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思勝
摘 要:教育工作,德育先行。德是為人之本,德亦是教育之魂。素質教育講究傳道授業解惑,不僅如此,還要培養學生群體的綜合素養和道德品行。習近平主席在全國高校思政工作會議上大力強調過:務必要讓課堂教學作為思政教育傳播的主要渠道與路徑,不同類型課程都要和思政理論課達成和諧統一,形成一種優質化的協同效應。高等數學課程教學中融入思政必然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從實際角度出發,對思政融入當前高等數學課程教學的模式加以探索,希望在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的同時,日漸推動思政教育進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與進步。
關鍵詞:思政;高等數學;課程;融入;分析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32.092
科學技術不斷發展,教育水平也在日益提升,物欲橫流的社會,教育不能隨波逐流。高等教育應該和其他教育一樣,均要將“立德樹人”作為基本教學任務,思政理論課程是有效落實此類偉大實踐的重點課程,與此同時,也是將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互統一的一類重要資源,為達成全方位人才培育夯實根基。身為高等數學教師,在具體教學工作中需將理論和實踐相連,探索和發現新形勢下思政教育融入高等數學教育中的若干辦法,做以德育人的教育先行者,促進學校、學生、社會的進步。
1 強化學生思政教育的意義和重要性分析
改革開放至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快速發展,國民經濟水平邁上嶄新臺階,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日趨旺盛、多樣化。眾所周知,市場的競爭歸根結底那便是人才的競爭,而人才培養最終在于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如火如荼進行,它能夠培養符合國家需求標準的人才,關系到祖國未來的發展和興亡,事關社會主義事業成功與否。高等教育是否能實現預期教育目標、完成歷史任務,關鍵點就在于教師對學生的教育、引導。教書育人自然是教學目標,那么應該培養出什么樣的人才,這才是高校廣大教職工都該側重思考的問題。
現在大學生以90后居多,和上世紀大學生相比,他們的學習、生活等方面產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其人生觀和價值觀尚未成型,各類西方元素的滲入,對他們的影響可謂是潛移默化的,面對誘惑等無所適從。大學生群體在青春期很容易迷茫,稍不注意就會沉迷于網絡和非主流文化中不能自拔,他們一般都是過度的重視自我,凡事不在乎他人感受,做事易沖動,從不考慮后果,雖有理想但不知上進,意志力不堅。有效引導學生走向正途,回歸到正常的生活、學習軌道上來,這關乎著祖國未來發展和高等教育的成敗。掌握高校學生思想動態,關愛學生成長,這是輔導員教師和任課教師以及每一位教職員工的責任。身為高校任課教師,身兼教學任務和教研任務,怎樣在高效傳播知識基礎上由點及面的進行思政融入,仍需要不斷探索和努力,讓日常教學和思政教學齊頭并進,協同發展。
2 當前高等數學課程中所內含的思政教學資源分析
思政教育工作進行中,需要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不動搖。關于數學教育,尤其是高等數學教學,每個細節上都彰顯了馬克思主義、自然辨證法的相關思想。馬克思主義中提及:現實中的事物彼此間存在廣泛聯系、普遍聯系。使用數學語言進行描述可表達為:一個變量通常都是關于其他幾個變量的多元函數。應該從數量方面來透徹把控它們之間的聯系,那么就要建立和解決因變量與兩個以上自變量之間的變化規律,這屬于數學專業中的“偏微分方程”知識點。很多客觀條件變化,會對方程形式造成影響且使方程解的函數變化。