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豐雷
[摘要]“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學貴有疑”。引導學生展開質疑思辨活動,是數學教學方法的基本運用策略。教師要做好充分的教前準備,了解學生的思想和知識基礎,為學生的積極思維創(chuàng)造條件;在教學中要鼓勵學生多疑善問,大膽質疑,努力發(fā)現和提出問題。只有點燃學生數學思維的火花,才能讓數學課堂綻放數學思想的光輝,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品質。
[關鍵詞]質疑思辨;創(chuàng)新思維;心理障礙
古人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培養(yǎng)主動質疑的意識是開啟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金鑰匙,也是提升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手段。如何才能順利點燃學生質疑的熱情呢?這就需要教師展開探索和實踐,利用多種教學手段創(chuàng)設質疑的氛圍,消除學生的心理障礙,傳授質疑的方法,增設質疑訓練,從而成功激活學生的思維,塑造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
一、創(chuàng)設質疑情境,激活思維引擎
1.設置思考問題
小學數學課堂中,教師要利用多種教學輔助手段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通過情境的創(chuàng)設,為學生設置一些數學思考問題,讓他們結合本節(jié)教學內容展開主動思考,在思辨討論中質疑、求證、解答?!皩W然后知不足?!痹谧杂?、民主的思辨討論學習中,學生自然能夠生發(fā)更多數學聯(lián)想,所質疑的問題越來越多,思路也越來越清晰,最終實現以疑促學。
教師在設置思考問題時,要有明確的引導方向,指引學生在正確的思路方向內對問題進行思考,激活思維。如教學“千克、克、噸”一節(jié)內容時,教師提出問題:小明參觀動物園時看見了大象,他想知道大象的重量,你能夠幫助他嗎?學生展開熱議,紛紛給出自己的建議:可以用電子磅稱進行稱量,看看有多少千克。這時,有的學生當即質疑:稱量大象用千克單位不太合適吧?學生討論繼續(xù),逐漸達成關于大象體重以什么為計數單位的共識,課堂學習被引向深入。
2.營造質疑氛圍
小學生大多缺少主動質疑的意識和習慣,這時,教師就要進行必要的示范操作,讓學生找到質疑思辨的起點。教師設計問題是一種示范操作,為學生營造一定的質疑氛圍,讓他們在問題情境下進行思考和解答更為重要。良好的問題情境氛圍,有助于學生結合生活認知對問題展開思考。如果有必要,教師還可以在質疑氛圍的烘托下設計質疑學習任務,幫助學生主動思考和質疑。
例如,乘法中的“購物”學習時,教師可以營造這樣一個情境氛圍:拿出一張超市小票,并投放到大屏幕上,向學生介紹說:我去超市買了很多東西,大家?guī)椭纯矗@賬算得對不對?學生仔細查看賬單,展開多種形式的計算活動。教師巡視全班,給出自己的提示:計算有多種形式,加法可以變成乘法,對比一下看哪一種操作更為簡便呢?同桌兩個人對比一下,看誰計算的方法更合理。學生根據教師設計的情境問題展開合作學習,因為有對比,課堂氣氛熱烈,同桌之間展開了相互質疑活動,從而點燃了學生的思維,課堂質疑氣氛濃厚,學習效果好。
二、掃除質疑障礙,調動思維能力
1.消除質疑的畏懼心理
學生不敢大膽質疑,是數學課上比較普遍的現象。教材有權威性,教師更具有權威性,學生不敢質疑是可以理解的。因為質疑,往往意味著“挑刺”“找茬”,而學生處于教學的弱勢地位,一般情況下都不敢展開質疑。對此,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掃清他們在質疑時的畏懼心理,讓學生敢于挑戰(zhàn)教材,敢于挑戰(zhàn)權威。質疑有多種方式,質疑也有多個角度,教師要針對學生的學習基礎和能力有針對性地進行啟迪,促使學生質疑。
例如,在“去游樂場”的學習中,教師展示掛圖,要求學生細致觀察掛圖,提出自己感興趣的數學問題。學生開始有些拘謹,不敢、也不知道該如何提問題。這時,教師給出示范:玩蹦蹦床,每人每次10元錢,9個人玩一次需要多少錢?學生看到教師這么輕松地就提出一個問題,也開始模仿著思考提問題,很快提出自己的問題:坐電動小火車,每人每次是10元,這里有80元錢,可以坐幾個人?玩劃船,每人每次需要15元,我們小組有7個人,共花多少錢……教師對學生敢于提出問題的表現給予表揚,對所提的問題給予積極評價,保證課堂教學順利進行。
2.給予質疑的時間和空間
如果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不給學生主動質疑的機會,即使學生有更多的疑問,由于不敢提出也是不能解決的。對此,教師要給學生以深入研究教材內容的時間和空間,也要給學生展開質疑思辨的機會,不妨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小組范圍內展開質疑思辨,然后再展開集體質疑思辨,以鞏固所學的數學知識。不管學生質疑是否正確,教師都應持寬容態(tài)度,不可對學生的錯誤質疑進行抨擊批評,以免挫傷學生質疑的積極性。
