化項目較匱乏
文化旅游項目和體驗實踐活動的結合,將增強旅游的趣味性和參與性。從互動所產生的本身效果而言,民俗文化本身帶有一定的神秘性和挑戰性,游客的親身參與會延長停留時間,感受會更加深刻。旅游區民俗文化旅游項目大多停留在觀賞階段,應提高游客的參與度。例如,建立黎錦坊和陶藝館,不僅可以供游客參觀,旅游者還能體驗制作過程的樂趣。但是旅游區內這種民俗體驗項目開發不夠完善,項目類型匱乏。
4.2 景區吸引力差異較大
隨機對旅游區內游客發放問卷調查,實地發放、實地作答的方式提高了問卷有效率。本次調研主要對旅游區內景觀類型的吸引力情況進行調查,發放問卷數量200份,回收問卷數量176份,有效問卷數量155份,有效率達到88%。根據抽樣調查結果顯示,游客對旅游區內游覽項目喜愛度的差異較大,76.14%游客對旅游區內的熱帶雨林自然景觀和動態文化景觀關注度較高。旅游區內的靜態文化景觀和百年谷倉群等地方物產景觀對游客的影響力較小,僅有23.86%的游客關注這類游覽項目。
4.3 旅游收入類型單一
旅游區的主要經濟效益來自于門票收入,其他旅游產品的開發還不夠完善,例如特色項目的收費體驗、旅游紀念品等。雖然旅游區內購物商店等商業設施存在,但是游客購買情況不佳。旅游區作為承載黎族苗族文化的載體,在旅游開發中,沒有充分利用其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民俗文化所獨有的特色特性,對黎族苗族特色民俗旅游資源缺乏深度開發,特別是非遺類民俗旅游紀念品亟待開發。
4.4 生態資源破壞嚴重
雖然旅游區堅持以保護生態資源為前提進行旅游開發,但是因為管理不當、措施不夠具體等原因,在旅游區內仍存在破壞生態資源現象,例如游客隨手亂扔垃圾、游客破壞展覽物品、因盲目的商業開發對生態資源造成污染和破壞等。
5 海南檳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區發展對策建議
5.1 加強旅游體驗管理,提升旅游服務質量
旅游服務質量是旅游區給予旅游者的最直觀體驗感,加強旅游體驗管理,提升旅游服務質量是旅游區發展的前提條件,海南檳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區也不例外。首先,要加強旅游區內基礎設施建設,其次,還應該對旅游區內從業人員加強相應的管理。導游是旅游過程中與旅游者接觸最多的工作人員,導游的一言一行都將影響著旅游區的形象,旅游區除了要求導游了解并熟知旅游區的信息外,對導游的基本文化素養和語言標注度也應該提出較高的要求。針對旅游區的實際情況,在必要的情況下還應該對導游及其他工作人員的普通話水平加以培訓。最后,營造旅游區文化氛圍將提升旅游服務質量,營造氛圍需要從旅游體驗感入手。旅游區內工作人員應積極向游客推薦體驗類項目,提升游客的游覽熱情。
5.2 增加景觀講解,減弱差異化
相比于動態景觀,靜態景觀對游客的吸引力較小,需要一些輔助設施來提升靜態景觀的游覽參觀價值。為解決旅游區內不同項目對游客吸引力差異大的問題,旅游區可對導游提出要求,導游需要對靜態文化景觀細致講解,通過導游講解提高靜態景觀吸引度。在旅游區內的幾大博物館中增添電子設備介紹;或是在現代物流與采購
館內增添真人版時裝走秀等類型的活動,實現景觀的動靜相結合。
5.3 開發文創產品,形成商業模式
旅游商品往往具有一定的紀念意義,是引發游客對旅游區回憶的重要線索,同時也是實現提高旅游區經濟效益、實現旅游區可持續發展的主要經濟保障。需要將文化元素注入旅游產品的設計與開發中,提高文創產品售賣的經濟效益。旅游區的文創產品開發應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產品應具有創新性和時代性。形成商業模式是旅游區規劃與開發的關鍵,只有找到旅游區的盈利模式和適宜的標準化管理模式,才能確保旅游區穩健發展。好的盈利模式能夠為旅游區和各利益相關者創造價值,能夠幫助文化旅游產業建立生態價值鏈。通過融入創新性設計的方式,設計出滿足不同消費者需求的旅游商品。在保證其不改變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質及特性,符合旅游區民俗文化特色的前提之下,進行合理開發利用,不斷滿足旅游市場的需求,著力將民俗文化價值轉化成為實際經濟效益,在弘揚傳統文化的同時實現文化旅游的發展。在旅游區的深入發展中需形成文化旅游商業模式,對細節加以關注,提供個性化服務。
5.4 堅持資源保護,實現可持續發展
旅游區的規劃與發展依靠豐富的旅游資源,為實現旅游區的可持續發展,應長期引導員工時刻具有環境保護意識。旅游區內可以建立相應的賞罰管理制度,最大程度上保護旅游區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同時,通過大量宣傳讓游客重視環境保護。旅游區作為海南省黎族苗族文化的代表,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及人文資源。旅游區的發展應以對資源的保護為前提,對旅游資源實現合理利用和開發,這是旅游開發的底線和根本依托點。自然資源脆弱且不可再生,在旅游區的后續發展中也應始終堅持旅游體驗與資源保護相結合。
參考文獻
[1]侯爽,劉愛利,黃鴻.中國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趨勢探討[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2019,(4):5866.
[2]王琳.民俗旅游的現狀和發展前景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9,(12):5859.
[3]馮伯方鈞,鄭純子.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旅游景區中的應用—以海南檳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區為例[J].旅游縱覽,2018,(3):103+105.
[4]張振祥,蔣倩,龔雪.海南檳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區民俗旅游產品開發研究—基于旅游體驗[J].現代商貿工業,2016,(14):1923.
[5]胡瓊瓊,謝祥項.海南檳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區吸引力實證研究[J].現代經濟信息,2016,(8):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