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云玉
[摘要]古詩詞語言精練,節奏感強,意境深遠,極富韻味。小學階段是培養學生古詩審美體驗的最佳時機,在實際教學中感知語境是學習古詩詞的重要手段和途徑,教師要積極創設語境學習條件,引導學生通過語境感知和挖掘古詩詞的深刻涵義。聯系古詩詞內容創設語境,可以激活學生學習思維;運用多媒體創設語境,能夠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探究;借助誦讀吟唱創設語境,有助于學生直觀感知古詩詞的內容;利用音樂繪畫等藝術手段創設語境,能夠幫助學生逐步建立古詩詞認知體系。
[關鍵詞]小學語文;古詩詞;語境教學
在小學古詩詞教學中引入語境概念,其目的是非常鮮明的,就是要讓學生能夠結合上下文、描寫對象、表現時空等因素對詩詞進行深度解讀感知,以便形成較為完善的學習認知體系。教師要利用多種教學輔助手段,為學生提供適宜的語境條件,使學生獲得更為豐富的學習體驗。
一、聯系詩詞內容創設語境
小學生很早就接觸古詩詞,很多學生都能背誦幾十首古詩詞,這為古詩詞學習奠定了良好基礎。小學階段涉及的古詩詞大多比較淺顯,只要教師稍微引導一下,學生大多都能順利掌握其基本要義。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在課堂之初利用導語形式展開教學,為課堂教學創設適宜的學習情境,幫助學生加深對古詩詞內涵的理解,感受古詩詞豐富的意象。在具體操作時,教師要精心設計導語,激發學生學習古詩詞的熱情,可以通過問題設計、作者介紹、背景展示、人物故事講述等方式對古詩詞進行深度解讀,也為學生進一步學習創設適宜的語境。
在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教材中,《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李白的詩作。課堂教學之初,教師可以這樣導入:“孟浩然是李白的老師、兄長和朋友。二人情誼深厚,學業上相互幫助,生活上相互關照。這首詩寫的是在黃鶴樓之上,二人相別的場景,我們可以試想一下,老朋友相別離,自然會表達依依不舍的情感。只要我們深入詩句中進行感知,自然能夠獲得認同感。請大家反復誦讀這首詩,根據詩歌描繪的意境,同桌自行設計臺詞,現場演繹李白和孟浩然二人別離的場面,看哪一組同學的語言、表情、動作設計得更到位。”學生聽說要自編自演別離場景,都顯得很興奮。經過一番精心準備,在課堂展示時學生都高質量地完成了創編和表演任務,把課堂學習氣氛推向高潮。之后,教師組織學生對相關演繹展開評價,課堂互動頻繁,學生學習熱情高漲。
教師結合孟浩然和李白的親密關系導入新課,為學生理解文本提供了有效幫助。好朋友話別,自然是難舍難分,有說不盡的知心話,也有道不完的離別祝愿,教師組織學生就此展開課堂演繹活動,也給學生提供了進一步感知文本的機會。學生需要深度解析詩歌內涵之后,才能進行創編和演繹,這對學生來說,無疑是一種挑戰,讓學生受益匪淺。
二、運用多媒介創設語境
運用多媒體是古詩詞教學的重要輔助手段。教師利用多媒體對古詩詞內容進行直觀演繹,利用豐富圖片、視頻、動畫等信息再現古詩詞表達的意境,能夠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結合多媒體的展示學習古詩詞,可以順利實現文本與生本的思維接軌。大多數古詩詞都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作品,教師可以利用多種信息渠道搜集整合教學信息,甚至可以將古詩詞改編成繪畫故事或者動畫故事,這樣學生接受起來更容易,教學效果更好。
陸游的詩作《游山西村》,為我們展現了淳樸的鄉村民風。教師可以先在網絡上查找與此詩相關的動畫解讀材料,然后利用多媒體進行播放。當學生看到靈動的畫面,聽到詳細的解讀,對詩作內容就會有全面的了解。之后教師再發動學生展開集體討論,并給出討論話題:這則動畫給我們展示了詩歌的哪些內容呢?隨即引導學生展開熱議。為了讓學生對文本內容有更深刻的理解,教師可以再次播放動畫視頻,并關掉視頻聲音,讓學生給動畫配音,考查學生對詩歌的解讀情況。這時,一些學生會流露出畏難情緒,教師可以給學生做示范解讀:“山重水復”是說山村的山水相連,好像找不到了前行的小路;“柳暗花明”是針對山重水復來說的,到處都是柳樹和各種鮮花,好一派生機勃勃的鄉村風光。學生聽到教師的解讀之后,定會茅塞頓開,并主動展示個性解讀。對于學生的表現教師應給予肯定的評價,并指出其存在的不足和問題,及時進行對位矯正指導。