分析此類變化且怎樣相互聯系,其實這也是數學“動力系統”中的知識內容。高校思政在數學課程教學過程中,盡管不會講解馬克思主義具體內容,但卻時時刻刻詮釋馬克思主義科學性和準確性。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華夏傳統文化是提升思政教育質量、效率的基礎之一,在此類傳統文化中,數學的重要性不容忽視。我國數學文化起源時間普遍早于世界上的其它國家,《九章算術》《孫子算經》等名著就是最好的印證。各種經史典籍中的數學內容豐富多彩,比如《莊子天下篇》中有言: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以此彰顯極限思想。古代數學因為歷史發展的獨特性,和西方數學風格迥異,之后在此基礎上為近代數學奠定了發展根基,繼而為現代數學研究做出了巨大貢獻。比如吳文俊從傳統數學中探索出了機械化思想,然后將其應用在幾何定理自動化機器證明方面,獲取了與歐美同行不同的模式,但我們的模式更為高效,他在自動推理領域上做出了卓越貢獻。
3 思政融入高等數學課程教學的模式
高等數學主要是面對大一新生群體所開設的基礎課類型,高等數學課程時間相對較長且影響范圍寬廣。教學任務達成前,教師要最大限度上去探索極具思想性的資料和教育性的素材,酌情對高校大學生進行高等數學知識講解,這樣一來,既可以加深他們對知識的印象,又會不斷提升學生對微積分知識的學習興趣,與此同時,亦可以起到教育、警示效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目標。
3.1 以高等數學概念來順勢引導學生為人處世
高校生源遍布全國各地,來自五湖四海的同學相聚在一起進行學習,剛剛步入校園時,對未來的學習生活可謂是既自信又迷茫。這些學生普遍認為自己可以學好高等數學課程,但不愿意為之付出努力。教師對函數極值概念知識和最值概念知識講解過程中,要適時向學生滲透一個理念,那就是一個國家,或者一個單位,亦或是我們的一生,最終夙愿便是去追求極大值和最大值。
詢問學生:盡管有些學生在高中時品學兼優,是你們當時所處階段的最大值或者極大值,但面對我們現在的集體,是否還能夠保證你們的最大值呢。若想達到極大值和最大值,切忌沉迷網絡不能自拔,切記沉浸男女情感不能自重,有點成績就幸災樂禍驕傲自滿,熟不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踏實肯干、謙卑為人方為制勝之道。在遭受生活、工作坎坷而墜入低估時,決不能悲觀和絕望,要換個角度來思揣。或許,這是一個嶄新的起點。
3.2 以數學家成功案例來達到鞭策學生,樹立未來努力的目標,起到榜樣引導效能
需要注意的是,微積分是高等數學課程教學中的核心點所在,之所以現在微積分知識體系成型,主要是因為世界上有那么多的科學家和學者為之努力,最后研究成型,教材中很多次提及牛頓和歐拉以及拉格朗日等。很多學生抱怨自己高中學文,明示老師自己學不好高等數學,教師要耐心給予學生教導“微積分學開創人德國科學家萊布尼茲,他是先成為哲學家,而后成為數學家的,現在我們所學微積分定理和符號等重點知識很多也是萊布尼茲給出的,法國數學家笛卡爾首先也是一位哲學家。”教師要告知學生,高等數學和學生以前學習文理沒有關聯,因為科學從始至終都是互通的。馬克思與恩格斯,在學生眼里都是文科生,但這兩位先哲在微積分領域均有很大成就,其見解獨特,并從微積分知識中不斷汲取養分,馬克思自從牛頓和萊布尼茲創始了純數學的里程碑微積分之后,很感興趣,專門研究微積分,為此馬克思為研究微積分手稿1000多頁,很多結論非常重要。通過研究,也讓馬克思獲取了揭示人類發展規律的靈感源泉和思想動力。因此,教師要諄諄教誨學生,讓他們剔除那些偏激想法,認真、仔細、用心的學好高等數學,對待其他學科亦是如此,情之所至、金石為開。
數學家歐拉事跡常被人津津樂道,師生相互溝通和交流時便可引入他的先進事跡,與此同時,鼓勵學生查缺補漏、攻克難關,腳踏實地的學習、端正自己的學習態度。教師要高職學生:歐拉這位數學家很是特別,他一生有很多孩子,常在其身旁打鬧玩耍,但因為它對科學的熱情不減,無論身處何時何地,都可以不受一切干擾,用心投入自己的科學研究,歐拉具備著堅韌不拔的精神,大量的工作讓他雙眼失明,在這種情況其意志力從未消退,憑借著強勁的意志力和過人的膽識、才華,創造了驚人成就,口述了400篇之多的專著。光輝事跡永不磨滅,長存人們心中,尤其是身處人身低估之時,歐拉的精神不倒,引領學生正視自己、正視困難,不畏荊棘,勇敢向前。