例如,學習“買礦泉水”一課時,有這樣一道題:一箱礦泉水,一共有24瓶,每瓶是3元。讓學生利用這些已知條件,設計一些數學訓練題。有的學生這樣設計:一箱礦泉水共24瓶,每瓶3元,如果買2箱礦泉水,需要多少錢?教師給予肯定評價。這時,有的學生提出了自己的質疑:原題的條件中只有24和3這兩個數字,在自己設計問題時,可以隨意增加其他數字嗎?教師針對這位學生的疑問,引導學生討論并解答,給大家以思辨的時間和空間。
三、傳授質疑方法,提升思維效果
1.對教材內容進行質疑
學生質疑和挑戰(zhàn)權威不能等同為一回事,教師在引導學生質疑時,不是本著“找錯誤”的原則展開,而是要針對學習內容進行有疑而問。在對教材的內容進行質疑時,教師要給予更多的啟迪和引導,讓學生仔細閱讀、理解教材中的概念、案例,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要主動提出來,這便是對教材的質疑。學生將自己對教材中不理解的地方集中起來,給予集中指導,學生的質疑活動便有了價值。
例如,教學“地磚的周長”時,教師讓學生拿著尺子,對教室內地面鋪設的地磚進行實際測量,然后計算其周長是多少。學生積極行動起來,但計算結果卻不一樣。有的學生測量結果是640厘米,有的學生測量結果是644厘米,教師讓學生針對這一情況展開討論。有的學生說:地磚是正方形,只要測量出一條邊長,便可以計算出周長,有人測量邊長是80厘米,有人測量邊長為81厘米,這屬于測量誤差,與教材中的定義沒有關系。此時,有的學生提出質疑:我們測量中出現了誤差,這是被教材所忽略的地方,教材要充分考慮到可能出現的誤差因素,提醒或指導我們如何避免。對教材的這一質疑,使得學生積極思辨,課堂氛圍活躍。
2.對教師教法展開質疑
教師的教學是按部就班進行的,有時學生的思維會跟不上,自然會產生一些迷茫,提出一些疑問,這就屬于對教師教法的質疑。小學生一般不會主動質疑教師的教學,對此教師要給予鼓勵和支持,以培養(yǎng)學生主動質疑的精神。必要時,教師可以故意留一些教學破綻,給學生以質疑的機會,學生自然會更加認真聽課,留意教師教法中存在的問題,提高學習的主動性。
例如,“拼桌子”也是關于計算周長的內容,教師為學生設計了一個問題:正方形桌子邊長為8分米,3張正方形桌子拼接在一起,其周長是多少?學生展開討論,很快就給出了答案:如果拼成長方形,其周長為:8×2+8×6=64(分米),如果拼接成直角的形狀時,其周長為:8×8=64(分米)。教師對學生的設計進行點評:設計的問題很全面,3張桌子無論如何拼接,其周長都是固定的。這時有的學生提出質疑:如果桌子上面放桌子呢?教師猶豫了一下,隨即組織學生針對這種拼接進行討論,創(chuàng)設了難得的學習契機,生成了精彩的課堂內容。
四、增加質疑訓練,錘煉思維品質
1.注重質疑內容的篩選
數學課堂訓練內容的選擇,教師往往注重計算、操作和分析,很少涉及到質疑思辨這個范疇。學生習慣了書面數學訓練,但因其訓練形式太過單一,訓練效果不理想。如果結合訓練內容為學生提供一些質疑思辨活動,讓學生展開主動質疑和小組辯論,自然能夠錘煉學生的數學思維品質。
例如,“分桃子”是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計算訓練,教師為學生列舉一個數學案例:有48個桃子,要平均分給3只猴子,每只猴子可以分幾個桃子?學生展開熱議,不同的解答方法不斷涌現。有的學生說:先給每只猴子10個桃子,還剩18個桃子,每只猴子再給6個桃子,這樣就分完了;也有的學生說:我們學習過乘法了,16×3=48,很明顯,48÷3=16。教師讓學生對這兩種解答方法進行對比,看看哪一種更為合理。學生隨即展開討論,很快達成了學習共識。教師引導學生思辨,創(chuàng)設了更多思考的機會,數學思維得到有效訓練。
2.豐富質疑訓練的形式
質疑性的訓練在設計時形式要不斷創(chuàng)新,教師可以針對學習內容,對數學題目、等量關系進行梳理,對生活案例展開推演,對數學現象進行實驗驗證,對數學問題展開集體辯論,這些都屬于不同的質疑訓練形式。至于在教學中選擇哪種訓練形式,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合理選擇,以便調動學生思維的主動性,提升思維品質。
總之,質疑思辨是數學課堂教學的重要教學手段,也是學生探究學習的基本途徑。教師要為學生的質疑創(chuàng)造良好的條件,以培養(yǎng)學生自覺主動質疑的習慣,獲得數學學習的主動權,這對全面塑造學生的數學思想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黃升.讓質疑問難成為一種習慣——談數學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J].基礎教育論壇,2013,(13).
[2]李德元.學會質疑,讓核心素養(yǎng)在數學課堂落地[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7,(07).
[3]單麗輝.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質疑能力的培養(yǎng)[J].學周刊,2012,(35).
(責任編輯 付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