教師為學生展示動畫視頻,能給學生帶來更直觀的學習感受。由于學生對動畫有特殊情結,所以,看動畫學古詩這種設計本身就符合學生的學習心理,其適合度更高。動畫展示情境,是最為生動的語境,在此基礎上再對古詩語句進行深入解讀,學生就會對古詩內容有更豐富的認知。
三、借助誦讀吟唱創設語境
古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這無疑是對古詩詞學習的最為科學的歸結。古詩詞本身就需要以吟唱的形式展現出來,因此,教師應為學生積極創設吟唱語境。吟唱和誦讀有聯系也有區別,吟唱更具有原始性,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播放一些專家吟唱錄音,也可以由教師親自吟唱,然后發動學生展開吟唱練習,并從技巧和方法上給予學生更多的點撥和指導。
學習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配樂誦讀音頻材料,并要求學生比較詩歌節奏,教師跟進指導,逐漸達成學習共識,朗讀停頓為: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為了讓學生有更深刻的認知,教師可以在網絡上搜集這首詩歌的朗誦和吟唱視頻材料,并給學生講解誦讀和吟唱的區別:誦讀是帶著情感的朗讀,講求抑揚頓挫的朗讀技巧,而吟唱是以歌唱的形式展示古詩,其歌唱沒有固定曲譜,但其情感宣泄更為徹底。之后,教師播放誦讀和吟唱音頻材料,帶領學生展開仿讀練習。很多學生的吟唱都學得不到位,只是一種拉長腔的誦讀,“唱”的意味不濃,教師可以繼續示范,引導學生跟隨教師一起練習,逐漸找到吟唱的感覺。課堂上雖然充滿“南腔北調”,但學習氣氛濃烈。
教師為學生展示誦讀和吟唱音頻材料,給學生帶來了別樣的學習感受。這樣的語境,不僅成功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還加深了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
四、利用音樂繪畫創設語境
在藝術上,很多人將畫和詩相提并論,“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小學教材中選擇的古詩詞都具有詩情畫意,從美術繪畫視角展開學習,其契合度更高。教師可以根據詩詞內容展示圖畫,也可以讓學生利用繪畫來表達詩詞內容。音樂可以制造氣氛,在古詩詞教學中引入音樂做誦讀背景,不僅能夠為課堂教學營造輕松環境,還可以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思維和學習情感。繪畫和音樂都能為古詩詞教學提供助力支持,教師需要科學運用,這樣才能成功挖掘學生的學習潛力。
古詩詞教學中引入音樂和繪畫,教師需要找準切入點,要將古詩詞和音樂繪畫進行融合,這樣才能提升教學效率。如學習蘇軾的《題西林壁》時,教師先利用多媒體播放背景音樂,然后展開示范誦讀,并引導學生跟隨教師一起誦讀。之后,帶領學生展開配樂誦讀訓練,教師深入到學生之中,對學生個性表現給出具體指導。經過一番互動,學生的誦讀水平能得到較大提升。在解讀詩歌內容時,教師先為學生講述詩歌的基本內容,然后引導學生繪畫:“這首詩描繪了一幅富有個性的畫面,詩人深處大山之中,看不到廬山的真實面目,請拿起你手中的筆畫出這幅畫,看誰的畫畫得更真切。”學生聽說要用畫筆展示詩歌內容,都顯得極為興奮。當畫面展示出來后,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補充一些圖畫信息,讓學生進行對比觀察,這樣學生對詩歌的內涵會有更豐富的理解。
教師利用音樂為學生創設誦讀訓練的機會,利用繪畫展示詩歌的內涵,都是從藝術角度解讀詩歌,都是非常好的創意。學生對音樂和繪畫有個性追求,將古詩與這些藝術手段有效結合起來,學生的感知就會更多元化。
總之,教師要結合詩詞語境展開教學活動,通過創設多種語境,給學生帶來更多感知機會,幫助學生在不斷體驗詩詞情感的基礎上,逐漸形成完整的學習認知。語境制約因素眾多,教師要進行具體引導,幫助學生順利進入語境,這樣才能形成古詩詞學習的情緒場,逐漸達成學習目標。
參考文獻:
[1]涂加勝.新媒體語境下古詩詞傳承問題探析[J].滁州學院學報,2016,(18).
[2]范麗平.語境理論在小學古詩詞教學中的運用探析[J].廣西教育,2017,(07).
[3]戴玉玲.文本細讀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運用[J].課外語文,2014,(12).
(責任編輯 趙永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