3.3 以微積分發展歷程鼓舞學生前行,使其樹立民族自豪感和責任心,強化民族凝聚力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我國在數學方面的成就不容小覷,勾股定理早于西方1000多年。微積分知識和相關課程學習完成后,它的發展歷史上沒有中國人的名字,這就表明了華夏民族在近代數學上確確實實有所落后,這令我們倍感羞愧。微積分是基于極限而創建的,我國古代名家劉徽“割圓術”,再如莊子“日取其半、萬世不竭”,此類極限思想的發展歷史已經2000年之久。因為閉關鎖國,中國和西方工業革命、文藝復興“斷練”。
19世紀中葉,李善蘭將微積分引入我國,在百年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的發展和變化是天翻地覆的,中華雄獅已經醒來,在現代數學發展歷史上留有足跡,處理了很多世界性難題,并且獲取了諸多非凡成就。華羅庚、陳景潤等無人不知,當前很多數學工作者和專業都默默在奉獻、奮斗,在自己的領域中長久攻堅。教師向學生講解這些內容,先哲事跡仿佛就在眼前,激勵著我們不斷前行,學生頓時會形成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加之近代數學的落伍也會激起學生們強烈的民族責任感,旨在重回世界數學先列,作為大學生,我們要為之付出努力。為了尊嚴和民族發展,我們要創新自己的思維和能力,不斷努力求發展,這樣才不會迷茫,在未來找到方向,如此才能重新燃起希望。
3.4 以數學發展危機處理的案例讓學生知曉機遇、挑戰同時存在,唯有堅守科學理念、合理手段,便可迎來更為廣闊的發展機會
數學發展史中,一共經歷了三大危機,將三次數學危機以故事和哲理的形式傳授給學生,通過實踐發現,學生特別感興趣。從無理數出現,然后到極限理論建立,最后到悖論消除,從始至終,數學未曾泯滅,每次危機帶來的都是浴火重生,每次危機讓數學的生命力更加旺盛。現在的數學已經滲透在各行各業,成為處理問題不可或缺的工具。處于經濟風暴時代,經濟全球化到來,經濟發展難以獨善其身,基于國際復雜形勢之下,我黨和人民一定要團結起來,堅信我們未來一定可以開拓出一片廣闊天地。要始終堅持發展觀,將精力放在科學文化建設方面,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全心全意謀發展、謀出路。不斷的進行內需擴大,對經濟結構進行調整,和各個國家強強合作,一同攻克艱難險阻。
教師要在高等數學課堂滲透思政知識,在新時代之下,科學技術創新十分重要,物聯網技術發展要放在首位,然后大幅度去降低碳排放量度,讓未來我們的生活以及環境等能夠變得更加美好,加快世界和諧可持續發展步伐。未來,我們仍舊會面對諸多困境與挑戰,不確定因素會使前路滿是荊棘,山窮水復的時候不要喪失自信,在柳暗花明中去尋找前行曙光,在未來,中國經濟和世界經濟一定會共同健康、正向發展。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身為高等數學教師,不單單是教授高等數學知識,還要在高等數學課程教學融入思政元素,需和本課程特點相互融合起來,日漸探索出課程思想性特質,將教學當作終身事業來做,明確堅持的目標和方向,循序漸進引導學生樹立較為正確的三觀,鼓勵他們積極向上、努力成愛,擔負起建設祖國各項事業的責任,只有如此,中華民族才能傲然屹立在世界東方,長存不息。
參考文獻
[1]居繼清,石功鵬.關于高校同向同行課程體系建設與創新的幾點思考——以全國高校思政工作會議精神為研究源流[J].新課程研究(中旬刊),2017,453(10):68.
[2]梁煒昊,劉艷.全國高校思政工作會議精神指導“基礎”課問題導向式專題化教學方法創新研究[J].昌吉學院學報,2017,(4):7679.
[3]胡浩.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J].教育文化論壇,2016,(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