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燃
摘要:思政教育是大學生教育培養(yǎng)中不可或缺的內容,對大學生良好道德素質修養(yǎng)和正確思想價值觀念的形成有著良好的促進作用。思政教育存在一定的人文性,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能從關懷的視角突出其人文性。目前,我國大學生思政教育顯然并不能滿足這一要求。應從思政教育與人文關懷之間的關系出發(fā),分析思政教育人文關懷缺失的主要表現(xiàn),進而在此基礎上針對關懷視角的教育實施提出相應策略。
關鍵詞:人文性 人文關懷 大學生 思政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16-0139-02
思想政治既是大學期間的公共基礎課程,也是大學生學習期間的一門必修課程,對大學生的思想教育引導發(fā)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就目前來看,大學思政教育人文關懷的缺失是一個非常普遍的現(xiàn)象。教學大多采用大課的形式,教師多采用照本宣科的方式,這顯然限制了思政教育的教學效果,所以會出現(xiàn)這一現(xiàn)象,主要是因為學校明顯更加重視學生專業(yè)知識技能的培養(yǎng)。基于此,如何從關懷的視角開展大學生思政教育則成為大學生思政教育改革的目標。
一、大學思政教育與人文關懷之間的關系
思政教育的內容與目的本身存在一定的人文性,因此大學思政教育與人文關懷之間往往有著非常密切的關聯(lián)。一方面,基于人文關懷的思政教育實施充分強調人文理念的融入,即突出學生在思政學習過程中的主體性,這不僅能切實有效地提高思政教師對學生主體性的重視,而且能提高教學的質量。另一方面,基于關懷的大學生思政教育能充分明確其教學的目標,確保在對學生良好道德素質修養(yǎng)培養(yǎng)的同時,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這對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性顯然有幫助。此外,基于關懷的大學生思政教育,在教學的內容方面也往往更具創(chuàng)新性,主要表現(xiàn)為在傳統(tǒng)課本教材內容的基礎上。教師會根據(jù)的教學要求結合學生學習實際、日常生活來拓展教學內容,這不僅有利于學生興趣的激發(fā),同時在提高教學的質量水平方面也具有良好作用。
二、大學生思政教育人文關懷缺失的主要表現(xiàn)
人文關懷缺失是現(xiàn)階段我國大學生思政教育實施存在的明顯問題,并對教學的質量帶來了不利的影響,就目前來看,人文關懷的缺失在大學思政教育中主要有如下的表現(xiàn)。
1.對大學生學習主體性的忽視
基于關懷的大學生思政教育,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能給予學生的主體性充足的重視,但從現(xiàn)實層面來看,由于人文關懷的缺失,思政教師顯然不能給予學生充足的重視,因此在教學中通常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使原本就枯燥的思政課變得更加枯燥,而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與積極性,使得學生不愿主動參與到學習中,而這對于思政教育的質量效果也有著一定的不利影響。
2.傳統(tǒng)教學內容的運用
思政教育的人文性主要體現(xiàn)在其與日常生活之間的關聯(lián)性,因此要提高思政教育的質量。大學生思政教師在教學中就不能僅局限于課本教材的知識內容,而是應當結合實際教學要求來進行教學內容的拓展。然而,從現(xiàn)實情況來看,由于現(xiàn)階段大學思政教育中人文關懷的缺失,現(xiàn)階段大學生教育仍重視學生專業(yè)知識技能的提升,因此,思政教師在教學中更多的還是依據(jù)課本教材進行教學,這對教學質量的提升也存在一定的限制。
3.傳統(tǒng)教學評價方式的運用
有效的教學評價不僅能對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加以激發(fā),同時在提高教學的質量效果方面也具有良好的作用。然而就目前來看,由于人文關懷的缺失,大學思政教師更多的是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評價方式,即以課本教材為依據(jù)來進行教學評價內容的設計,并通過筆試的方式進行測試,對學生進行評價,這一方式的運用顯然與思政教學學生思想引導的目標之間相背離,而影響了教學的質量效果。
三、關懷視角下大學生思政教育實施的策略
基于大學生思政教育實施現(xiàn)存的問題,為切實有效地發(fā)揮思政教育對學生的教育引導作用,基于關懷視角下大學生的思政教育主要可采取如下的策略:
1.將關懷的理念融入思政教育
要確保大學的思政教師基于關懷的視角來開展思政教學,首先就要求思政教師能夠充分將關懷的理念融入到思政教育中,要求教師在教學實施之間就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查分析,確保以學生的實際情況為依據(jù)來進行教學的設計,以提高教學與學生實際需求之間的適應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此基礎上,關懷理念的融入還要求思政教師在教學中能充分轉變自身的教學方式,即對傳統(tǒng)照本宣科的教學方式進行轉變,給予學生在思政學習中充足的主動性,在此基礎上促使思政教育得到充分的提升。教師給予學生充足的教學引導,在此基礎上促進關懷視角的思政教育落實。
2.提高思政教師自身的人文素質
大學的思政教師能否切實從關懷的視角出發(fā)來實施思政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受自身人文素質的影響。基于此,針對關懷視角下思政教育的實施要求也要求能充分提升思政教師自身的人文素質,確保從思政教育實施者出發(fā)來提高思政教育實施的人文性,以充分發(fā)揮思政教育在學生思政觀念方面的引導作用,實現(xiàn)對學生全面發(fā)展的有效促進。一方面,針對思政教師的培訓工作,學校應給足夠的重視,確保將人文關懷的相關內容融入到思政教師的培訓工作,促使思政教師自身的人文素質得到充分的提升,在此基礎上提高思政教師的教學質量水平;另一方面,針對學校的思政教師,學校還可以邀請專業(yè)人士開展相應的教育講座,對思政教師進行教育引導,在此基礎上提高他們的人文素質來提高他們的工作質量水平。
3.給予學生的發(fā)展充足的關注
基于關懷視角下的大學生思政教育,要求思政教師在教學實施中給予學生全面發(fā)展充足的關注,確保在此基礎上促進關懷視角下教育的落實,這在很大程度上強調了思政教師在教育實施過程中能從學生的實際需求和心理需求這兩個角度出發(fā)開展教學。就實際需求來看,思政教育的實施應確保其內容方式能夠與學生的日常生活之間相聯(lián)系,以學生所熟知的內容對學生思政學習中的情感認知加以激發(fā),進而促使學生更為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來,提高教學的質量水平;就心理需求來看,思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重視學生的主體性充,確保能充分從學生的心理角度出發(fā)分析問題,以了解學生實際的心理需求。并在教學中給予學生充足的尊重,來實現(xiàn)對和諧課堂的構建。
四、結語
綜上所述,基于關懷的視角開展大學生思政教育,就是要切實有效地將人文關懷融入到教學中,確保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給予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在此基礎上促使思政教育的作用得到充分有效的發(fā)揮。基于此,大學的思政教師在教學中應重視將關懷的理念融入其中,確保在提高自身人文素質的同時,基于關懷的視角開展教育,從根本上給大學生提供正確的思想引導。
參考文獻:
[1]唐愛云.關懷視角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策略分析[J].經(jīng)貿實踐.2018(12).
[2]劉煒.人文關懷視角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策略探析[J].鄭州師范教育.2016(3).
責任編輯:楊國棟